天天看點

缪炜的《文學體驗三十講》:我們能在15分鐘内讀完一本書嗎?

記者 高丹實習生王偉

對很多人來說,2020年的春天可能是他們一生中最艱難的春天。去年四月,數以萬計的人聚集在一個名為"文學經驗三十講"的音頻課程中,為"文學篝火"熱身。

這個音頻節目的内容也被整合到"文學經驗三十講"一書中。近日,小說家苗炜的新書《文學經驗三十講》在北京舉行。在活動現場,圖書館副主編苗玮和鳳凰網閱讀編輯魏秉新,圍繞文學閱讀體驗進行探讨,探讨如何通過文學閱讀打開生活的多面性,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缪炜的《文學體驗三十講》:我們能在15分鐘内讀完一本書嗎?

"文學經驗三十講"分享會

我們能在15分鐘内讀完一本書嗎?

現場,活動以主持人魏冰新《我們能在15分鐘内讀完一本書嗎》拉開帷幕,引發讀者對當今快餐文化和資訊碎片化對閱讀的重大影響的思考。

苗說,如果嚴格寫在意義上肯定不能,"但你得聽,轉過來。我覺得聽音頻節目相當于為你讀一本書,有時候你站在書店裡會翻身自如,翻身一會兒其實就像在看書。在過去,讀者會看不起音頻或打開包裝的書籍。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每天讀大約三四個小時,特别是如果我想讀完所有我感興趣的書。我現在可能每天有七八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我發現不可能讀完你真正感興趣的書。

"是以我特别依賴傾聽。當你傾聽時,你會聽到很多與你的職業無關的事情,但你很感興趣。特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聽過一本關于集裝箱的書,以及集裝箱的發明如何影響全球經濟。這類書我花20分鐘聽他介紹這件事情就足夠了,當然聽完之後就忘了,不會記得,但至少腦子裡有一個索引,知道好像是一本書寫的容器,快速了解,然後聽它,或者找個看。當你在旅途中,或者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聽這些事情,這是聽它們特别好的補充。苗說。

楊芳舟認為,當代人為什麼需要快速讀一本書,其實是害怕自己掉落的東西,或者說是好東西那麼多,害怕沒完。閱讀成為當務之急。"還有一些東西可以教人們如何快速閱讀。但我認為那些往往是你必須有資訊,或者聽一個故事。首先是掌握這個可以快速閱讀、略讀的資訊,比如說,我們要寫一件東西,或者要了解什麼背景,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掌握要點。然後是故事,就像金庸的厚書一樣,你會很快讀完。"

缪炜的《文學體驗三十講》:我們能在15分鐘内讀完一本書嗎?

三十場文學經驗講座

"我想深入挖掘那種觸感,那種努力工作,我總是認為它更重要"

在《文學經驗的三十講》一書中,缪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對數十部外國文學經典的閱讀經驗,也講述了自己對愛情、孤獨、死亡等本質問題的思考,以及他對自我、他人、世界等基本客體的了解。

苗瑜曾經提到《麥田守望者》是他的"人生之書",當人們推薦的時候,現在他說他已經很久沒有讀過了,已經沒有那麼生氣了,現在是寫哪本書會讀哪本書。啟發他寫《文學經驗的三十講》的第一件事就是《紐約兄弟》,他們逐漸将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慢慢地把自己鎖在一個房間裡,然後餓死,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

"當我看到這一點時,我被鎖在房子裡,與世隔絕,慢慢地與人脫節,然後我開始寫第一個。當我完成後,我會把它發送給公衆,看看它的反應如何。結果,廣州的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他也喜歡小說《紐約兄弟》,我跑去玩的時候正站在中央公園的冰上。然後哥哥裡有一個瞎子。"我慢慢地閉上眼睛,模拟我第一次沒有看到的建築物,然後黑暗是如何來到我眼前的,"讀者說。有時候,寫作的激情不是說有很多人要看,或者很多人要說什麼,而是一個他比你看得更深的人,或者說他的内心觸動會更深刻,這會激勵我更認真地閱讀。苗說。

"《紐約兄弟》也不是一部特别受歡迎的小說,但我沒想到讀者會把這本書帶到中央公園,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是以我不知道哪本書會對人們産生這麼大的影響。我想深入挖掘那種觸動,就像這個女孩在看完《紐約兄弟》後所做的那樣,或者《等待戈多》給你的那種痛苦。我一直認為這個東西比什麼文本分析哪個句子,什麼文學理論更好,我認為比這些更重要。苗也說。

文學是一種精神上的治愈

苗說,他不會在《文學經驗的三十個故事》中講述一個關于小說所寫内容的故事,這無法激發傳達資訊的欲望。

他舉了一個例子:"我很久以前讀過一本小說,包法裡夫人,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包法裡夫人的形象,這是一個19世紀50年代的故事。我讀完書就留在那裡,多年後,我讀了一本關于《時尚着裝》的書,講的是時尚産業的發展。然後你會發現,包法裡太太在買衣服,她欠了很多錢,白條買衣服,這與時尚産業的發展有關。然後,這部小說還會寫一部特别喜歡包法裡的小說,名叫《保羅和弗吉尼亞》,是一部18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小說,最初看的時候不會特别關注。

"然後我讀了一本名為《素食主義的文化史》的書,這本書是由兩個人寫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住在模裡西斯島上,然後吃水果,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法國當時的素食主義有關,它代表了更純淨,更美麗,更浪漫的生活。包法裡夫人對這部浪漫主義小說的閱讀與時尚有關。事實上,我不太相信年輕人能立刻了解它。苗說。

苗瑜以為他想發出這樣的資訊,"我告訴艾瑪為什麼出軌,嫁給了醫生,重述其中的事情其實有些人也會說得很好,我有時候會重複一遍,但故事裡一定還有别的東西。這一點我覺得是這本書願意寫、願意表達的一個特别大的動機,就是我想總結一下我以前讀過的書之間的聯系。"

文學有什麼用?在缪的看法中,在某種程度上,文學真的是沒用的,"它會讓一個人更加脆弱,也會讓他有點不切實際,或者會讓他總有一種不融為一體的感覺,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成功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我最近寫了第二季,看了《等待戈多》的故事,讀了很多文學理論。例如,一些理論說了戈多真正象征着什麼,從聖經的角度分析了戈多的意義,以及其中許多事情。其實這樣的事情對你無濟于事,反而能幫助你在大學裡完成英語碩士、文學碩士論文。最有價值的一句話是一位中文教授寫的,他說這部劇最好的部分是讓你感覺不好。你的碩士論文寫不了有多不舒服,不能局限于不舒服的事情,肯定會有很多學術語言。但是,事實上,這部劇是讓你不舒服的。文學中有太多不愉快的事情。另一方面,說文學不好,說文學無用,必須站在創造另一個特别了不起的文明上。如果隻是每天看娛樂節目,看綜藝節目,然後說文學毫無價值,那麼我認為不對,它肯定比那些東西先進得多。這也是一種娛樂,但文化仍然是一個高點。這是一種樂趣,這很有趣。但你說它沒用,我不知道。苗說。

楊方舟認為,文學是一種精神療愈。"總有人感到不舒服,但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文學向你展示了所有存在的痛苦,以及所有人類可能經曆過的痛苦。

責任編輯:張偉

校對:張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