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曆史上真實的楊家将是怎樣的#

俗語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中國古代,有着“将門出将”的傳統,幾代為将,數世統軍,這樣的家族便稱為“将門世家”。

秦漢時期,王氏三代為名将(王翦、王贲、王離),蒙氏兩代為名将(蒙骜、蒙恬、蒙毅),李氏将門出名的有李信、李廣、李蔡、李當戶、李陵。

三國時有陸遜和陸抗父子,隋唐時有韓擒虎、薛仁貴等将門。

即便到了北宋時期,“重文輕武”,但“世為将家”仍很普遍。我小時候,除了聽過劉蘭芳播講的《楊家将》外,還看過《呼家将》、《狄家将》。

小時候沒讀過曆史,也就任由說書人忽悠。現在讀了點史書,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這三家“将門”和“折家将”相比弱爆了,人家“折家将”才是宋代第一“将門”。

折家将是北宋流傳最久的将門家族 ,從唐末五代興起 ,曆北宋一朝,鎮守府州二百年,共出了4任永安軍節度使 、14任府州知州。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折氏源自黨項族(一說源自鮮卑折倔氏,一說源自沙陀),是黨項大姓,其實力僅次于後來建立西夏的拓跋氏(李氏)。

折氏世代尚武,第一代領袖折宗本在唐末戰亂中崛起,任振武軍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

折宗本死後,他的兒子折嗣輪任麟州(現陝西省神木縣)刺史,後來歸附了晉王李克用。

折氏家族的盤踞地府州,就是當今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位于晉、陝、内蒙古三省區交界。雖然地域不大,但自古是邊塞險隘,易守難攻。正是基于此,在後唐時,沿河五鎮的府谷鎮升格為府谷縣,一年後又升為府州。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折嗣輪的兒子折從阮,是折家發達的關鍵人物。折從阮初為河東牙将,領府州副使,不久再授府州刺史。

後晉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奉送契丹,府州也落入了契丹之手。為了控制府州,契丹指令他們充填遼東。折從阮抗拒強遷,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他在内無援助、外有遼兵壓境之際,據險自守,居然使得府州沒有落入契丹人囊中。石敬瑭死後,其子石重貴不甘心聽命契丹,折從阮奉命北征,他連下十寨,占領勝州,此後契丹和折氏成為世仇。

後漢時,府州升為永安軍,折從阮任節度使兼領“振武之勝州并沿河五鎮”。後周時,折從阮被加封為同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鄭國公,成為後周顯貴。

折宗本、折嗣輪、折從阮三代人奠定了折家世襲府州的基礎。

折家歸附北周後,也将自己推向了險地。府州和契丹、北漢交界,和中原的通道又被自己的宿敵黨項李氏切斷,折家處在契丹、北漢、夏州三大勢力的包圍之中。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在嚴酷的考驗中,折從阮的兒子折德扆迅速成長起來。

952年,北漢大舉進攻府州。35歲的折德扆率衆英勇迎戰,消滅北漢軍兩千人,還乘勝渡過黃河,占領岢岚軍(今山西岢岚縣)。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折德扆即歸附大宋。960年,折德扆率兵主動進攻北漢,斬首500級,占領沙谷砦。第二年,他進京面聖,趙匡胤給予了優厚賞賜,并允許折氏可世襲府州知府,事實上這等于确立了折氏近乎藩鎮的地位。

這在堅決抵制藩鎮割據的宋朝是絕無僅有的,可見了折氏一族對于宋朝的重要性。

此後府州知府都由折家子弟擔任,直到北宋滅亡。如果從折從阮算起,共7世14人。

《楊家将》中有百歲挂帥的佘太君佘賽花,這佘賽花其實是折德扆之女折賽花。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五代後漢初,楊業之父楊信任麟州刺史,此時折德扆任府州團練使。兩州相鄰,都是河東路重鎮。折德扆将女兒折賽花許配給了楊信長子楊業,折楊結為親家,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實力。

北周代漢後,兩家卻投附了不同的山頭,麟州楊家選擇了北漢劉崇,府州折家選擇了北周郭威。入宋之後,兩家才同歸一主。但在宋朝厲行削藩的政策下,楊家已不能專麟州之土了。

楊業和折賽花共育有七子,最有名的是“楊六郎”楊延昭(本名延朗),宋人的著作提到楊業之子時大多隻提楊延昭。

楊業父子在宋初對遼的戰争中屢敗遼軍,楊業後來戰死,乃潘美見死不救所緻。折賽花上書宋太宗申訴楊業死因,宋太宗處分監軍王侁削職為民,潘美則連降三級。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楊延昭的兒子即楊文廣,而非評書中的楊宗保,他在對西夏的戰争中屢立戰功。

楊家将門隻傳了三代,此後再無将才出現。不過楊業的玄孫楊貴遷過繼給播州楊氏,楊家将後人統治了遵義500多年,這是無心栽花之喜。

和楊家将相比,折家十代為将,而且名将輩出,絕對是宋朝第一将門世家。當時名震一時的名将有:折從阮、折德扆、折禦勳、折禦卿、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闵、折克行、折克存、折可适、折彥質。

折氏“功在朝廷,名在四夷”,和楊家将相比,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折氏家族在其承襲府州的200多年間,先後幫助後周、北宋滅了北漢政權,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是北宋王朝西北的堅固屏障。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折德扆的兒子折禦卿知府州時才19歲,21歲時就在平北漢一役中立下汗馬功勞。

981年,遼兵三路伐宋,折禦卿在新澤寨擊敗西路軍,“斬首七百級,擒酋長百餘人,獲兵器羊馬萬計”。

995年,遼大将韓德威糾結黨項的十六個部落,率領兩萬大軍攻擊府州。折禦卿在子河汊伏擊,“斬首五千級,獲馬千匹,契丹将号突厥太尉、 司徒、舍利死者二十餘人,擒其吐渾一人,”“契丹軍死者十六七…德威僅以身免”。

幾個月後,折禦卿身患重病,韓德威得知後,卷土重來,以雪子河汊之恥。沒想到折禦卿竟帶病出征,聞聽此訊,上萬遼兵望風而逃。

會疾甚,其母密遣人召歸,禦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禦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于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訖泣下。

這是《宋史》中的一段記載,其忠肝義膽,讓人欽佩。第二天他就死在軍中,年僅38歲。

折氏父子兄弟前赴後繼,舍身許國。折禦卿之子折惟昌抱病出征,屬下勸他休息,他回答道:“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國事,分也!”頂着風沙行軍,死于道中,年僅37歲。

折惟昌的弟弟折惟信、族叔折海超都是戰死在疆場。

“檀淵之盟”後,遼宋進入了和平時期。而西北的李元昊自從建立大夏國後,不斷侵擾北宋,守衛西北邊疆的折氏自然陷入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中。

折氏家族的業績,首推抗擊西夏,終北宋一代,折氏在和西夏的戰争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湧現出了折繼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優秀将領。

宋代第一“将門世家”不是“楊家将”,而是其姻家“折家将”世襲鎮守府州折楊聯姻東禦契丹西防西夏折氏的敗落

折克行被西夏人稱為“折家父”,“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

折可适是折克行的族侄,屬于府州折氏的分支岢岚折氏,他曾率軍直搗西夏國母梁太後率領的中軍大帳,亦曾于天都山一戰中活捉西夏天都山統軍司兩員大将及其部屬三千餘衆。

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将世笃忠貞,足為西北之捍。 可謂無負于宋者矣。”

折氏最後一任府州知府是折可求。金軍入侵中原時,他兩次率兵勤王,結果都被金兵擊敗。靖康之變後,孤懸西北的府州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折可求獻麟州、府州、豐州,向金人投降。

北宋一代,折氏滿門英烈,精忠報國,最終卻以投降謝幕,讓人唏噓不已。

1139年,折可求被金人毒死。随後西夏人占領了府州,他們扒開折氏祖墳,挫骨揚灰。

從此以後,折氏逐漸衰弱下去,再也沒有出過出類拔萃的人物。

現在府谷、神木、榆林、米脂等地都有折姓居民,他們都是府州折氏的後裔。而山西岢岚縣有佘、攝兩姓,都是“折”的同音改字,應該也是府州折氏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