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創作人第七季#
衆所周知,辛棄疾是南宋的官員、将領、文學家、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别号稼軒,是山東濟南府曆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轼合稱為“蘇辛”、與李清照合稱為“濟南二安”。
因其出生時,北方已經淪陷于金人之手,山東也被金人占去,而其祖父辛贊在宋朝南渡時因累于族人衆多,無不随朝南下,于是就在金國某事,盡管如此,其祖父辛贊一直希望有機會與金人決一死戰。而後經常帶着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于是在辛棄疾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将原名“坦夫”改為“棄疾”,旨在效仿西漢大将霍去病,也能英勇殺敵,帶領将将士打敗外放的侵略。
他曾在青年時期參與耿京起義,生擒叛将張安國、為國除此一害。随後又向南宋獻上其《美琴十論》及《九論》等排兵布陣的方式和方法,後來又親自創制了飛虎軍等,以穩定湖湘地區。但終因與政界觀點不和,又遭排擠,于其六十八歲時,抱憾病逝。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從小勵志以恢複中原為志,以功業自許,然則命運卻多舛,終生壯志未能酬。盡管如此,他始終沒有動搖恢複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于後世。
辛棄疾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的懷念和對抗金鬥争的贊揚上。他詞裡不但經常出現“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長安”等句子,還強烈表現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辛詞以其内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産生了巨大影響。為愛國詞派的代表,而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很多作家引用、并從辛棄疾的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棄疾更名為報國 一生報國志 終身志未酬
同時,辛棄疾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将帥之才,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的軍事家,而這種登陸作戰又是與其陸地的進攻相配合的。無論從軍事戰略水準、戰役組織實施能力,還是治國安邦的行政才幹,乃至個人的戰術水準,都足以跻身于中國曆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
辛棄疾真可謂:為将,可沖鋒陷陣,有萬軍之中勇擒張安國之壯舉;為帥,可指揮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軍之功績。
辛棄疾的軍事理論主要展現在《美芹十論》【又名《禦戎十論》】,一篇軍事政論文,該書共分十個篇章,分别為《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緻勇》《防微》《久任》《詳戰》,詳細建構了從精神到物質再到軍隊管理的治國政策,陳述任人用兵之道,最後一步步地向孝宗展現了南宋進攻金國的戰略構想,系統地表現了辛棄疾高瞻遠矚的戰略方針與遠見卓識,展現了辛棄疾高超的軍事戰略水準與軍事謀略。無一不是精辟之論,有着很高的研究價值,同時,這也是一部很好的軍事論著,陳述抗金救國、收複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後人将《美芹十論》作為憂國憂民、悲國家之颠覆的代名。
後人對其評價:
白壽彜評價他說,辛棄疾一生以恢複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複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鄧廣銘評價說,允胸懷中燃燒着炎炎的烈火轟雷,表面上卻必須裝扮成一個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的人。
結尾附一首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以表達他一生壯志複中原,終其一身未能酬的可憐白發生的遺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作者:辛棄疾
【原文】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了解】
醉酒時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醒來軍營中已響起了嘹亮的号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粗犷的軍樂來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檢閱軍隊。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為君王完成收複國家失地的大業,為自己生前死後留下美名。可惜事業未成,自己已成了白發人!
辛棄疾的名作大多收錄在《稼軒長短句》中,還有部分收錄在《辛棄疾詞傳》中等,有時間可以讀讀,更能深刻地了解他 一生報國志 終身志未酬的遺憾。
同時歡迎大家共同點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