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貢子讀水浒 第191期

武松,是深受《水浒傳》讀者喜愛的一個“好漢”,也是書中情節故事最多的人物之一,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這都是讀者們耳熟能詳的事迹。

他快意恩仇、不委曲求全的性格為他赢得了一大批粉絲。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但是,很多人在解讀武松這一形象的時候,總是把武松形象想得過于理想化了,以至于産生了許多的誤解。

一、武松是個行俠仗義的好漢

很多人都認為武松是一個行俠仗義的好漢,典型的例子就是景陽岡打虎和夜走蜈蚣嶺。

其實不然,武松這個人很難與行俠仗義聯系到一起。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景陽岡打虎,不過是意外而已。武松回鄉探親路過景陽岡,在景陽岡下的酒店裡喝了不少酒,然後就要過岡。

店裡的夥計告訴他岡上有老虎出沒,武松并不相信,反而認為是夥計诳他,要謀他的錢财。直到他在景陽岡發現官府的布告,他才知道店小二說的是真的,但是他怕這個時候折傳回去引起讀者的恥笑,是以就硬着頭皮上了景陽岡。

在景陽岡上他遭遇了老虎,武松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與老虎搏鬥,終究是武松技高一籌,将老虎活活打死了。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武松主觀上并沒有為民除害的打算,不過是應急反應而已,但是,打死老虎這件事客觀上為當地除了一害。

夜走蜈蚣嶺,武松發現在了一個道人正與一個女子調笑,不由得勃然大怒。他決定拿着個道士“祭刀”,于是他就去砸門,一個道童打開門看到武松後,斥責了他兩句。武松掄起戒刀便砍死了道童。

随後,他與道人大戰,經過一番搏鬥後,殺死了王道人。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殺死二人後,武松才詢問那個女子為何與道人在此居住,經過詢問得知,女子是被道人擄上山的,武松讓女子收拾了金銀下山另謀生路去了。

顯然武松是不知道王道人惡行的,他殺死王道人不過是為了試試新到手的兵器是不是趁手罷了。

其實,武松這個人并不是一個行俠仗義的好漢。他的行為更多的是“利己”而不是“利他”。凡是對自己有損自己利益、顔面的事,他是堅決不做的。凡是損害了他顔面、利益的人,他都不會放過。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武松是一個很自我的人。

二、梁山上步戰無敵

很多讀者都喜歡武松的功夫,認為武松的本事在梁山泊上也是頂尖的存在。

“馬上林沖,馬下武松”,這是很多讀者都喜歡的一句話。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武松确實很神勇,他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一點在梁山上估計很少有人能做到。能徒手搏虎的人恐怕隻存在于小說之中。

武松打架很少拖泥帶水,往往是幾個回合就解決戰鬥,什麼西門慶、蔣門神、貝應夔等都是一兩招之内就解決了戰鬥,也就蜈蚣嶺上的王道人堅持的時間長一些。

這些出色的戰績,就給人一種假象——步戰武松是無敵的。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更有讀者說,若是把108位好漢關在一個小屋子裡,不給武器,那麼活到最後的一定是武松。

也有讀者說,以命相搏的話,武松一定是赢家。

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一方面好漢們擅長的領域不同,有的習慣于械鬥,有的習慣于馬戰,有的習慣于水戰,就像赤手空拳的李逵打不過焦挺一樣;另一方面,既然是厮殺,誰不是玩命地打呢?難道隻有武松惜命嗎?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梁山上有很多的步戰高手,禁軍教頭林沖在馬上是一員虎将,但是下了馬依舊生猛,無論是花槍還是樸刀用得都頗有章法,進退有據。号稱槍棒三絕的盧員外,步戰也很厲害,在梁山泊下,他曾與很多梁山好漢打鬥過。花和尚魯智深,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掄起來戰鬥力也不容小觑。

可以這麼說,優秀的馬軍頭領,步戰一樣優秀。尤其是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朝廷軍官。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武松的本事不小,并且是從多年的街頭實戰中總結出的經驗,對付一般的江湖人士是綽綽有餘了,但是與林沖、楊志、魯智深這些接受過系統訓練的人打鬥未必能占上風。

對于武松的武藝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是一個高手,但是并不代表他是無敵的,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三、單臂擒方臘

“打虎英雄不過如此”,這是某版電視劇《水浒傳》中方臘的台詞。他一刀将武松的胳膊插在了柱子上,然後對武松展開了嘲諷。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電視劇中反派總是死于話多,武松果斷拔下插在胳膊上的刀,然後繼續與方臘搏鬥,最終将方臘制服。

這個情節一般被稱為“單臂擒方臘”,這也是很多讀者津津樂道的一個情節。這個情節更能展現出武松的勇猛來,把武松的英雄形象刻畫地更加高大。

但是,在小說中,擒獲方臘的不是武松,而是花和尚魯智深。魯智深擒獲方臘的過程也沒有那麼精彩,甚至沒有什麼打鬥。魯智深聽從了和尚的建議,在樹林裡守株待兔,一禅杖打翻了跑路的方臘,然後将對方捆回了軍中。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單臂擒方臘這一說法,一般源于田連元先生的評書《水浒傳》,加之兩版電視劇《水浒傳》都采用了這個說法,這就使得很多沒看過原著的人誤以為是武松擒獲了方臘。

說了很多,并不是有意地黑武松,找武松身上的缺點。作為讀者,我也很喜歡武松身上敢作敢為,快意恩仇的性格。但是,我認為作為讀者,對于書中的人物更應該理性地看待,不能因為喜歡這個形象就故意誇大他身上的優點,故意美化這個形象,這是不可取的。

讀者對武松的3個誤解:行俠仗義、梁山上步戰無敵、單臂擒了方臘

不知你心目中的武松是什麼樣的,歡迎各位留言讨論,也懇請各位對我文中不當的地方加以指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