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别一窩蜂的踏入網際網路醫療 了解什麼才是打開網際網路醫院的正确姿勢

最近老有朋友來咨詢開網際網路醫院的事,有做移動醫療的,有辦民營醫院的,有藥企的,有買了節後去銀川機票的……老實說今年政府下放權力支援創新的力度真是大,兩年前微醫在烏鎮開網際網路醫院幾乎跑斷雙腿,最後借着烏鎮這個網際網路特區的名頭,衛計委才敢放行。

但上個月銀川一口氣就批了17家,還公開表示要建立網際網路醫院基地,并公布了首個網際網路醫院管理辦法,這讓迷茫中的移動醫療公司、民營醫院和藥械企業都欣喜若狂:線下辦家醫院審批難還投入大,網際網路醫院多快好省,政府還給對接醫保,就跟雄安新區的房子不限購一樣開心。

先别一窩蜂的踏入網際網路醫療 了解什麼才是打開網際網路醫院的正确姿勢

能開并不等于能開好,當網際網路醫院的牌照不是問題之後,網際網路醫院的營運就是大問題。

政府和公立醫院對待網絡醫療行為例來非常謹慎,雖然我個人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風險其實可控,如果能限定在初診的分診咨詢和複診的單純随訪上。線上因為資料追溯性,伺服器又在政府控制下,醫療風險可通過醫責險等部分分擔,營運方其實比線下醫療機構更好管理。

我擔心的是網際網路醫院能否承擔完成“商業閉環”這個重任。

當然現在也有系統內建商能提供網際網路醫院“交鑰匙工程”,但花錢不少不說,後期的系統更新和運維也是不小的門檻。你要符合醫療要求又要使用者體驗好,你要對接全國的基層醫院,又要系統營運流暢,想想就知道不容易。

網際網路醫院技術和資金投入還隻是一個小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名醫資源和患者流量。中國絕對缺醫少藥的地區主要是偏遠鄉村(估計也不是很多網際網路醫院的菜),其它地區缺的主要是名醫,但有幾家網際網路網醫院開辦者有夠大的名醫資源?

就算你憑關系或者财力找到一些名醫資源,那患者資源上哪找去?目前的網絡醫療咨詢流量基本都在百度、微醫、春雨、平安和好大夫這幾家手上。有效患者咨詢量不夠,名醫也會慢慢流失,但短期内做大患者流量并沒有捷徑。你的app上使用者不夠,開網際網路醫院更加不夠。

是以我預計網際網路醫院還是有很多人要開的,拿去跟投資人說事也好,跟藥企畫餅也好,牌照在手心裡不慌,中國人是被行政審批給搞怕了。但你以為開了就有多少咨詢收入或者藥費收入,那就太理想化了。微醫創始人廖傑遠公開在獨角獸的大會上說網際網路醫院不賺錢,一段時間内都是如此;好大夫線上的醫患資源算是夠好了,其智慧網際網路醫院上每天的處方也少得可憐,還不如一家二乙醫院。

難道網際網路醫院如此不堪?那怎樣才是打開它的正确姿勢?

我不認為網際網路醫院是網際網路+醫療實作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它不是終極形态也不是最終目的。網際網路醫院當然有價值,但它在醫療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局限,核心步驟還是要到線下醫院完成。網際網路醫院是網絡問診的更新,但它還是沒辦法幫你實作商業閉環,也就是變現能力并不強。

網際網路醫院的真正價值展現在聯結性,通俗說是網絡醫聯體。線下醫聯體推廣十幾年了,溝通管理成本高,可配置設定的利益少,加上所有制關系一直沒做起來,何況一家大三甲醫院能聯結的下級醫院恐怕不用兩個手掌就能數清。

是以我看好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按學科專業無縫聯結大醫院和基層,而不是現在行政力量主導下的醫院集團。當醫生團隊和患者真正在這樣的“網絡醫聯體”中按市場規則精确地配對和分級診療,上下級醫院和醫生才會相應配置設定好利益,最終讓患者少花錢看好病。

網際網路醫院如果都按照現有模式做,很難有人能勝出,因為大家拼的都是有限的名醫資源,都不能線上上解決太多醫療問題。是以網際網路醫院競争力的提升得靠新興的人工智能。

醫學人工智能在影像診斷、疾病篩查、醫生輔助決策和慢病管理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專業級水準,隻有借助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大而且越來越低廉的服務,通過對簡易醫療行為持續免費或低價來吸引流量,網際網路醫院這筆賬才能算得過來。

從這個意義上我很佩服微醫的廖傑遠,當别人還在網上購物的時候,他就開始做網上挂号;當别人一窩蜂搞挂号問診,他又開起了網際網路醫院;等别人開始跟風網際網路醫院時,他又捐款一億元做醫學人工智能。這種眼光,也就是去年底跑去雄縣買房的人能比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