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總是想縮在溫暖的被窩裡,呆在裝有空調和暖氣的房間内,不願意出門。
可是,有這麼一群志願軍将士,身穿單薄的棉衣,揣着兩個比石頭還堅硬的凍洋芋,在零下40攝氏度的異國他鄉,埋伏在冰天雪地裡,一熬就是好幾個晝夜。他們哪怕又困又餓,也不敢閉上眼睛睡覺。

因為,一旦睡着了,就有可能再也醒不過來。
睡着了就再也醒不過來的事例,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裡出現過多次,這就是冰雕連。國慶前夕在全國上映的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中,真實地再現了冰雕連的情節。這一情節,觸動了無數觀衆的淚點,“看哭了”“在電影院裡哭成了淚人兒”……這樣的觀影感受在朋友圈比比皆是。
事實上,長津湖戰役裡的冰雕連不止一個,而是有3個。
請讓我們記下3個冰雕連的番号:第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第27軍80師242團5連。
1950年11月27日,志願軍第9兵團打響長津湖戰役後,迅速将美軍陸戰一師兩個團、步兵第七師一個加強團分割成5個部分,重重包圍。在戰役中大膽穿插,将敵人分割包圍的戰術,對我軍來說是家常便飯,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屢試不爽。
可是,這一次美軍在武器裝備上占據絕對優勢,給志願軍将士制造了巨大的傷亡。志願軍将士經過幾晝夜的浴血奮戰,也僅僅是全殲了美軍步兵師的加強團(北極熊團),美軍陸戰一師兩個團憑借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優勢,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殺出了志願軍的包圍圈,向南往鹹興地區撤退,然後在興南港乘船逃跑。
當時,從長津湖地區到鹹興地區還有很長一段路程。志願軍第9兵團未雨綢缪,在沿途埋伏了一部分兵力,對撤退的美軍進行堵截。前面堵,後面追,志願軍第9兵團打算憑借頑強的戰鬥力,将美軍陸戰一師兩個團消滅于長津湖地區。
12月8日晚,美軍陸戰一師通過水門橋。此前,志願軍第9兵團在水門橋邊的1081高地,埋伏了一支部隊。按照正常情況,當美軍陸戰一師經過狹窄的水門橋時,會面對這支伏兵的突然襲擊,必将傷亡嚴重。
可是,美軍陸戰一師安然無恙地通過了水門橋,繼續往南撤退。第20軍軍長張翼翔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馬上派人到1081高地進行調查。當調查人員來到1081高地時,被眼前一幕驚呆了:129名戰士俯卧在零下40攝氏度的陣地上,手握鋼槍、手榴彈,面向公路保持着整齊的戰鬥隊形和戰鬥姿态。一動不動的他們,都已經被凍成了冰雕。
原來,戰士們由于缺乏必要的禦寒衣物,缺少高熱量食物,在冰天雪地裡又埋伏太久,在又困又餓中長眠,再也沒有醒來,沒能等到向敵人發起沖鋒的一刻……
戰後,人們在冰雕連一名戰士的口袋裡,找到了一張薄薄的紙條。這名戰士叫宋阿毛,來自上海。他在紙條上寫道:“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在長津湖戰役裡,還出現一個冰雕連。
12月8日,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向上面彙報時說:“第9兵團經近半月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别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以79師為例,于3日至7日止,一個師戰鬥傷亡2297人,凍傷減員2157人,全師縮編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94師有營長及連幹部被凍死,280團團長和參謀長凍失蹤。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裡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餘200多名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迹……”
第26軍是總預備隊,在戰役後期被投入戰場,也出現了冰雕連。
2020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用戶端發表文章《“向祖國報到!”這個軍禮,淚目!》,講述了冰雕連的幸存者、第26軍77師231團1營2連戰士周全弟的感人故事。當年,未滿16歲的周全弟卧雪三天三夜,因嚴重凍傷失去四肢。他說,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因為凍傷未能上場殺敵。
面對鏡頭,周全弟用斷臂敬了一個軍禮,向祖國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