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比急迫的需要更能激發靈感了。
抄譜員等着要,經理急着扯頭發,對于創作是最大的幫助
——羅西尼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創作于1601年。僅僅從劇情來看,它絕對是難得的好劇:它把愛情與嫉妒、親信與背叛、異族通婚等主題完美融合。再加上名家手筆,1604年11月1日倫敦首演時,萬人空巷。
戲劇的成功和多年來積累的好口碑,使得劇院萌發了将它改成歌劇的想法。為此相關負責人找到了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邀請他完成這項艱巨任務。
羅西尼是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傑之一,他的歌劇大多都受到音樂界和觀衆的廣大好評。劇院之是以邀請他自是明智之舉,當然羅西尼自己也對這部作品表達了強烈的熱情。
關于對莎翁名著《奧賽羅》的改編,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隻是羅西尼所生活的那個年代是整個歐洲封建複辟的時代,為了生存他不得不迎合統治階級和貴族們的口味,寫大量的充滿宮廷藝術趣味的歌劇,反而很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願望來創作。如今機會自動叩門,豈有放棄之理?
當然,天賦異禀的作曲家也有他的毛病,羅西尼的缺點就是有嚴重的拖延症,不到最後絕不埋頭苦幹,他甚至說作曲必須“急中生智”。
創作《奧賽羅》也是這樣,歌劇就要公演的前一天,序曲還沒創作呢!把劇院經理人急的火燒眉毛,不得施此下策:他把羅西尼關起來,說序曲不寫出,不許離開……
不幸中的萬幸,趕在公演之前,羅西尼如約将《奧賽羅》序曲完成,這次讓大家松一口氣。
後來,那不勒斯的一份報紙曾刊登過羅西尼答複聽衆的公開信,信中一位先生問到,“我有一個侄子想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家,但他不知道怎樣給他的歌劇寫序曲。羅西尼先生,您的建設是什麼呢?”
令人咋舌的回複來了:
“在上演我的歌劇時,所有的意大利經理都是三十幾歲就秃頂了,他們都是因為催稿催的太緊,把自己急成了這幅模樣。我在寫《奧賽羅》序曲時,就被劇院老闆鎖在一家旅館的小屋裡,每天隻給一盤通心粉,上面連根蔬菜都沒有。這是個最秃頭,最狠心的老闆,他甚至威脅我說: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寫完,就别想出這個屋。
他還找人在我旁邊盯着,每當我寫好一頁,就把稿子從窗戶丢出去,遞給抄譜人;如果我寫不完就把我從窗戶中扔出去。是以,可以讓您的侄子也試試這個辦法:把他關起來,讓他聞到鵝肝大餡餅誘人的味道卻不給他吃…”
羅西尼和威爾第都以莎士比亞的名劇《奧賽羅》創作了同名歌劇,但劇本不一樣,必須看到的是,在羅西尼筆下這部悲劇作品甚至有了诙諧的色彩,這就是羅西尼的獨到之處,他削弱了莎士比亞原作中的悲劇色彩,奧賽羅的副官伊阿古也變得不那麼猙獰狠毒了,也許生活中還想來幾段人們内心渴求的皆大歡喜,陽光明媚的場景吧。威爾第《奧賽羅》中那首著名的“楊柳之歌”,在羅西尼的創作中稱為“她坐在楊柳樹下”,完全可以與威爾第的這首名曲相媲美。羅西尼的《奧賽羅》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漸漸地處于下風,但是它為威爾第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