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isso Europe評論|在後默克爾時代倒在王位上的聯盟黨正在路上

作者:澎湃新聞

特約撰稿人 李玉偉 陳瑞琴

編者按:

本文是上海中華大學(SISU,"茜草")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研究所"歐洲研究"專題研究團隊與國際新聞系合作出版的《西索歐洲評論》的第11篇。自德國大選以來,社民黨、自由民主黨和綠黨聯盟的"紅綠燈"模式幾乎已經敲定,而落選的聯盟黨則面臨内部指責和上司層更疊。《西索歐洲評論》将發表兩篇關于四黨的文章,并分析德國政治及其外交政策的未來方向。今天的文章是關于聯盟黨的。

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于10月15日公布了上個月聯邦議院選舉的官方結果,社會民主黨赢得了25.7%的選票,成為聯邦議院中最大的政黨。同一天,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發表聲明,宣布已就組建聯合政府達成初步共識,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表示,三黨希望在今年聖誕節前達成協定,組建新政府。

另一方面,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由基民盟和基民盟組成的聯合黨赢得了24.1%的選票,這是自1949年競選以來的最差成績。聯盟黨面臨着關于黨的問責制和上司層流血的讨論。10月16日,基民盟主席兼總理候選人拉塞特表示,他對基民盟在9月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的失敗負有責任,他将很快辭去基民盟心髒地帶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州長的職務,并表示基民盟所要做的就是準備成為新聯邦議院的反對黨。

在後默克爾時代,聯合黨将成為聯邦議院最大的反對黨,二戰後德國最強大的"大黨"将如何應對它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Sisso Europe評論|在後默克爾時代倒在王位上的聯盟黨正在路上

拉塞特。本文圖檔 人民的願景

在基民盟曆史性失敗後,沒有人追随它?

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成立于1945年,是一個基督教文明政黨,超越了基督教教派之間的差異。到目前為止,其巴伐利亞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作為聯合黨已經執政51年,一些著名的基民盟政治家曾擔任聯邦總理,并長期占據大部分聯邦議會,對德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民盟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治制度的設計師。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任總理阿登來自基民盟。在他任職期間,他采取了融入西方的政治戰略,鞏固了德國在西方陣營中的地位。與此同時,經濟部長埃胡德上司貨币改革,實作了經濟的快速複蘇,建立了社會市場經濟體系,并在1950年代創造了繁榮的"經濟奇迹"。

埃胡德于1966年接任基民盟主席,但由于戰後經濟危機和經濟辯論,基民盟與其前盟友自由民主黨存在分歧。1967年,基民盟新任主席基辛格率領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首次在聯邦一級組成大聯合政府。

1969年至1982年的德國政治是社民黨的光輝時刻,社民黨在聯邦議院中扮演了反對派的角色。直到1982年科爾當選總理,聯盟黨才重新獲得主導地位,與自民黨一起執政,促進東德和西德的統一。

但"統一首相"科爾未能把握時代脈搏,以至于他在1998年聯邦議院選舉中被社民黨擊敗,結束了16年的執政生涯,科爾因黨内捐款醜聞而受到批評。時任基民盟秘書長的默克爾公開在科爾的上司下劃清了界限,迫使他辭去基民盟名譽主席的職務。基民盟迎來了默克爾時代。

Sisso Europe評論|在後默克爾時代倒在王位上的聯盟黨正在路上

1993年2月28日,當時的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将默克爾放在他的肩膀上。

2005年,默克爾當選總理,帶領聯合黨又執政16年,與社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但第二任期内與自民黨結盟。

在這次選舉中,失去默克爾的基民盟似乎無法做到這一點,在今年的聯邦選舉中僅赢得24.1%的選票,不僅低于其老對手社民黨,而且還創下了曆史新低。這一結果使基民盟陷入了近年來罕見的危機。9月26日聯邦後的快速民意調查發現,1,084名受訪者中有52%認為聯盟黨失去選票的主要原因是總理候選人拉謝特,而隻有18%的人将聯盟的實質性立場歸咎于其表現不佳,15%的人指責聯盟黨内缺乏團結是失去選票的主要原因。

在這場曆史性的慘敗之後,基民盟被推到了岔路口:在與其他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中,基民盟是勉強維持其執政黨的地位,還是會直接選擇最大反對黨的角色來更新其政治綱領和黨的上司地位?

拉沙特戰敗後首次堅持聯盟黨有權組建政府,并于10月3日和5日分别開始與自民黨和綠黨進行首次接觸談判。但總的來說,基民盟内部的危機使得三黨"牙買加聯盟"在理論上成為可能。

在10月7日的講話中,拉塞特先生雖然仍然沒有放棄"牙買加聯盟"的可能性,但他表示願意放棄他作為基民盟主席的職位,并将召開黨代會,将該黨"從主席到主席再到聯邦執行委員會"改組,希望所有目前"有資格"擔任基民盟主席的人都能達成共識,緩解黨内的緊張局勢,并清除黨内緊張局勢。基民盟未來發展的出路。

根據基民盟秘書長10月11日的說法,基民盟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選出新的上司人。除了現任内閣部長克蘭普·卡倫鮑爾(Klanp Kalumbauer)和阿特默(Artemer)宣布退出聯邦議院外,基民盟現任上司層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會重新進入新上司層的競争,拉塞特的潛在繼任者包括現任衛生部長延斯·斯潘(Jens Spahn)、經濟專家弗裡德裡希·梅爾茨(Friedrich Meltz)諾伯特·羅特根(Norbert Rotgen)。 議會核心小組上司人拉爾夫·布林克豪斯(Ralph Brinkhouse)和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卡斯滕·林内曼(Carsten Linnemann)。但是,它們都沒有獲得廣泛認可的聲望。這意味着,盡管拉塞特不顧一切地試圖緩解人事變動造成的波動,并達成團隊解決方案,但基民盟必然面臨的大改組仍将引發激烈的内部争議。

10月16日,基民盟青年團在明斯特召開代表大會,提議由基層黨員直接選舉黨主席,嚴厲批評拉謝特戰敗後沒有第一次宣布責任,批評基民盟主席索德不斷挑起聯盟黨内亂。如何盡快順利地實作内部人員和路線調整,在社民黨主導政治中保持在野黨的聲音,将是基民盟未來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在10月17日的一項新民意調查中,基民盟的支援率已降至19%的曆史新高。

聯賽:超越巴伐利亞的雄心再次遭受挫折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或"Kisys",成立于1945年。它的前身是巴伐利亞人民黨,在魏瑪共和國期間從中央黨分離出來。基民盟的政治方法與其姊妹基民盟的政治方法接近,基民盟作為一個地方政黨,隻在巴伐利亞州發展,而基民盟在德國其他聯邦州運作;德國戰後80%以上的政府是由聯盟黨作為德國最大的政黨組建的,但今年的德國大選對聯盟黨來說無疑是一個冬天。

雖然基民盟和基民盟統稱為聯盟黨,但基民盟在黨的分量中仍然占據相對主導地位。是以,在大選期間,聯盟黨往往也是基民盟推出總理候選人的,其得票情況往往決定了整個聯盟黨的選舉。

但回顧過去,KIS也實作了幾次角色轉換。1974年,社民黨總理勃蘭特因間諜醜聞被迫下台,在1976年聯邦選舉中,聯盟黨成為聯邦議院最大黨,但社民黨和自民黨仍組成聯合政府。時任基民盟主席的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ss)決定在黨代會上一度廢除與基民盟的聯盟,但幾周後撤回了。施特勞斯是1980年大選中聯盟黨總理的候選人,并赢得了内部聯盟選舉,但這次失敗也結束了巴伐利亞政治強人的聯邦政治野心。

KIS的第二次角色轉換發生在本世紀初。1998年,當"統一的總理"科爾下台時,基民盟的形象受到嚴重損害。這種政治沖擊的謬誤一直在影響2002年的選舉。默克爾在短時間内以"科爾的小女孩"的身份接管了基民盟,經過深思熟慮,她将聯盟擔任總理的機會讓給了基民盟主席斯托伯,後者以6000票之差輸給了施羅德的社民黨。

縱觀聯盟黨選總理候選人的曆史,不難看出,基民盟雖然隻是一個地方政黨,但不乏政治老手。施特勞斯是戰後德國政壇為數不多的強人之一,他執掌基民盟27年(1961-1988年),遠遠領先于蘇聯上司人勃列日涅夫。他是第一位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德國政治家,并在冷戰期間前往蘇聯會見戈爾巴喬夫。在東西方之間走得如此之遠的政治勇氣是顯而易見的。斯托伯在2002年上司了聯盟,隻輸給了社民黨。

基民盟在面對基民盟危機或基民盟相對不穩定時,總能發揮"堅強的心"作用。随着默克爾離任,拉塞特的記錄乏善可陳,基民盟内部出現了分歧,曆史似乎重演。不難想象,現任工黨主席的索德先生有超越巴伐利亞的政治野心。但與施特勞斯等黨内前任相比,索德的政治生涯顯然相形見绌。盡管索德自2018年以來一直擔任巴伐利亞州州長,自2019年以來一直擔任黨主席,但他也應該認識到,如果沒有聯盟黨的合作,成為德國第三位基民盟支援的總理候選人,甚至是戰後曆史上第一位聯邦總理,将是一個遙遠且幾乎不可能實作的目标。

Sisso Europe評論|在後默克爾時代倒在王位上的聯盟黨正在路上

當地時間2021年4月20日,德國社會主義聯盟主席索德爾在德國慕尼黑召開新聞釋出會。

目前,沙特正面臨内部外交困難。一方面,索德在競選期間對拉塞特的憤世嫉俗,在選舉期間分裂了聯盟黨,另一方面,基民盟在巴伐利亞大學營中的支援并不樂觀:在2018年的州選舉中,基民盟隻赢了,不僅37%的選票失去了絕對多數, 但它也是自1950年以來最糟糕的一次,迫使與自由選民黨組成聯合政府;這比1949年的第一次聯邦選舉還要多。

結果,索德作為州長和黨主席的地位受到了動搖。巴伐利亞州副州長兼經濟部長兼自由選民黨主席埃文格在競選期間以"疫苗懷疑論"和"抗疫無能"攻擊索德。在AFDL内部,對索德先生的支援在年輕一代中正在消退。在疫情爆發初期,索德雷積極抗疫的努力受到了好評。但随着疫情的再次爆發,以及索德在競選期間的政治野心,年輕的黨員對索德的"個人表演"感到厭惡。"現在是時候了...這樣做,"聯盟青年團的巴伐利亞分會,一個青年團體,在對聯盟選舉失敗的分析中寫道。現在是時候在我們強大的上司人索德爾(Soder)背後組建一個新的、可操作的團隊,以令人信服地展現黨的身份。"但青年團大會通過的最終決議删除了報告中的所有提及,例如"上司人索德"。

索德确實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這些行為使他從一場顯然是出于個人動機的競選活動中受益匪淺,在這次競選中,他扮演了一個局外人,而不是聯盟黨的成員。SSP也不能自然地填補默克爾留下的空缺。盡管黨内沒有呼籲該黨上司層對選舉失敗負責,但KSP在該州的影響力比以前小得多。對于索德來說,與其在聯邦一級戰鬥,不如在該州建立穩固的地位,以避免失去陣地。

(作者是中國上海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研究所"歐洲文明研究"專業2021年研究所學生)

負責編輯:朱正勇

校對:張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