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士成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末,義和團運動起于山東,數月後即蔓延至京畿地區。團民仇視外洋事物,沿途燒毀教堂、商店,拆除鐵路、郵局、電線等設施。妄圖借助義和團以抵擋洋人的慈禧太後開始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團民開始攻擊外國使館、教堂及車站,四處搜殺洋人。駐京各國公使向清廷釋出聯合照會,要求清廷鎮壓義和團并保護各國使館安全,但遭到清廷拒絕。随後由英國海軍将領西摩爾率領的八國聯軍開始向北京進發,這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争。在這場戰争中,一位悲情的愛國将領将走完自己光輝的一生,他就是大清帝國陸軍最後的脊梁----淮軍名将聶士成。
聶士成部士兵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自幼好行俠仗義,後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初随團練大臣袁甲三部讨撚軍,後又改隸淮軍劉銘傳部,随軍攻克太平軍據守的太倉、鎮洋、昆山、新陽、吳江、震澤等地,以功賞力勇巴圖魯名号。1892年(光緒十八年)3月,以鎮壓熱河金丹教叛亂有功,賞穿黃馬褂,補授山西太原鎮總兵。甲午戰争爆發後,聶士成随提督葉志超援朝,駐軍牙山。聶士成随後參加鴨綠江江防之戰,堅守虎山,組織摩天嶺防禦戰,雪夜奇襲連山關,殺敵甚重,擊斃日軍将領富剛三造,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之後清廷調聶士成所部入關回防津沽,因功補授直隸提督,主持天津沿海防務。
在大沽口登陸的八國聯軍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冬,聶士成奉命總統直隸淮練各軍,朝廷以聶士成“公忠笃實,練兵有方"賜紫禁城内騎馬。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後,團民沿途拆除鐵路電線等設施,聶奉命率部保護京津地區鐵路,在遭義和團襲擊時,擊殺團民數百人,由此與義和團仇隙日深。清廷對義和團政策剿撫不定,使得京畿一帶局勢難以控制,最後招緻八國聯軍入侵。1900年5月大沽炮台失守,聯軍随後在天津與聶士成部交戰。六月下旬,聶士成奉命攻打天津租界,而義和團則乘機四處焚掠,聶士成派兵鎮壓,進而招緻義和團妒恨,并诋毀聶士成通敵,清廷下旨督責,令其革職留任。氣憤之餘的聶士成大呼:“上不諒于朝廷,下見逼于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于是每次戰鬥均親上前線督戰,以至于八國聯軍都稱聶軍:“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
與聯軍作戰的清軍
然而令人目眦盡裂的是,聶軍與聯軍激戰之時,義和團民到聶家抓走聶士成的母親、妻子及女兒,聶士成派兵追趕,卻被誣陷通敵。七月九日,抱着必死決心的聶士成身着朝服,外披九年前清廷禦賜的黃馬褂,與聯軍在八裡台激戰時中炮陣亡,時年六十四歲。而義和團本要戮聶屍,因聯軍追至才幸免,後來德軍将破碎的聶屍包裹後轉交清軍。聶士成陣亡後,清廷竟下诏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準予恤典”(如此之朝廷,怎能不亡)。直到1902年,在袁世凱的努力下,清廷才追贈聶士成太子少保,照提督陣亡例賜恤,加恩予谥,谥号忠節,并在天津、合肥建立專祠。袁世凱曾言:“該提督秉性忠貞,踐履純笃,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衆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重絕倫......以身殉難,迹其苦戰授命,武臣中實惟該故提督一人。”算是對聶士成最為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