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作者:央廣網

視訊加載...

夏青,新中國黨培養的第一代廣播藝人。1954年,他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1976年,他廣播了周恩來追悼會和毛澤東逝世的悼詞《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黨全軍書》,并在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宣讀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一些曆史問題的決議, 被觀衆譽為"祖國的聲音"。

揭開中國共産黨百年厚厚的曆史,從革命的偉大勝利到民族的偉大複興,一件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直沖民心的紅色故事,一個接一個的曆史時刻,是中國共産黨走向荊棘, 努力的最佳見證。

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台、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标志——百大革命文物聲音檔案",于3月22日在中央廣播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開始, 并同時在央視新聞、央視、雲收聽等新媒體平台上推出100位講述人,用"最美的聲音"燃燒百年記憶。

用聲音燃燒百年記憶,這裡是夏青的聲音,是用現代技術抄襲的老一輩播音員,而文化遺迹是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第一台廣播發射機。從這裡開始,紅色的電波,曾經穿過充滿抗日之火的煙霧,撼動了長空的民族解放。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延安新華電台首台廣播發射機(國家博物館藏品)

從抗日戰争到解放戰争再到新中國的成立,這台重要的無線電發射機被帶到北京,并放置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如今,生鏽的外表靜靜地矗立在展櫃裡,像一個胸前捧着軍功章的老人,默默地講述着過去的故事。

回到八十多年前,讓我們聽聽這個無線電發射器的故事。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延安被嚴密封鎖,原紙質出版物一直無法适應宣傳的需要,通過廣播宣傳的黨的抗日主張迫在眉睫。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常瑞清說:"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為了突破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地理封鎖,中國共産黨決定建立自己的人民廣播電台。"

如果沒有大功率變送器怎麼辦?1939年,一個轉折點來了。"1939年,周恩來總理右臂骨折,去莫斯科治病,"延安新聞紀念館前副館長李娜說。1940年春回國後,他從共産國際那裡拿到了一台無線電發射機,長途跋涉回到延安。"

蘇聯廣播發射機被拆解包裝,從莫斯科空運到新疆,然後用汽車運輸數千公裡,途經蘭州和西安到延安,在那裡它像一塊積木一樣焊接在一起。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延安新華電台舊址

中央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廣播委員會,設立廣播電台。周恩來專門指派曾在清華大學學習電氣工程的傅英浩和唐丹負責發射機的技術問題。傅英浩曾回憶道:"我雙手放在大腿上跳了起來,驚訝地問他,'你說什麼?'"對延安?不是嗎?要建我們黨的紅色廣播電台吧?是真的?'"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傅英浩和唐丹在延安

在延安市以西約19公裡處,隻有隻有三十幾個家庭所在的偏遠山村旺皮灣被選為發射台。發射機動力不足,傅英浩發現了報廢車的發動機,用皮帶綁在發電機上。傅英浩的兒子傅妍回憶說,父親活着的時候總說,大家都認為裝置比生命更重要。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延安西川望陂灣朱德主持選址為廣播電台選址

傅豔豔說:"一旦管子漏水、斷了,他特别傷心,抱着管子就像抱着一個孩子。可以看出,他把這當成了自己的生命。"

飽經風霜的土洞記錄了當年廣播公司的勇氣和艱辛。在沒有冷卻裝置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在洞穴壁上鑿洞以填充冰層,沒有發射機天線架,将三根大樹杆綁成"Ya"形上山,沒有計時器,播音員用筷子敲打碗并發出"ya"聲。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英國專家林邁克爾教授與無線電技術人員合作改造廣播發射機

電影《索尼克長空》:

"我不是snr。铛。。。。。。剛才最後一聲是在上海時間19:00,延安新華電台XNCR正在播出,延安新華電台XNCR正在播出。請記住,我們的頻率是:波長61米,周長率為4940k周...

1940年12月30日,在王坡灣村一個十平方米的山洞裡,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家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釋出了第一個呼号XNCR,這是中國廣播電台呼号的英文字母,是"新中國廣播"的首字母縮寫。當時在西北大學讀書的趙穎回憶說,對于抗日軍和人民來說,呼号代表着延安,代表着希望。

"這是快樂和緊張的,"趙說。高興,是時候再次收聽廣播了。緊張,周圍有特勤學生,你得偷偷溜進被子裡聽。有人輪流值班,記錄廣播,第二天它們被雕刻成蠟,印在油畫小報上,到處分發。我很高興聽到勝利的消息。"

誰廣播了這個第一個呼号?它實際上來自兩個剛滿18歲的女孩。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徐瑞軒,廣播名"麥峰"

"我第一次播出的時候,我隻有18歲,和兩個女孩姚偉在一起。當時,工作室想得可笑,沒有隔音裝置,山洞挂在牆上,牆上鋪着一條由延安做成的灰色毯子,鋪在地上。"

演講者的名字叫徐瑞軒,名字叫"麥峰"。她後來告訴記者蔡格文,"麥風"和"麥克風"這個詞的差別,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因為她叫麥峰,是以人們叫她麥克風,"蔡說。幾十年後,她被譽為延安的第一台話筒。"

土洞裡的一個洞,一張四人桌,一盞小油燈......在艱苦的條件下,一條又一條的戰鬥文字從這裡發出,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刺向敵人的心髒。延安市新聞紀念館前副館長李娜說,編輯們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第二天早上馬鞭就被送到19公裡外的望陂灣。

"當時,廣播部分在一座涼爽的山丘上,冬天它流過燕江運送手稿。當河水在夏天上漲時,他們用防水油包裹起來,濺到他們的頭上。李娜回憶道。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目睹廣播的Dingo創作了一首名為"XNCR Song"的特别歌曲。那一年,這首璀璨的歌聲在旺皮灣上空回蕩,鼓舞着廣播戰士們克服一切困難,奮發拼搏。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XNCR歌曲"歌詞和作曲

愛與恨的清晰明了的廣播,在解放區與民族團結區、淪陷區之間架起了一座空中橋梁。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前台長楊兆麟回憶說,聽衆把電台比作一盞明燈。"(聽衆說)聽到你的收音機就像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一座燈塔,"他說。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進行廣播非常重要。"

1943年春,由于英雄的無線電發射機大型電子管損壞,層層封鎖無法修複和更換,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不得不暫時中斷廣播。直到1945年9月,在抗日戰争勝利的聲音中,延安新華電台才恢複廣播,以"魚光之歌"為開場曲,地點遷至延安西北13公裡處的雁甸子村。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廣播室内

此後,延安新華電台發射機房和廣播室成為國民黨轟炸的重點目标之一。為了確定廣播不中斷,中國共産黨中央決定建立一個預先準備的電台。

1947年3月,國民黨飛機繼續不分青紅皂白地轟炸延安,無線電機組人員堅守陣地,直到14日中午廣播結束。延安新華電台播音員錢家軒的女兒溫薇回憶說,該電台當時是敵人轟炸的目标之一。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延安新華電台換乘路線圖

"最後,到3月10日,無線電上經常聽到轟炸的聲音,有時甚至在頭頂上,"溫說。一旦你聽到飛機接近,中斷廣播;"

14日晚,位于陝北窯城平溝的準備站開通。我軍從延安撤軍時,發射機被運到晉宇解放區的山西興縣。延安解放後,發射機被送回延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員李偉說。

1948年4月,延安被解放,并被運回延安,作為西北新華社的發射機。1949年5月,解放西安,西北台灣遷至西安,發射機運往西安;"李說。

聽"祖國之聲"夏青原版重刻,講述紅色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台的故事,紅色印記41集

今日延安新華電台網站

八十多年的大變革,人民廣播電台記錄了中國共産黨前方的風雨,也傳遞着新中國日新中國飛速發展的情景。随着中國共産黨百年誕辰的臨近,三代老中青年廣播員重新演唱了這首《XNCR之歌》,繼承了80多年來一直保持不變的《洞穴廣播》的理想信念。

董家鵬:我是董家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翻譯,1997年出生。抗日戰争期間,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第一台無線電發射機的誕生,中國第一家廣播電台,經曆了各種困難和障礙。它的出現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全國軍民抵抗運動的士氣,也成為中國新廣播事業的開端。那些穿越時空的紅色電波觸動着故事,至今仍激勵着我們,也激勵着我勇往直前,紅的精神更好地傳播給大衆。

導演: 劉小龍 顧玉才

監督:高岩

策劃人:于新鄭翠欣

策劃:丁飛孫陸金

協調:馮碩 朱敏 李偉 劉夢雅 趙楚南 韓學英

記者:孫烨文超

編輯:張棉

制作:秦威遠

旁白:夏青(配音重新刻版)

音響重刻制作: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營銷部

新媒體:杜西萌 王源 蔣曉晨

顧問:徐鵬堂,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謝謝: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