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视频加载...

夏青,新中国党培养的第一代广播艺人。1954年,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1976年,他广播了周恩来追悼会和毛泽东逝世的悼词《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党全军书》,并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宣读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一些历史问题的决议, 被观众誉为"祖国的声音"。

揭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厚厚的历史,从革命的伟大胜利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直冲民心的红色故事,一个接一个的历史时刻,是中国共产党走向荆棘, 努力的最佳见证。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标志——百大革命文物声音档案",于3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开始, 并同时在央视新闻、央视、云收听等新媒体平台上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的声音"燃烧百年记忆。

用声音燃烧百年记忆,这里是夏青的声音,是用现代技术抄袭的老一辈播音员,而文化遗迹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台广播发射机。从这里开始,红色的电波,曾经穿过充满抗日之火的烟雾,撼动了长空的民族解放。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延安新华电台首台广播发射机(国家博物馆藏品)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这台重要的无线电发射机被带到北京,并放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今,生锈的外表静静地矗立在展柜里,像一个胸前捧着军功章的老人,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回到八十多年前,让我们听听这个无线电发射器的故事。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被严密封锁,原纸质出版物一直无法适应宣传的需要,通过广播宣传的党的抗日主张迫在眉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常瑞清说:"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为了突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地理封锁,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自己的人民广播电台。"

如果没有大功率变送器怎么办?1939年,一个转折点来了。"1939年,周恩来总理右臂骨折,去莫斯科治病,"延安新闻纪念馆前副馆长李娜说。1940年春回国后,他从共产国际那里拿到了一台无线电发射机,长途跋涉回到延安。"

苏联广播发射机被拆解包装,从莫斯科空运到新疆,然后用汽车运输数千公里,途经兰州和西安到延安,在那里它像一块积木一样焊接在一起。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延安新华电台旧址

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广播委员会,设立广播电台。周恩来专门指派曾在清华大学学习电气工程的傅英浩和唐丹负责发射机的技术问题。傅英浩曾回忆道:"我双手放在大腿上跳了起来,惊讶地问他,'你说什么?'"对延安?不是吗?要建我们党的红色广播电台吧?是真的?'"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傅英浩和唐丹在延安

在延安市以西约19公里处,只有只有三十几个家庭所在的偏远山村旺皮湾被选为发射台。发射机动力不足,傅英浩发现了报废车的发动机,用皮带绑在发电机上。傅英浩的儿子傅妍回忆说,父亲活着的时候总说,大家都认为设备比生命更重要。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延安西川望陂湾朱德主持选址为广播电台选址

傅艳艳说:"一旦管子漏水、断了,他特别伤心,抱着管子就像抱着一个孩子。可以看出,他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生命。"

饱经风霜的土洞记录了当年广播公司的勇气和艰辛。在没有冷却设备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在洞穴壁上凿洞以填充冰层,没有发射机天线架,将三根大树杆绑成"Ya"形上山,没有计时器,播音员用筷子敲打碗并发出"ya"声。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英国专家林迈克尔教授与无线电技术人员合作改造广播发射机

电影《索尼克长空》:

"我不是snr。铛。。。。。。刚才最后一声是在上海时间19:00,延安新华电台XNCR正在播出,延安新华电台XNCR正在播出。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长率为4940k周...

1940年12月30日,在王坡湾村一个十平方米的山洞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布了第一个呼号XNCR,这是中国广播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是"新中国广播"的首字母缩写。当时在西北大学读书的赵颖回忆说,对于抗日军和人民来说,呼号代表着延安,代表着希望。

"这是快乐和紧张的,"赵说。高兴,是时候再次收听广播了。紧张,周围有特勤学生,你得偷偷溜进被子里听。有人轮流值班,记录广播,第二天它们被雕刻成蜡,印在油画小报上,到处分发。我很高兴听到胜利的消息。"

谁广播了这个第一个呼号?它实际上来自两个刚满18岁的女孩。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徐瑞轩,广播名"麦峰"

"我第一次播出的时候,我只有18岁,和两个女孩姚伟在一起。当时,工作室想得可笑,没有隔音设备,山洞挂在墙上,墙上铺着一条由延安做成的灰色毯子,铺在地上。"

演讲者的名字叫徐瑞轩,名字叫"麦峰"。她后来告诉记者蔡格文,"麦风"和"麦克风"这个词的区别,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因为她叫麦峰,所以人们叫她麦克风,"蔡说。几十年后,她被誉为延安的第一台话筒。"

土洞里的一个洞,一张四人桌,一盏小油灯......在艰苦的条件下,一条又一条的战斗文字从这里发出,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向敌人的心脏。延安市新闻纪念馆前副馆长李娜说,编辑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第二天早上马鞭就被送到19公里外的望陂湾。

"当时,广播部分在一座凉爽的山丘上,冬天它流过燕江运送手稿。当河水在夏天上涨时,他们用防水油包裹起来,溅到他们的头上。李娜回忆道。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目睹广播的Dingo创作了一首名为"XNCR Song"的特别歌曲。那一年,这首璀璨的歌声在旺皮湾上空回荡,鼓舞着广播战士们克服一切困难,奋发拼搏。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XNCR歌曲"歌词和作曲

爱与恨的清晰明了的广播,在解放区与民族团结区、沦陷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台长杨兆麟回忆说,听众把电台比作一盏明灯。"(听众说)听到你的收音机就像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一座灯塔,"他说。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广播非常重要。"

1943年春,由于英雄的无线电发射机大型电子管损坏,层层封锁无法修复和更换,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不得不暂时中断广播。直到1945年9月,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声音中,延安新华电台才恢复广播,以"鱼光之歌"为开场曲,地点迁至延安西北13公里处的雁甸子村。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广播室内

此后,延安新华电台发射机房和广播室成为国民党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为了确保广播不中断,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建立一个预先准备的电台。

1947年3月,国民党飞机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地轰炸延安,无线电机组人员坚守阵地,直到14日中午广播结束。延安新华电台播音员钱家轩的女儿温薇回忆说,该电台当时是敌人轰炸的目标之一。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延安新华电台换乘路线图

"最后,到3月10日,无线电上经常听到轰炸的声音,有时甚至在头顶上,"温说。一旦你听到飞机接近,中断广播;"

14日晚,位于陕北窑城平沟的准备站开通。我军从延安撤军时,发射机被运到晋宇解放区的山西兴县。延安解放后,发射机被送回延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员李伟说。

1948年4月,延安被解放,并被运回延安,作为西北新华社的发射机。1949年5月,解放西安,西北台湾迁至西安,发射机运往西安;"李说。

听"祖国之声"夏青原版重刻,讲述红色广播电台第一发射台的故事,红色印记41集

今日延安新华电台网站

八十多年的大变革,人民广播电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前方的风雨,也传递着新中国日新中国飞速发展的情景。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临近,三代老中青年广播员重新演唱了这首《XNCR之歌》,继承了80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洞穴广播》的理想信念。

董家鹏:我是董家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翻译,1997年出生。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无线电发射机的诞生,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它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军民抵抗运动的士气,也成为中国新广播事业的开端。那些穿越时空的红色电波触动着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也激励着我勇往直前,红的精神更好地传播给大众。

导演: 刘小龙 顾玉才

监督:高岩

策划人:于新郑翠欣

策划:丁飞孙陆金

协调:冯硕 朱敏 李伟 刘梦雅 赵楚南 韩学英

记者:孙烨文超

编辑:张棉

制作:秦威远

旁白:夏青(配音重新刻版)

音响重刻制作: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营销部

新媒体:杜西萌 王源 蒋晓晨

顾问:徐鹏堂,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谢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