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作者:海外網

來源:央廣網

夏青,新中國我黨培養的第一代播音藝術家。1954年,他曾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1976年,播出了周恩來追悼大會悼詞和毛澤東逝世時的《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全文宣讀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被聽衆譽為“祖國的聲音”。

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産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複興,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曆史瞬間,是中國共産黨披荊斬棘、砥砺奮進最好的見證。

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中國之聲正式開播,同步在總台央視新聞、央廣網、雲聽等新媒體平台上線。100位講述人,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這裡是用現代技術複制的、老一代播音員夏青的聲音,所講述的這件文物是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第一部廣播發射機。從這裡發出的紅色電波,曾經穿越硝煙彌漫的抗日烽火、震撼民族解放的萬裡長空。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第一部廣播發射機(國家博物館藏)

從抗日戰争到解放戰争再到新中國成立,這台重要的廣播發射機曾輾轉多地,最終被帶入北京,安置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如今,外表鏽迹斑斑的它靜靜矗立在展櫃中,如同一位胸前挂滿軍功章的老人,默默講述着往昔的峥嵘歲月。

時光倒轉到八十多年前,我們來聽聽這台廣播發射機的故事。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延安被嚴密封鎖,原有的紙質刊物已經無法适應宣傳形勢需要,通過廣播宣傳黨的抗日主張迫在眉睫。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常瑞卿介紹:“要開展抗日救國運動。中國共産黨為了沖破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地域封鎖,決定建立自己的人民廣播電台。”

沒有大功率發射機怎麼辦?1939年,轉機來了。延安新聞紀念館原副館長李娜說:“在1939年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右臂骨折,赴莫斯科療傷。1940年的春天,他回國的時候向共産國際争取到了一台廣播發射機,經過長途的跋涉才運回了延安。”

這台蘇制廣播發射機被拆卸打包,從莫斯科空運到新疆,再用汽車經蘭州、西安輾轉數千公裡運抵延安,像拼插積木一樣,一塊一塊再被焊接起來。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舊址

中央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籌建電台。周恩來專門指派曾經在清華大學學習電機工程的傅英豪、唐旦夫婦負責發射機的技術問題。傅英豪曾回憶說:“當時我雙手一拍大腿就跳起來了,很驚訝地問他,‘你說什麼?去延安?是不?去建設我們黨的紅色廣播電台,是嗎?真的?’”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傅英豪、唐旦夫婦在延安

在延安城以西19公裡,隻有三十幾戶人家的偏僻小山村王皮灣村被標明為發射台台址。發射機動力不夠,傅英豪就找來報廢汽車的引擎,用皮帶連接配接到發電機上。傅英豪的兒子傅延延回憶,父親在世時總說,每個人都把器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延安西川王皮灣,朱德主持標明這裡為廣播電台台址

傅延延說:“有一次管子漏氣了,壞了,他就特别悲傷,抱着管子像抱着小孩一樣。這就能看出來,他拿那個當做他自己的生命。”

飽經風霜的土窯洞記錄着當年廣播人的勇氣和艱辛。沒有降溫裝置,技術員在窯洞牆壁上鑿方槽填冰塊;缺少發射天線架,就用三根大樹杆捆成“丫”形豎在山上;沒有報時器,播音員就用筷子敲碗,發出“铛铛”的聲音。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英籍專家林邁克教授和電台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改裝廣播發射機

電影《聲震長空》:

“铛……铛……铛……”剛才最後一響是上海時間19點整,延安新華廣播電台XNCR現在開始播音,延安新華廣播電台XNCR現在開始播音。請記住,我們的頻率是:波長61米,周率4940千周……

1940年12月30日,王皮灣村十幾平米的窯洞裡,中國共産黨建立的第一座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發出第一次呼号XNCR,“X”是當時國際規定的中國無線電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新中國廣播”的英文縮寫。當時就讀于西北大學的趙勉回憶,對于抗戰軍民來說,這個呼号代表延安,代表希望。

趙勉說:“那時候又高興又緊張。高興得呀,又該到聽廣播的時間了;緊張呢,就是周圍有特務學生,你得偷偷地,鑽到被窩裡頭小聲地聽。有人輪流值班,把廣播都記錄下來,第二天刻成蠟版,印成油印小報,到處散發。聽到勝利的捷報,可開心了。”

這第一次呼号是誰播發的呢?其實是來自兩位剛滿18歲的姑娘。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徐瑞璋,播音名“麥風”

“第一次播音,我跟姚雯兩個女孩剛18歲。那時,播音室想起來可笑,沒有隔音裝置,窯洞裡拿延安生産的灰色的粗毯子挂在牆上,鋪在地上隔音。”

說話的人叫徐瑞璋,播音名“麥風”。她後來對記者蔡革文說,“麥風”與“麥克風”,一字之差,是巧合,也是命運。蔡革文說:“因為她叫麥風,人家就喊她麥克風。幾十年後,她就被譽為延安第一個麥克風。”

一孔土窯洞、一張四方桌、一盞小油燈……艱苦的條件下,一篇又一篇戰鬥檄文不斷從這裡發出,有如尖刀刺向敵人的心髒。延安新聞紀念館原副館長李娜說,當年編輯常會連夜編稿,第二天一早快馬加鞭送到19公裡外的王皮灣播出。

“那時廣播科是在清涼山上,冬天淌過延河水去送稿件。夏天的時候河水漲了,他們就用油紙布(把稿件)包起來,頂在頭頂上泅水過河。”李娜回憶。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目睹了廣播試播情景的丁戈專門創作了一首名為《XNCR之歌》的台歌。當年,這嘹亮的歌聲回蕩在王皮灣的上空,鼓舞着廣播戰士排除萬難、艱苦創業。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XNCR之歌》歌詞和曲譜

愛憎分明、清脆嘹亮的播報,在解放區和國統區、淪陷區之間架起了一座空中橋梁。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楊兆麟生前回憶,當時聽衆把電台比作指引光明的燈塔。他說:“(聽衆說)聽到你們的廣播,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找到燈塔一樣。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辦廣播,作用非常重大。”

1943年春,因為這台英雄的廣播發射機大型電子管損壞,層層封鎖中無法維修更換,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隻得暫時中斷播音。直至1945年9月,在抗戰的勝利聲中,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又恢複播音,用《漁光曲》作為開始曲,台址遷至延安西北13公裡的鹽店子村。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播音機房内部

此後,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發射機房和播音室成為國民黨軍重點轟炸的目标之一。為了確定廣播不中斷,中共中央決定籌建備台。

1947年3月,國民黨飛機不斷對延安狂轟濫炸,電台從業人員堅守崗位直至14日中午播音結束。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播音員錢家楣的女兒溫飚回憶,電台是當時敵機轟炸的目标之一。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轉移路線示意圖

溫飚說:“最後到三月十幾号,播音就經常聽到轟炸的聲音,甚至有時候就在頭頂上。隻要聽到飛機近了,就中斷廣播;等到飛機走了,再接着廣播。”

14日當晚,位于陝北瓦窯堡好坪溝的備台啟用。而這台發射機則在我軍撤離延安時,運到了晉綏解放區的山西興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部李琮說,延安解放後,發射機又重新被運回延安。

“1948年4月,延安解放後又運回延安,當做西北新華廣播電台的發射機。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北台遷到西安,這部發射機也運到了西安;1959年運來北京,交給當時的中國革命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李琮說。

聽“祖國的聲音”夏青原聲複刻,講述紅色電台第一部發射機的故事丨紅色印記41集

如今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舊址

八十多年滄桑巨變,人民廣播記錄了中國共産黨栉風沐雨的砥砺前行,也傳遞着新中國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即将來臨之際,老中青三代廣播人重新再唱起這首《XNCR之歌》,從“窯洞電台”傳承下來的理想與信念,八十餘載從未改變。

董家鵬:我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董家鵬,1997年出生。在抗日戰争時期,我國第一個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第一部廣播發射機的誕生經曆了各種艱難險阻。它的出現,極大地振奮着當時全國軍民抗戰的士氣,也成為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端。那些紅色電波感人故事穿越時間空間,在今天依然鼓舞着我們,更激勵着我勇敢前行,把這種紅色精神更好地向大衆傳播。

總監制:劉曉龍 顧玉才

監制:高岩

總策劃:樊新征 崔欣

策劃:丁飛 孫魯晉

協調:馮爍 朱敏 李昊 劉夢雅 趙初楠 韓雪瑩

記者:孫葉 溫超

編輯:張棉棉

制作:秦梓元

講述人:夏青(聲音複刻)

聲音複刻制作: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AI研究院 品牌市場部

新媒體:杜希萌 王遠 江曉晨

顧問: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徐鵬堂

鳴謝: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