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楊琦 (青年)

<col>

楊琦,1925年出生在上海寶山,1937年11月進上海《中美日報》學排字,1941年2月到新四軍6師18旅《大衆報》排字,1944年起在江淮印鈔廠、華中印鈔廠、北海印鈔廠從事雕刻制版工作,1948年參與設計了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套人民币,同時也擔任了第一套人民币十元和五十元票面圖案中的勞工模特。1952年,在鹽城大豐的上海農場工作,紮根34年,當過農場多家工廠負責人。1985年離休,現居上海。

新中國成立前的1948年12月1日,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率副主席釋出公告,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新的統一貨币一人民币從此誕生。這是新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北海鈔廠

1948年初,有關第一套人民币 發行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及所屬的北海印鈔廠是唯一擁有銅闆刻雕制版、照相制版、凹版凸版印刷技術的印鈔廠。

1948年3月下旬,在山東五蓮山西北的一個小山村,北海銀行發行局局長楊秉超召集在北海印鈔廠工作的翟英和在膠南縣紅石崖工作的楊琦。楊局長向翟、楊二人下達了設計、刻制人民币的任務,當時印鈔廠掌握雕刻技術的有三人:朱介生、翟英和楊琦,朱介生與1947年去了東北當時尚未傳回。

楊局長說:為了适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财政經濟部,并準備成立總銀行,統一發行貨币,董老(當時軍内對董必武同志的尊稱)任部長,決定北海印鈔廠參與設計、制版,印刷人民币任務。他還指出在設計上既要有時代精神,又要有多樣風格;既要樸素大方,又要反映當代風貌,民族特色。楊局長接着又說:經上司研究由你們兩人先設計一款拾元币,要抓緊時間,要認真細緻,總之要快,整個形勢的發展,要比想象的快得多。同時由于尚未公開,是以要特别做好保密工作。要完成這次重要任務,你們一定會有不少困難,希望你們要想方設法加以克服,困難對人的意志是一種考驗,亦是智慧的鍛煉。如有需要上司幫助解決的,我們一定會幫助你們。

随後,楊局長把一張卷起的白紙交給翟英和楊琦,白紙上用毛筆寫有好幾款“中國人民銀行”的字樣,其中有一款是用紅筆勾畫出來做範本的。事後得知“中國人民銀行”這六個字是董老的墨寶。

他們向楊局長表态:一定堅決完成任務,盡快把草稿、草圖拿出來。

送走楊局長以後,翟英和楊琦二人就着手思考拾元币的設計草案。經過反複思考,商量和閱讀當時的書報、檔案、主要是毛澤東同志的有關文章,終于悟到了應該采用勞工和農民的圖案。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青少年時期的楊琦

中國共産黨黨旗是斧頭和鐮刀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果把它分開,放在工,人和農民手中很不合适也不嚴肅。後經再三研究,最後決定選用鐵錘、鋤頭,以反映當時的戰争環境。設計草圖方案形成後上報給了楊秉超局長,數日後上司基本準許了這一設計方案。楊局長對他們說,經上司研究基本同意他們所報的設計方案,并說主景草圖選用勞工農民立意很好,歌頌了工農勞動大衆,符合大方向,符合時代精神。如果把勞工農民手中的槍去掉,隻要鐵錘、鋤頭這樣就更好啦。

由于當時沒有相關資料,更沒有照相機,二人希望上司幫助請一位畫師畫一畫勞工和農民的人像素描。後來楊局長來時帶來一位姓李的同志,經介紹是位畫家,擅長人物肖像素描。翟、楊二人把想法要求作了介紹,楊琦本是勞工出身,而翟英是農民出身,為了保密起見,不請别人當模特了。上司責成就由楊琦和翟英分别擔任勞工農民的模特,并約定老李第二天再來。

翌日,老李帶了畫闆等工具,單獨來到翟英和楊琦住的村子。 看了從房東處借的間偏屋, 這是一間坐西朝東的房子, 原是房東存放農具的雜物,經過收拾清掃倒也顯得蠻幹淨的。隻是山區的房子比較低矮且沒有窗戶,室内采光極差。無奈,做模特的楊琦頭戴工作帽、肩扛着鐵錘,和戴頂竹鬥笠扛把鋤頭的翟英,隻能站在門外露天場地上,老李進行素描寫生。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平日裡出操列隊的功夫現在倒可以用上了。每個動作姿勢要反複多次,經過數日描繪、修正,一幅神行俱佳的勞工和農民的肖像畫繪制完成了。這年楊琦23歲,翟英24歲。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勞工和農民的肖像畫繪制完成後,應該在銅版上進行雕刻了。但是,這時解放濰縣的戰鬥正在激烈的進行着,印鈔廠的機器物資,雕刻用的工具和用具,尚在千裡之外的膠東昆嵛山裡埋藏着。怎麼辦?不能等!把後面一些可以做的工作先做起來。沒有刻針、刻刀,就想辦法自己動手改制,他們到洪凝小街(現為五蓮縣址)去買了多種型号的縫衣針,裝上木條柄,又向房東老大娘買了點納軍鞋用的“鞋底線”紮緊,這樣就可以湊合使用了。沒有刻刀怎麼辦?買到一柄“洋傘”鋼骨和自行車的廢舊鐵絲,改制成刻刀。但是由于這些鋼絲沒有鋼火,他們試着用清水淬火,可是太硬不能用。用油淬火太軟,還是不能用。沒有辦法,最後隻能到洪凝街上一個小鐵匠鋪,請老鐵匠幫助改制成刻刀毛坯,他們向老鐵匠說明來意,老鐵匠要他們把鋼絲留在那裡,第二天去拿,看樣子老鐵匠蠻有把握的。

第二天他倆去取,經試用刻刀鋒利了,基本符合要求。老鐵匠講:昨天他之是以要我們第二天去拿,是因為他晚上要利用鐵爐内的餘溫,進行回火處理。翟英和楊琦拿着刻刀非常高興,要付錢給老鐵匠,可他無論怎樣也不肯收。經再三說明這是解放軍部隊上的紀律,如不付錢就是違反紀律,是要受處分的,最後老鐵匠隻是象征性收了一點。

他們拿回自制的刻刀後配上木柄,用七九式步槍的子彈殼,将刻刀和木柄固定牢就可以使用了。後來他倆又到舊貨市場去淘舊三角锉,舊的寬鋸條改制三角刮刀、鏟刀,以後郭琪良、王靜等同志都是用這種辦法,解決了解放區雕刻制版工具奇缺之苦。他們除積極準備雕刻拾元人民币上工農畫面的主景,同時還:要設計币面四周的花邊圖案、裝飾等。拾元币面的梅花和角花裝 飾,就是他們在一戶農家勞動時看到一幅年畫《吉 祥如意圖》。他們努力嘗試着把這種傳統民族文化的意境運用在第一套人民币拾元币的圖案裝幀上,表示對第一套人民币的良好祝願,讓吉祥如意常駐人間,朝夕與人民相處。

這個圖案的設想同樣受到楊秉超局長的贊揚,這給翟英、楊琦極大的鼓勵與支援,他們的信心更足了。翟英同志負責了工農主體形象的雕刻,楊琦同志負責裝幀圖案的雕刻工作。後來,第一套人民币共發行12種面額62種版本,但将人的形象印在上面的僅有拾元币和伍拾元币兩種,是以更為珍貴。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十元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五十元

從4月初開始接受設計刻制第一款拾元人民币已經一個多月,設計繪制了票面的圖形,雕刻了主景圖案,花邊裝飾,中心圖案,這些都是在五蓮縣洪凝附近的小山村中完成的。可以這麼 說,山東五蓮縣的洪凝是第一套人民币拾元币的孕育之地。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為了适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和大規模恢複生産的要求,上司決定北海印鈔廠各分廠先後遷移至臨朐縣東南的辛寨。在北海銀行發行局駐地附近選址恢複生産,雕刻,制版和凹印廠定在臨朐縣辛寨附近的朱位村。

從五蓮縣洪凝到臨朐縣的朱位村約100餘公裡,按平時正常的行軍速度約需走五六天。翟英和楊琦這次從五蓮到臨朐朱位,受到上司的特殊照顧,乘上了戰場上繳獲的美國支援蔣軍打内戰 的軍用卡車。他倆都是第一次乘坐這種十輪大卡車, 不但非常激 動,而且也有着和前線戰士一樣的勝利感,自豪感。100 多公裡的路程用了不到3個小時就到達了朱位村。

随着東北技術骨幹的回歸和新生力量的補充,朱位村成了一個熱火朝天,生機勃勃的印鈔基地。以中國人民銀行名義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從這裡走向解放區,走向中國。

第一套人民币的使用已經過去60多年了,它的發行是迎接新中國誕生的一項重大措施,在人民解放戰争和建國初期經濟恢複重建中第一套人民币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的設計雕刻大師 - 楊琦楊琦與第一套人民币的故事

楊琦老師與刻意工坊雕刻師亞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