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我第一次去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觀的時候,我被成捆的象牙驚呆了,而從業人員告訴我,這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為了防止碳化,大部分已出土的象牙都已經回填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生活的這片土地竟然曾經是如此富有野性,我開始好奇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原因導緻大象從這裡消失的呢?

我尋遍網上,終于找到兩本美國學者撰寫的書(很遺憾沒有找到國内學者的相關著作),分别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和《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後一本可讀性更強),解答了我的疑惑。原來在四千年前,北至華北,西至四川的廣袤大地上都分布着大象,當時的氣候較現在溫暖,也更濕潤,适合大象的生存,而那時候人類文明尚處于鴻蒙時期,生産力低,對環境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後随着地球氣候略微變冷以及,更為重要的,人類活動的擠壓,大象開始自北向南的退卻。不過即便在三千年前,北方的象群數量依然可觀,比如河南之是以簡稱為“豫”,就是因為當時有很多大象(據說現在河南很多辦公大樓前的瑞獸都是石象而非石獅或麒麟)。一千五百年前的時候,大象已經從北方消失,退到了長江流域以南。一千年前的時候,退到了嶺南和西南地區。當然這當中有所反複,但大趨勢如此。直至目前,中國的野生大象僅存于雲南和緬甸、寮國的邊境地區。
與大象有着相同遭遇的是曾經廣泛分布于中華大地的犀牛,到20世紀初也從中國徹底消失了。因為象牙和犀牛角都是容易儲存和發現的遺存,中國數千年以來不間斷的文字記載也提供了佐證,是以可以較為容易的勾勒出它們大緻的分布範圍。
另外一種具有名額意義的動物是虎。同大象一樣,老虎也需要儲存完好的森林才能生存。數千年以來,老虎的分布區域也逐漸退化。中國原産三種虎,分别是東北虎、新疆虎和華南虎。野生東北虎目前隻有在中俄邊境地區偶見,新疆虎(又稱中亞虎)在上個世紀滅絕,華南虎也是上個世紀滅絕的,但情況還不太一樣,它是被有組織有計劃地消滅的。
直到建國初期,中國還有大約4千多隻野生華南虎,這個數字很可觀,目前全球老虎最多的國家印度才隻有2千多隻。但讓人悲哀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掀起了浩浩蕩蕩的“打虎運動”,有老虎活動的地方均成立了“打虎隊”,鼓勵獵人和民兵獵殺老虎,有時甚至動用軍隊進山圍剿。短短20年,老虎在中國就遭到了滅頂之災,現在老虎的分布區域幾乎和中國的國境線重合。
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大象、犀牛、老虎這些野生動物紛紛從中國的國土上消失(當然這個名單還很長,普氏野馬,中國豚鹿,高鼻羚羊,台灣雲豹,白臀葉猴,小齒靈貓……),難道我們中國人和野生動物有仇?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農耕文明必然的結果。很簡單的道理,農業需要耕地,耕地來源于自然(主要是森林),耕地多一塊就意味着森林少一塊,尤其是明清以來,伴随着洋芋、蕃薯、玉米等高産農作物從美洲傳入我國,人口數量激增,加劇了人地沖突,當然就隻能進一步向自然界“開荒拓土”了。原本中國除西北以外的廣袤土地都被森林覆寫,但經過幾千年的開墾,中國的原始森林已經所剩無幾了,栖息地的破壞成為野生動物滅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而更可怕的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之上的小農思想,将任何可能破壞農業的因素都視為有害物,從大象老虎到小小的麻雀,統統被視為“害獸”“害鳥”,都是要予以消滅的對象。再加上象牙、犀牛角、虎骨、虎皮等一直以來都是有利可圖的稀罕物,因而不斷遭到人們獵殺,到近代随着槍支的泛濫,大型野生動物的命運也就注定了。
我們中國這塊土地,用得天獨厚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地大物博,四季分明,生物極具多樣性,而千百萬年來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諸多物種已經消失或瀕臨滅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好在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希望今後不再有一種生物從這塊土地上消失,真正實作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中華大地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