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在看不到未來的道路,但請你千萬不要絕望,不要氣餒,你的未來就像是一張白紙,正因為是白紙,什麼樣的畫都畫得出來。
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上,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我衷心地希望你可以無悔燃燒自己的人生。”———緻無名氏

由著名導演廣木隆一指導的影片《浪矢解憂雜貨店》于2018年2月在大陸上映,本片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
盡管在大陸的上映時間稍晚于國産版《解憂雜貨店》,但日本版的影片在創作時間上還是早于國産版。此前由影片《誤殺》引起的關于同一文本的跨文化改編政策問題十分火熱,相似的改編問題也出現在對于《解憂雜貨鋪》原小說文本的使用上。
對比之後不難得出,由于對故事發生環境文化背景的把控程度不同,日版的影片無論是在時代脈絡的整體把控,還是對原作的内容了解都有着天然的優勢。主要展現在雜貨店意向的營造以及對于時間節點的選取。
影片中的故事是圍繞着“浪矢解憂雜貨店”展開的,店主每天都會以寫信的方式回答人們的問題,幫助大家解決煩惱,問題的方面可謂五花八門。
既包括“怎樣才能在不作弊的情況下拿到滿分”或是“涼了的松餅還能叫松餅嗎”這樣充滿童趣的腦筋急轉彎式問題,也有來自大人的關乎夢想與現實,堅持自我與随波逐流之間的困惑。
老闆都會一一作答,遇到關乎隐私的回複就會把信件放在門口的牛奶箱裡等待客人來取。
從故事的發生時間以及雜貨店的裝修風格來看,這是一間充滿了昭和風格的店鋪,近年來昭和風雜貨鋪這一意向被越來越多地使用,頻繁出現在各類作品中。
這類店鋪具有某種共同點,透過這些共性,我們可以從共性上把握影片中浪矢的店是以一種怎樣的形象出現在影片中的社會環境裡的。地域上,這類雜貨鋪一般都在鄉下,之是以是鄉下,是為了在叙事上制造一種與城市話語的差距。
影片中在講述幼犬女士的故事時,特意表現了她在成功後一直居住在位于東京的豪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但在探親時還是會回到鄉下來,解憂雜貨鋪也作為日本昭和時期的鄉村圖景之一,和留守在鄉下的老年人一樣,成為了前去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心裡放不下的一種牽絆。
整體形象上,此類雜貨店具有空間相對緊湊、貨品種類偏重日常的特點,在影片開頭裡出現的大商店偏重蔬果生鮮的售賣,與雜貨店一共構成了鄉下購物的完整系統。經營政策方面,這類雜貨店一般由在鄉下的老人經營,這類老人在藝術作品中又被設計為和藹、慈祥的形象。
為了迎合當時經濟即将騰飛的社會背景,青壯年的孩子形象這樣的家庭中始終處于缺席狀态,一般是前往大城市打拼。影片中浪矢的店符合上述全部特點,是以成為了孩子們口中的“老地方”。這樣的雜貨店在鄉下不僅是日常購物的去處,更是具有資訊交換的媒介作用。
由于原著的故事發生地就是以日本為背景,是以日版在拍攝《解憂雜貨店》時無論是在在曆史的還原上還是場景的搭建上,甚至是演員的選取,對于原著的了解方面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優勢有效地避免了原著在改編的過程中的水土不服,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被拿來與原著進行比較是所有改編作品都逃不過的命運,與文學作品相比,影視藝術作品的篇幅有限,往往不能将原著的所有細節絲毫不差地表現出來。
是以除了要避免水土不服之外,篇幅的取舍是創作者需要面對的又一個問題。影片《浪矢皆有雜貨店》主要講述了原著中的三個故事,分别是魚店音樂家、幼犬女士逆襲、小三母親拯救孩子,像原著中的100分男孩隻是用幾個鏡頭帶過,本文不做分析。
得益于原著的精彩講述,影片盡管在講三個分散的故事,但卻在最後巧妙地利用孤兒院這一地點完成了叙事上的統一,雜貨鋪内外的時間差距也通過信件的連接配接變得不再割裂。
雜貨店内外時間的割裂是影片制造叙事張力的一大秘訣,初看影片會被動辄好幾十年的時間差搞的暈頭轉向,其實隻要确定影片中兩個主要時間節點,了解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上雜貨店内外的時間差不同即可。
1979年店主浪矢先生住院時,店外的信被寄到2012年的時間線中,但在1980年浪矢先生去世的前一天,已經讓兒子釋出32年後雜貨店複活一天消息的他卻在店内收到了來自2012年的信,此時店内時間是1980年,店外時間是2012年。
也就是說,三名身處2012年的輕人在幫助浪矢先生回複信件的同時将自身命運與雜貨店緊緊聯系在一起,而浪矢先生,也在即将離世前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願。
看到了曾經收到自己回信的人的确是從中得到了幫助。故事至此圓滿,無論是時間上,空間上還是叙事上。
盡管在叙事上形成了閉環,但影片的剪輯節奏過快,對沒有看過原著的觀衆來說很容易錯過導演精心設計的情節。
除此之外,影片對于原著中表達人性之美的細節呈現不夠,像是小三母親拯救孩子的細節,原著中展示了小三母親在何種情況下插足他人戀情,在孩子誕生後她一直在打零工,最瘦的時候體重隻有可憐的三十公斤。
原著中塑造的這樣一個堅強的母親形象在影片中隻是簡單地幾筆帶過,對于内部行為動機表現不足,成為了影片的内傷。
在影片《浪矢解憂雜貨店》裡,店主浪矢先生一直用鼓勵的話語激勵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們,因為他相信,來提問的人早在内心深處有了答案了,隻是需要一種鼓勵。
但2012年的青年三人組卻用近乎批評的語氣來質疑前來咨詢的人們,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信條為人們解決問題。
如果說浪矢先生端給人們的是一碗雞湯,青年三人組無疑是給這碗雞東加了一把胡椒,讓這部影片在可口的同時多了幾分辛辣,營養又催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