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崇明人過年是一直要熱鬧到元宵節的。
崇明人的過年,大抵從臘月廿三(崇明人稱之為廿四夜)的竈王節開始,此為竈君上天之日,民間有祭竈君的習俗。竈神是天上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察善惡的神靈。臘月二十三這天, 竈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情況,家家戶戶都在 這一天祭祀竈神。夜幕降臨,家長在竈君前點上兩支大紅蠟燭及一炷清香,供竈君享用的祭物逐一擺上,有饴糖漿和面粉合成的爛斬糖,還有面餅、青菜、豆腐、慈菇等。全家男女老少逐一跪倒叩頭。稍後, 再把竈君神像從竈龛裡捧出,拿起爛斬糖塗抹在竈君的嘴巴上,讓其甜嘴,好叫他在玉皇大帝 前多為本家美言,保佑人壽年豐,最後将神像與紙錠一起火化,以示上天。
祭完竈,家家戶戶就會吃廿四夜飯。食用的是赤豆飯、卷銀包。吃飯時, 如有家人外出不在場,也要為其盛上一碗,擺在桌上,以示全家團圓。此外,還要另盛一碗赤豆飯放置在碗櫥内,留到大年初一再食用,即是所謂的陳年飯,既說這樣能繼續去年的好運。卷銀包一般是指用面粉攤成比春卷皮子大一點的面制品,再在裡面放上金瓜絲、豆瓣酥、醬瓜炒蛋、茨菰、豆腐等菜肴,包裹成長 條形。民間也有用百頁包卷菜肴當卷銀包的。崇明的東部地方,卷銀包也叫疊錢梱。
之後,崇明人要撣檐塵、炒長生果、蒸糕、燒總台(燒羹飯祭祀先人)、貼春聯、貼紙馬等,迎接新年。紙馬是民間祭祀用的紙制神像,它用單色墨刷印在土紙上。圖案有财神、東廚司命、 井泉童子、水仙娘娘、宅神、門神等,大年夜那天分别貼在大門上、竈上、井圈上、水缸上,以保佑合家全年平平安安。到正月十五時再揭下來和紙錠等一起焚燒。
大年初五是财神生日,崇明鄉間集鎮民間藝人在這天一直到元宵期間,會在街頭進行跳财神、掼菜頭、搖錢樹等民 間文藝表演。表演跳财神者,載着面具,身穿大紅戲袍,腳着軟底皂靴,一手托聚寶盆道具,一 手拿拂塵,随着鑼聲在商家門前起跳,以求得商家賞賜錢财。其中的表演掼菜頭,是表演者手持細竹竿,上端挂着菜頭,看到富戶人家,就在其門前邊揮舞菜頭 邊念誦祝福的順口溜:新年新歲好,糧戶門口菜頭到;菜頭摜勒搖,田裡花好稻好樣樣好。種稻稻羅小山高,一年兩年吃不了。種花棉花撐破包,織仔布段勿勿少。菜頭落地,得田買地; 菜頭一掼,要漲百萬;菜頭一搖,堆滿金條;菜頭升高,芝麻開花級級高!
到了正月半。此時,家家戶戶過年時蒸的糕已吃完,民間又開始用米粉做繭團、銀子。所謂繭團,即是米粉做的粉團,長圓形,兩頭大,中間細。所謂銀子,有點類似于燒餅,中間用小碗的底壓上 一個淺印。
正月半中午時,崇明人家還要裹馄饨吃,意為“兜财”。這天,年前所貼的紙馬亦在此時揭下來焚化于竈前。并将米粉做成的繭團、銀子或棉、桃、棉花包、玉米、 豆等糕點,串在竹枝或筷子上,置于田頭,并點燃香燭, 焚化紙錠,祈求豐收,俗稱“齋田頭”;還用米粉做 成豬、羊、雞、鴨等置于祖宗的墳頭祭祀,希冀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舊時崇明鬧元宵活動多多,熱鬧異常。除了和别 處一樣放煙火、調獅、舞龍,雜以絲竹鑼鼓外,家家 戶戶門前都會張燈,并為小孩制作兔子燈、六角等、棗形燈等提着、拖着遊玩。
元宵期間,一些富裕的農家,會在門前樹起高高的木杆,到晚間在上面升挂起大紅燈籠, 以盼全年阖家興旺,此民俗為拔紅燈。活動一般從正月十四起,到二十止。正月半夜晚,成人們在田間 點燃後舞動,并喊:“田财田财, 我家發财。花好稻好,蟲口别來” 等祈請語,以盼風調雨順,名為“掼田财”。兒童則在小洋鐵筒上敲上一 排排小洞,裝上鐵絲作拎攀,然後再栓長繩,筒内置硬木柴火,點燃後舞動。玩時有各種舞動程式。
元宵夜農家會将竹筐隔屋而擲。花籃如擲得過屋,則預示今年種植棉花會獲得豐收,如擲不過,從屋頂上滾 下來,則棉花要歉收。對于這一民俗,那時的農家十分看重。為防止花籃丢不過屋,人們不但要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來丢花籃,而且所丢的籃子要用新編的竹籃。大人小孩在丢時要屏聲息氣,不能有絲毫喧嘩。花籃丢過後才能歡呼雀躍。
為了讓種植的棉花有一個好收成,農家新春還有諸如請“灰堆姑娘”、請“門臼娘娘”、 “灰堆婆婆”、掇“炕三姑娘(又名紫姑)”等活動。此類活動都用來求問年成好壞、及其他家事。這裡坑姑就是坑三姑娘,是掌管毛坑之神。門臼娘娘和灰堆婆是鄉間兩個最值得信賴之神,請他們來為扶乩。這是舊時一種迷信活動。在架子上吊一根小棍子,二人扶着架子, 小棍就在下面的沙盤上或灰盤裡畫出字句,作為神靈的訓示。走三橋也是元宵民間習俗,據說元宵節晚上婦女要走過三條橋才能全年身體安康。
一般在元宵至正月二十期間,有民間藝人拿着春牛圖向富戶人家送,他們有的吹唢呐有的打鼓,有的敲钹,在主家門口吹打,并有藝人演 唱祝詞,主人會給紅包。正月十五那天,人們還會用土制成一頭土牛,由長者用牛鞭先抽第一鞭,然後按照排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終将一頭土牛打得稀巴爛後,圍觀者一擁而上,争搶碎土,據說扔進自己田裡,能豐收吉兆。此外也可用紙紮春牛,并在“牛肚子”裡裝滿五谷, 待牛被鞭打破後,五谷流出,亦是豐收的象征。
元宵一過完,年就徹底地告别了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吃了兩頭大(繭團銀子),各人尋投路”,吃罷繭團銀子的崇明人又将開始新一年的勞作。
欄目主編:沈轶倫 文字編輯:沈轶倫 圖檔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