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明惠宗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成祖朱棣之侄,大明的第二位君王,在位4年,年号建文。朱允炆,也許是大明16位帝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了。

朱棣的一場“奉天靖難”,消散的不僅僅是朱允炆的至尊皇權,還有朱允炆自身的蹤迹與這位年輕帝王相關的大量史料。這是一位刻意被朱棣及其後人雪藏的帝王,用來遮掩的是那一條條血淋淋的人命和各種虛無缥缈的野史傳說。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朱允炆 像

我要聊聊這位年輕的帝王,并奉上我對他儒家式理想與勇氣的敬意。

正史裡對朱允炆的描述實在乏善可陳,翻開《明史·本紀第四》,全篇關于朱允炆自身的内容大概隻占到了四分之一,剩下的幾乎都是對于“靖難”的描寫。那我們試着從不多的史料裡挖出點有用的資訊。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也就是朱元璋的次孫。長孫早夭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被扶正,故而朱允炆也就成為了嫡孫。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朱元璋 像

朱标生病的時候,朱允炆是十四歲。朱允炆就在父親病榻旁寸步不離地照顧了兩年時間。十六歲那年,朱标病逝,這一年是洪武二十五年,同年朱允炆被爺爺立為皇太孫。而朱元璋駕崩是在洪武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說朱允炆從被立為皇太孫到登基為帝,中間僅僅是6年的時間。

6年的時間,一位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是不是能夠被培養成一位成熟的君王?答案是沒有。因為朱允炆實在太缺少政務的曆練了。這與朱元璋是否放權無關,而是與當時的時勢有關。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故宮一景

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朱元璋幾乎已經完成了對大明高層建築的改造。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前後牽涉官員數萬人,3萬餘人被誅殺,大批開國功勳被下馬,朱元璋順勢裁撤了相位,改組了六部。

而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的一年後,大明又爆發了“藍玉案”,又是1.5萬餘人被誅殺,大明武将功勳階層幾乎被連根拔掉。而這一年,朱允炆還在為朱标的病逝神傷不已,悲痛欲絕,乃至身形消瘦,要朱元璋搬出爺爺的身份來勸導才肯勉強收拾心神。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明代官員

“胡惟庸案”朱允炆是年紀小也沒身份,沒趕上;而“藍玉案”朱允炆因為心思不在學習治國上,也沒跟着爺爺學到什麼。但恰恰是這兩件洪武年間的大案,展現了出了朱元璋超凡的治國手腕,狠辣的鐵血手段,還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之後呢?沒以後了,你就看朱元璋後來連錦衣衛的“诏獄”都裁撤了,就說明在朱元璋眼裡,大明已經進入了正軌,不需要再多操心了。

是以雖然說朱允炆跟在朱元璋身邊學習了6年如何治國,但朱允炆真正學到的東西應該非常有限,一方面是沒有那麼多機會看到爺爺處理極端事件的手段,另一方面有些東西也不是光靠看就能學會的,朱元璋和後來的朱棣那段金戈鐵馬的歲月,朱允炆就不曾經曆。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明軍圖卷

還有朱允炆從小的學習經曆。其父朱标,已經是朱元璋找了一大批名儒大家慢慢調教出來的了,朱标身上有很重的文人的氣息,行事頗為儒化。到了朱允炆這,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朱允炆是滿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出口必談古,必言孔孟之道,儒家仁義。

朱元璋對于自己兒子朱标,還舍得調教,感覺兒子走偏了,還能罵幾句甚至打幾下拉回來。但對于孫子,隔代親啊,真的是一點辦法沒,再加上這孫子死了爹,更是疼愛有加。是以我們偶爾還能聽到朱元璋如何訓斥朱标,卻從沒聽說他對自己孫子紅過臉。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朱标 像

于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後,一位相信儒家信仰的年輕帝王出現在世人面前。那雙閃靈動又儒雅的雙眼掃視着跪在大殿下的群臣時,很多跟着朱元璋多年的舊臣不禁心裡暗自感歎,大明的鐵血征伐之氣真的要消散了。

我們一提建文舊臣,瞬間就能想出三個人的名字: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三個人,也代表了朱允炆的執政風格。

作為大明第一位守成之君,朱允炆把自己的年号定為“建文”,意為“建立文治”,與朱元璋的“洪武”截然相反。是以朱允炆一上台後,大批的文官開始得到重用,文官的政治地位被刻意拔高,起碼做到了與武将對等的位置。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我們看看這三個人的履曆吧。

黃子澄,江西人,洪武十八年科舉探花,做過翰林院編修,之後成為了東宮伴讀,算是最早一批的太子黨,朱允炆的自己人。後來做到了太常寺卿,就是管理皇家祭祀典儀的。朱允炆登基後,黃子澄水漲船高,馬上就進入了大明核心的決策圈。

齊泰,南京人,也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在兵部和禮部做過主事,朱元璋駕崩前做到了兵部左侍郎。朱允炆登基後,齊泰馬上升為了兵部尚書,與黃子澄一起成為了其左膀右臂。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方孝孺 像

還有方孝孺,甯波人,以才學聞名于世,在洪武年間幾次面見朱元璋,都沒有被朱元璋啟用,美其名曰“儲備幹部”。朱允炆登基後,方孝孺做了翰林侍講,這也是他第一次吃官家飯,而方孝孺很快就成為了朱允炆的機要秘書兼各種臨時顧問。

三個人的特征很明顯了:

1.三人都是飽學之士,黃子澄,齊泰都是走科舉路線的,方孝孺更是因為才名而被啟用;

2.三人都沒有豐富的執政經驗,除了齊泰做過短暫的兵部二把手之外,三人都沒有在重要崗位長期任職過,卻在朱允炆一上台後便參與到了核心國策的制定。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3.三人都是南方人,飽受儒家經典的熏陶,甚至他們算是朱元璋時代那批刀口舔血拼殺出來老臣們的對立面。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他們和皇帝都是一類人,他們因為各種機緣而相識,因為擁有共同的文化特性而相吸,甚至因為相同的儒家“大同世界“理想而相知,而這樣類似的官員,在朱允炆登基後提拔了一大批。

他們在政治資曆上年輕,底子幹淨,更重要的是有沖勁,而這股沖勁又迎合了朱允炆想要進行政治變革的需求。這群人是可敬的,也是可愛的,卻同樣是幼稚與異想天開的。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朱允炆要削藩的時候,問黃子澄如果藩王造反應該怎麼辦,黃子澄答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

黃子澄的意思是,皇上你别怕,這些藩王能力兵力都不足以造反,他們要是敢動,分分鐘滅了他們。而且道理都在我們這裡,正所謂得道者必勝!

你就聽聽黃子澄這番話吧,得有多幼稚,國家大事,黃子澄用這種想當然的念頭來說服皇帝,而朱允炆居然全盤接收聽進去了。而類似的大話,齊泰也說過。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是以後來朱允炆在處理削藩這件事情上的各種疏漏與不周密,完全與他身邊的這個執政團隊有關。

明代兩次大的削藩,就發生在朱允炆與朱棣身上。我們經常說朱允炆是因為削藩而丢了皇位的,卻很少有人知道朱允炆是怎麼削藩的。再者,同樣是削藩,為什麼朱棣最後成功了,而朱允炆卻身敗名裂?

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的削藩舉動。

朱允炆的政策是,先拿小的,再動大的,也就是把朱棣放在最後,兵寡勢弱的先拿捏。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朱棣 像

第一個是周王。先是有人報告在開封的周王要謀反,接着李景隆就帶着一支軍隊從北京出發了,宣稱去邊境。路過開封的時候,突襲周王王府,逮捕周王。之後把周王流放,還不放心,押回京城軟禁。

第二個是荊州的湘王,還是有人告發他要謀反。于是在某一天,一夥精幹強壯的行腳商人推着幾車柴火進入了荊州城,在湘王府附近,這群人從大車裡拿出了藏匿的兵器,圍困了王府。湘王驚懼之下,自焚而死。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老照片 福王府舊址

第三個是青州的齊王,還是謀反這點事情,齊王直接被朱允炆指令入京解釋,之後就再也沒回去;還有代王,岷王,先軟禁,然後找借口廢為庶人,不是發配就是坐牢。

以上諸王所謂被告發的謀逆之事,朱允炆都沒有派人去調查核實,我就直說了吧,我嚴重懷疑這些藩王要造反的消息就是朱允炆的人放出來的。

唉,曆史上多少帝王,因為削藩事宜,最後鬧得内部分裂,兵烽四起,而朱允炆居然連一點點的政策都不講,在沒有絕對實力碾壓這些藩王的條件下,用了最直接粗暴也是最愚蠢的方法來削藩,試問怎麼服衆?如何獲得人心?削藩如此一件原本利國利民之事,最後卻硬生生地被朱允炆做成了“暴政”,僅僅是因為朱允炆心中儒家式的勇敢和自信。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儒家精義

反觀朱棣,在登基後,一方面用各種宣傳安定藩王人心,恢複諸多被朱允炆廢掉的藩王爵位,且通過調動藩王的封地來削弱他們的勢力。即使有人告密藩王作亂,朱棣也是做足面子,一次,兩次,三次地讓太監帶着斥責诏書去“教育”,一直到輿論造得差不多了,才突然發力,把人拿下。這才叫成熟!

開篇之時,口口聲聲說要奉上對朱允炆的敬意,全篇卻似乎都在講他的幼稚與不成熟。其實并不是自相沖突。朱允炆的幼稚,是因為他作為一代君王,卻過于沉迷儒家經義,并不具備一位帝王在治國時候需要的果敢與靈活,過于理想化;而恰恰是他的這個儒家标簽,又讓我不禁生出了種種敬意。

鮮為人知的“建文新政”,是朱允炆上台後的一次政治革新。他提升文人的政治地位,寬刑省獄,力圖改變洪武時期嚴酷蕭殺的政治氛圍;他輕減地方賦稅,恢複江南經濟,使得他在上台後短短一年時間裡就頗得民心;他改革官制,合并州縣,各種複古效往,為大明的政壇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閑話明惠宗——朱允炆年輕稚嫩的帝王過于理想化的執政團隊視如兒戲的削藩結言

以上種種舉措,我們不論最後實行如何,效果如何,僅僅是朱允炆身上為國為民的儒家光芒,已經足夠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