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發展史,出現過不少盛世,比如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漢代“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唐代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一般來說,盛世更容易出現在大一統時期,因為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如果統治者政治清明、有治世之才,就會出現國泰民安的盛世局面。
但在曆史上,亂世之中出現盛世之治的現象并不鮮見。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闵國,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偏居東南一隅的割據政權——當時的闵國,雖然經濟落後、地域狹小,在政權林立的五代十國中存在感并不強,但卻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使其成為諸多割據政權中經濟富庶、國泰民安的“亂世桃源”。因為30年精心治理福建,他被後世尊稱為“開闵王”“開闵聖王”“開闵人祖”“八闵人祖”,千百年來盛傳不衰。

王審知
此人名叫王審知,五代十國時期闵國創立者。
1、出身農家,亂世崛起露風芒
王審知是河南固始人,祖上世代為農。王審知天資聰穎,從小就既愛讀經史,又好習武,不但弓馬娴熟,而且很懂用兵之道。他有兩個哥哥,大哥王潮,二哥王審邽,兄弟三人都很有抱負,經常談文習武,行俠仗義,在當地小有名氣,時人稱其為“三龍”。
唐末黃巢起義爆發後,壽州屠戶王緒組織了一支農民起義軍,自稱将軍,攻占了固始城。因急需擴張勢力,聞聽王氏兄弟大名,就邀請王審知兄弟三人加入起義軍,任命王潮為軍校。
王緒攻占固始後,投靠了唐蔡州節度使秦宗權,不久,秦宗權命其攻打黃巢義軍,王緒為儲存勢力,拒不從命。秦宗權就率兵讨伐王緒,王緒抵抗不過,帶領隊伍南逃進入福建,很快攻下了漳州等地。
在從河南逃到福建的過程中,王氏兄弟一路跟随,奮勇作戰,聲望越來越高。特别是王審知有勇有謀,長相雄偉英俊,作戰中經常騎着白馬,沖鋒陷陣,将士們都稱其為“白馬三郎”。“審知為人狀兒雄偉,隆準方口,常乘白馬,軍中号‘白馬三郎’”。(《新五代史》)
唐末黃巢起義軍
王緒心胸狹小,生性猜忌。當時有個術士和他說,他的軍中有王者之氣,王緒大為恐懼,開始濫殺将士,以各種借口誅殺軍中謀略出衆、身材魁梧者,連他的妹夫得行全也未幸免。“緒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殺之,潮頗自懼。”(《新五代史》)
當時,王氏兄弟帶着母親随軍前行,王緒以路險糧少為由,下令驅逐老弱病殘者。王潮兄弟十分孝順,堅決不從。王緒大怒,要殺掉王母,王氏兄弟和衆将士一齊求情,才暫時作罷,但王潮兄弟仍不放心,擔心随時被加加害。
于是,王潮兄弟拉攏并鼓動部分将士,趁王緒不備,發動軍變,将王緒囚禁,不久,王緒悲憤自殺。衆将士于是推薦王潮任主将,王審知為副将,王氏兄弟自此在軍中穩固了地位,王審知也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嶄露頭腳。
王審知畫像
2、治軍嚴明,攻城掠地終稱王
王氏兄弟接管軍隊後,嚴明軍紀,體恤百姓,所經之處秋毫不犯,深受當地百姓歡迎。當時,泉州刺史廖彥若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聽說王氏兄弟率兵路過,紛紛扶老攜幼攔路相求,請王氏兄弟攻打驅逐廖彥若,解救百姓。
泉州是座名城,經濟發達,王氏兄弟順應民意,于是駐兵攻打泉州,當地百姓送糧送草,積極支援,一年後攻下泉州,斬殺了廖彥若。“泉州刺史廖彥若為政貪暴,泉人苦之,聞潮略地至其境,而軍行整肅,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圍彥若,逾年克之。”(《新五代史》)
福建觀察使陳岩敬佩王氏兄弟的治軍愛民威望,上表唐廷任王潮為泉州刺史。王氏兄弟主政泉州後,整頓吏治,安撫百姓,減輕稅賦,深受軍民擁戴。
公元891年,陳岩病逝。死前,他知道王潮的能力,打算讓王潮代理福建軍政。但王潮還沒趕到,就被陳岩妻弟範晖奪取了政權。範晖驕侈橫暴,不得人心。王潮于是派王審知領兵攻打福州。
因福州防守堅固,王審知親臨前線,帶頭圍攻,經過一年多的持久戰,福州彈盡糧絕,範晖被部下所殺,王審知乘勝揮師,很快平定了福建全境,唐昭宗任命王潮為福建節度使,王審知為副使。
五代十國時期闵國地理位置
897年,王潮病重。鑒于當時的形勢,王潮從大局和長遠出發,沒有将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王審知接替。不久,朝廷也正式任命王審知為福州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從此成為主政福建的一方諸侯。後梁滅唐後,朱溫又封王審知為闵王。“梁朝開國,累加中書令,封閩王。”(《舊五代史》)
3、治國有方,“八闵人祖”千年傳
主政闵國後,王審知充分展現他治國理政的才能。當時,割據政權林立,闵國偏居東南,面積小,勢力弱,王審知審時度勢,采取了保境安民的治國方針。對外,與南漢、吳越、吳三個鄰國友好相處,罷戰息兵。對于稱帝的中原後梁、後唐王朝,一直稱臣納貢。他的部下多次勸他稱帝,他都予以拒絕。
對内,他革除唐末以來的弊政,整頓吏治,經常派人到各地巡視,嚴厲打擊貪官污吏,并注重以懷柔政策安撫百姓。一次,閩西黃連洞饑民2萬餘人圍汀州,王審知得知後,下令嚴禁誅殺,親自到該地向饑民喊話:“吏實為虐,爾複何辜?”動亂很快平息。
王審知為福州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王審知出身農家,深知驕奢淫逸的危害。作為一國之君,他非常注重以身作則,節儉樸素。他平時吃精茶淡飯,穿布衣草鞋。一次,他的衣服破了,他就用倉庫裡的一個舊袋子縫補之後繼續穿用。還有一次,有人從南方回來獻給他一個琉璃瓶,他看了一會兒,把瓶子摔在地下說:“喜好奇異之物,是奢侈之本。我摔碎了它,後代就不會因為喜歡這些東西而玩物喪志了!”
王審知最大的貢獻是發展福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福州城的擴建治理。
當時的福建被稱為“蠻荒之地”,人才匮乏,經濟落後。王審知主政後,整頓吏治,政治清明。他還在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選賢任能,招賢納士,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慕名而來。“王淡,唐相溥之子;楊沂,唐相涉從弟;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皆依審知仕宦。”(《新五代史》)
在經濟上,他勸農課桑,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農民耕種“公田”,其稅“什一”,并鼓勵農民墾荒,沿海圍墾造田,擴大耕地面積,改良推廣雙季稻。他大力倡導興修水利,壘壩築堤,擴浚福州西湖達40裡,使大片農田受益。針對當地氣候環境,鼓勵農民種茶,每年輸出五六萬斤。
八闵人祖王審知雕像
福建是沿海地區,王審知思想開放,積極與外商發展海外貿易。福建的陶瓷和鐵器生産,源源不斷出口海外,随着海外貿易的發展,福建的港口和造船業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闵國近三十年無戰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堪稱五代十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大批文人學士避亂入閩,王審知都予以重用,并在福州建四門學,發展教育,培組織文人學士整理史籍藏書,閩國文化教育事業空前昌盛。
史載“審知起自隴畝,以至富貴。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與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舊五代史》)
主政闵國期間,王審知還兩次擴建福州城。901至904年間,在原城外加築城牆,周長40裡,稱為羅城;(905年,又在羅城的南北各築一座夾城,稱為南、北月城,和原來的大城合三為一,比舊城面積擴大7倍多。後來又開辟福州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水陸交通更加便利。福州城擴城前,普通百姓和販商大多居住于城外,十分不便。擴建後,大部分百姓都能在城内居住,大大友善了百姓的生活。
王審知被闵台地區敬奉為神
公元925年,64歲的王審知病故,谥号“忠懿王”。其子即位稱帝後,追谥為昭武孝皇帝,廟号太祖。因其主政闵國三十年間,對開發福建做出的巨大貢獻,後世尊其為“開闵聖王”,“開闵人祖”。宋太祖十分敬重王審知的德政,于974年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親書“八闵人祖”四字廟額。
時至今日,每年都有海内外成千上萬的王氏宗親到閩王祠、閩王墓、閩王紀念館等場所,祭祀王審知,表達對這位亂世明君開發治理福建的感念敬仰之情。
(參考史料:《新五代史》、《舊五代史》《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