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世紀的東南小王國
唐代末年,朱溫一把大火燒毀了長安了,逼迫唐哀帝讓位,正式稱帝,國号''大梁''。289年的大唐王朝宣告滅亡。中國繼魏晉南北朝之後,再次進入大分裂時期。
這段被後世稱作''五代十國''的曆史,要梳理清楚,得花不少心思。
簡單來說,''五代''指代五個依次更疊的中原王朝。北宋道士邵雍,作了一首友善記憶的詩:''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位對應的開國皇帝分别是朱溫、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皇位輪流坐,一共更換了15位,随着陰謀詭計、血腥殺戮。
五代更疊是這段亂世的主線劇情
。
與五代同時存在的是''十國'',十國指的是10個地盤、影響力都小很多的地方政權。10個政權除了北漢、其餘都在南方。假若進行一對一的戰争,它們沒有一個是中原政權的對手。是以,弱小時它們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強大時翻臉比翻書還快、稱王稱帝,一旦衰弱又夾着尾巴做人。反正在亂世,總不缺少左右逢源的機會。

十國相比五代,就好像邊角料,是這段亂世的支線劇情
。宋朝終結''五代''、穩定北方後,南征這些莞爾小國,滅亡的滅亡,投降的投降,給五代十國劃上句号。
五代十國是武人政治的巅峰,中原地區戰亂頻發,人民流離失所。
人口流入到中國南方,為了宋代的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五代十國之前的福建,雖然有泉州這座世界性港口,但整體而言是未開發的自然荒地,花卉繁多,有牡丹、芍藥、木槿花、樟腦...有野大象跑去踐踏農夫的莊稼,森林裡有老虎的蹤迹。福建土著被中原人認為''堅忍、喜訟、号難治''。
''十國''之中的''閩國'',統治了福建半個世紀,使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東南一隅的海陬蠻荒,經王氏家族開發後,躍升為''海濱鄒魯''。宋代理學家朱熹在閩地誕生,與此也有莫大關系。
受到儒家正朔觀念的影響,史學家對''五代''的記載和研究很徹底,相對地史學家不承認''十國''的正統性,對它們的研究也不太重視。美國的漢學家、哈佛大學東方語言博士薛愛華(EdwardHetzelSchafe)對中國邊疆史、社會文化史尤為感興趣。閩國這個可能連中國人都不知道的小王國,對他來說顯得色彩斑斓。于是他在1957年出版了《閩國》(TheEmpireofMin)為西方讀者介紹這個10世紀東南小國。除了政治史,他還考證了閩國的經濟、藝術、文化、宗教...即使在50年後的今天,他這部學術處女作,對中國讀者依然有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薛愛華還是《撒馬爾罕的金桃》的作者,他這部學術巅峰之作是一部唐朝的社會文化史,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2、王審知是閩國興盛的中流砥柱
我們把時間退回群盜并起的唐朝末年,黃巢起義點燃了唐朝滅亡的導火線。安徽壽州的王緒也趁機渾水摸魚,響應起義。他帶領這流寇,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光州(河南)固始縣。
王緒聽聞固始縣的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皆是勇武有謀,便招攬他們仨加入。
大家逐鹿中原,于是王緒把目标定向南方的福建,率軍到福州南安縣。王緒生性多疑,殘暴無道,他揚言抛棄軍中的老弱,使得軍隊發生嘩變。王氏兄弟的大哥王潮除掉了王緒,在大家共同推舉下作為将領。
王潮掌權後準備西進勤王,挽救岌岌可危的唐王朝。他們路過福建泉州,泉州刺史壓榨民脂民膏,瘋狂地割韭菜。不堪苦痛的泉州百姓請求,王氏兄弟吊民伐罪。這座海上絲綢之路著名的港口,在城外的圍攻、城内的響應下,被王氏兄弟拿下,緊着他們乘勢攻下福州、汀州,意外成為一方霸主。
在打下閩國版圖的整個過程裡,老三王審知的功勞最大,是他在前方指揮、沖鋒陷陣。大哥王潮病逝後,他的兒子們沒有繼位,而是把大權交給王審知。
王審知的頭銜很多,他被唐朝封為''威武節度使''、朱溫篡唐後,王審知還晉升為''閩王''。
時至今日,王審知在閩地幾乎無人不曉,''八閩人祖''成為一種文化信仰,兩岸近年還舉辦閩王文化節。
這些都跟王審知的才能、德政、人格魅力息息相關,是他帶領閩國走向鼎盛繁榮,對福建影響深遠。
王審知非常識時務
,他統治福建的30年,深受百姓擁護愛戴,唯獨
一直沒有稱帝
。當時有的節度眼看唐朝覆滅,便立刻稱帝。有人勸王審知也跟着幹,王審知很清醒、安分地繼續當他的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可能有兩重考慮:
第一,閩國的地緣環境惡劣
,處于吳國、吳越、南漢的三面夾擊之下。尤其是吳國懷着吞并閩國的野心、虎視眈眈,為王審知的心腹。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忠心耿耿地''尊王'',做中原王朝的節度使,背靠大樹好乘涼。因為一旦發生事變,可以向中原王朝(後梁)求助。如果稱帝,那就有可能成為中原王朝的敵人,甚至給周邊敵人找借口讨伐自己。
第二,王氏兄弟是外來戶。
雖有解民倒懸的功勞,但在閩地根基不牢,王審知以儒家的忠孝治國,自己以身作則,赢得大家的尊重。如果稱帝則會有可能影響人心的背離。
王審知非常重視招賢納士。
五代十國是武人掌握生殺大權的時代,他們輕蔑、肆意淩辱文人。例如,朱溫制造了''白馬之禍'',南漢的劉隐更揚言''書生懦怯誤人''...王
審知也是一介武夫,但眼光格局廣大,意明白''争天下必先得人''的道理。
他一邊招攬中原的衣冠卿士,李洵、崔道融、王拯...一邊起用本地德才兼備的人,跟土著分享權力,争取他們的支援。
閩地在8世紀末之前是''文化荒漠'',缺乏文學氛圍。在王審知引入人才,大力推廣文教的作用下,福建才進入文學繁榮時期。《全五代詩》一共收錄了39位閩地詩人作品,其中有''閩國四文士''之稱的韓偓、黃滔、翁承贊和徐夤,在中國文學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負盛名的韓偓一共收錄295首詩。他的《詠屧子》:''六寸膚圓光緻緻,白羅繡屧紅托裡。南朝天子欠風流,卻重金蓮輕綠齒。''是研究纏足的重要資料。
王審知生性節儉。
雖然是盜賊出身,但是成為閩地的唯一統治者後,王審知沒有追求物質享受,還難得地保持純樸的作風。他精打細算、輕徭薄賦,沒有追求皇帝的威儀。即使王審知對國際貿易非常重視,也僅僅是為平衡财政預算。史料記載,王審知收到一個南方送來的玻璃瓶,他不屑一顧地打碎在地,教導孩子所有奢侈品都是華而不實。
可以說,王審知以一己之力,使閩國在亂世保持繁榮穩定。
倘若給予他更大的舞台,說不定會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925年,戎馬半生、戰戰兢兢的王審知逝世。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閩國從此由盛轉衰。
3.連續5位暴君,把閩國推向滅亡
王審知的逝世,結束了閩國短暫的盛世,開啟了殘酷的内鬥。
王審知之後的五位君主——王延翰、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羲、王延政。即使擱在五代十國都是不夠看的,全都是亡國之君的貨色。後者全部是通過弑君上位,兒子弑父、叔父殺侄、弟弟殺兄...整個家族接二連三的屠戮,其政治的混亂在''五代十國''也是排行前列。
毗鄰的南唐正在崛起,眼看閩國内部殺的不亦樂乎,正是鲸吞閩國的好時機。于是相約吳越,一起攻打閩國。閩國好像經曆''八王之亂''的西晉,體内大出血不堪一擊。南唐與吳越聯手瓜分了閩國,曆經六十年一甲子的閩國宣告滅亡。
南唐軍隊進城時,閩人紛紛伐木開道,喜迎王師。情景就像六十年前,王審知率兵進入泉州城一樣。
一切仿佛曆史的輪回。
閩國在王審知死後迅速走向滅亡,有時代背景。一方面
五代十國是武人主宰社會,儒家的倫理道德繼魏晉後再次失效,無力維持社會的秩序,忠君觀念幾乎不存在。
皇帝手下的兒子、将軍手握兵權,内戰篡位便接連發生。閩國在前期依靠王審知的威望,維持短暫的穩定,之後的人物沒能确立政治權威。最後兩位皇帝,王延羲與王延政的鬥争,更爆發一場福州對建州的持久内戰,這場内戰迅速消耗閩國的國力。
最重要的是,
王審知之後五位君主,一律具備亡國之君的特點,他們窮奢極欲、荒淫無度、橫征暴斂。
他們一路走到黑,把閩國推向滅亡。
《閩國》不吝惜對王審知的贊美,也毫不姑息對暴君的鞭撻:
王審知的長子王延翰,美皙如玉,但荒淫無度,他要求弟弟為他搜羅美女填充後宮
,''多選良家子為妾'',并大興土木,金屋藏嬌。對良家子女更不幸的是,王延翰的妻子醜且淫,她對丈夫調回來的女子,用種種手段虐待,幾年間一共有84名女子喪命。百姓對王氏的暴虐恨得牙切齒。
次子王延均繼位後,越來越沉迷巫道的符咒蠱惑,一些奸佞趁機對皇帝的進行思想控制
,無恥地行騙。《閩國》記載着,一位叫譚紫霄的道士,一度有任免官吏的全部權力,前面他家裡請托的人多得門庭若市。氣焰嚣張的巫道術士,還能間接殺害皇室成員。
為了窮奢極欲,閩國的統治者加重稅賦和賣官鬻爵。
孫子王繼鵬統治期間,嚴厲一年不交稅的杖背,隐藏人丁的處死,逃亡的滅族。蔬菜、水果、雞豬都要征重稅...但是依然抵不住閩人流亡他鄉,或者遁入空門。王繼鵬隻好肆無忌憚的賣官,他身為皇帝公然對吏部官員說,隻要官爵能賣出好價錢,即便是''不肖與罔冒者''都不要拒絕。朝堂與地方究竟是什麼人在掌握權柄,可想而知。
以上隻是閩國統治者昏庸無道的冰山一角,讀完閩國的後半部曆史,真令人感歎不滅亡都沒有天理。
其實曆史曾給予了閩國機會。第三位君主王延鈞在位時,朱溫逝世,後梁陷入諸子内戰,由強轉弱,被後唐取代;後唐建立後,但很快内部叛亂不已。
東北邊的契丹人崛起,屢次入寇掠奪,對中原造成大患,它們已經自顧不暇。閩國周邊的吳越、吳國、楚國、南漢也在此時陷入宗室的内部鬥争,無力對外發動戰争。
這本是閩國休養生息後,對外擴張勢力的大好時機。
他們沒有''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而是''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但是王審知的子孫在祖宗的功勞簿上醉生夢死,導緻朝野上下怨聲載道,離心離德。在大争亂世,弱肉必為強食。不過閩國雖為外侮所滅,但其實是被人民所抛棄。
閩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告訴我們一個樸素又隽永的道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