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人張九齡,唐朝開元盛世最後一位名相

本文原創|褚延鋒

唐朝自信開放,包容大度,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充滿陽剛之氣、令人倍感自豪的朝代。

盛唐的文明在當時世界上鮮有匹敵,無人能望其項背,都城長安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文化交流中心,世界各地的使者不斷地湧向這裡,他們都想感受一下這個東方大國的神韻,北韓、日本派留學生到長安學習,直到今天,這兩個國家的文化還有中國文化的影子。自唐以來,外國人都把中國人叫做“唐人”,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還習慣把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世界上的影響之深遠。

開創唐朝盛世的不是别人,正是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裡描寫的唐明皇,當然,那時的唐明皇還不是詩裡的樣子,而是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

開元年間,唐玄宗勵精圖治,知人善任,一大批賢能之士得到重用,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和上下同心的努力,經濟空前繁榮,文化高度發達,唐朝迎來了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人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開元盛世也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它是唐玄宗任用賢良,虛懷納谏,不斷發展農業生産,推進軍事改革,大力整頓官吏,重視文化教育,幾十年孜孜求治的結果。這其間,許多輔佐唐玄宗的宰相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著名詩人,人稱“嶺南第一人”的張九齡。

詩人張九齡,唐朝開元盛世最後一位名相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初年進士,曆經中宗、武周、睿宗、玄宗四朝,唐玄宗時官至宰相。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是荒涼、艱苦的地方,犯了罪的人常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張九齡能夠從如此落後的地方走出來考中進士,并最終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一方面說明他有出衆的才華,另一方面也說明唐玄宗慧眼識珠。

張九齡沒有辜負唐玄宗的器重和信任,任宰相期間,他直言敢谏,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産,整頓了吏治,朝廷面貌煥然一新,大唐王朝繼續保持強盛狀态。

但是,表面的歌舞升平其實危機四伏,平靜的水面下卻暗流湧動。

朝廷内部,李林甫嫉賢妒能,陰險狡猾,這個人有些本事,但人品實在不咋地,凡是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但與人交往時,這人卻總喜歡說些别人願意聽的話,臉上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常懷害人之心,“口蜜腹劍”說的就是這個家夥,張九齡作為一個剛直不阿的君子,最終被李林甫讒言陷害,罷相貶官,郁郁而終。

唐帝國是一個國土面積非常遼闊的國家,為了加強對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管理異族,唐玄宗于開元十年設定了十個邊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初衷雖好,但各地節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中央政權對其控制力越來越小。張九齡被罷相後,李林甫上位,把持朝政大十九年,期間安祿山為了保命和升官,認楊貴妃為幹媽,并成為統領範陽等三鎮的節度使,權重一時,最終叛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對于安祿山的反叛,張九齡也是有預見的,在一次安祿山和突厥、契丹的戰争失敗後,張九齡見到了他,憑着自己多年煉就的火眼金睛和驚人的洞察力,張九齡看出了安祿山的狼子野心,斷言此人必反,并建議唐玄宗殺了他。可惜,唐玄宗沒有采用張九齡的建議,放虎歸山,李林甫當了宰相,張九齡被罷相貶官,最後病死,唐玄宗志得意滿,沉醉溫柔鄉裡,身邊沒有正直谏诤之人,盡是阿谀奉承之流,終于釀成大禍。

詩人張九齡,唐朝開元盛世最後一位名相

張九齡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具有遠見卓識,他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在他擔任宰相的幾年時間裡,唐玄宗正是因為采納了他的建議,唐王朝才繼續保持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局面。選取京官中賢能之士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培養行政經驗和處事能力,同時,選調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進京為官,這樣内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信任。張九齡提出的官吏遷調制度,為以後曆代借鑒依循,直到今天還被沿用。

雖然張九齡被李林甫等人谄言陷害罷相貶官,但是唐玄宗從心裡并沒有徹底忘記他,張九齡的風采深深印記在他的腦海中,以至于每當有人向他推薦人才,他總要問“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途中想起前宰相張九齡的苦口良言,感時傷事,痛哭之後,派人到張九齡家鄉祭奠,并安慰其家人,追悔莫及,為時晚矣!

詩人張九齡,唐朝開元盛世最後一位名相

是非成敗俱往矣,張九齡在政治上的功績留在了曆史教科書上,他的詩歌卻永久流傳,被當世及後世的人們傳誦。那首《望月懷遠》總在某些時候被人們記起,“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 還寝夢佳期。”這首詩寫于張九齡被罷相貶官荊州長史之後,盡管仕途坎坷失意,但是整首詩卻不見頹廢之情,而是向人們傳達了一種清新淡雅、幽靜纏綿的情感,讀來不但讓人感覺意境開闊,而且韻味深長。

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入選的詩大都是曆代公認的好詩,開篇便是張九齡的兩首五言古詩,其中的《感遇.其一》是他十二首感遇詩的第一篇,“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栖者 ,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這首詩以蘭桂自比,抒發了作者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聞達的情感,表達了恬淡從容、豁達開朗、清标傲骨的胸懷,曆來為人們稱頌。

詩人張九齡,唐朝開元盛世最後一位名相

張九齡晚年因李林甫讒言攻讦,唐明皇昏庸無道,遭遇罷相貶谪,無緣效力國家,對個人來說是終身遺憾,對國家來說,是無法挽回的創痛。他死後爆發的安史之亂,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災難,成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後來的人們每當提起那段曆史,總是嗟歎不已。張九齡作為大唐帝國開元盛世最後的一位名相,永遠和這段曆史聯系在了一起。

(文中所用圖檔來自網絡,緻謝。)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