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的巨大産出與品質上的同步遞增,給各種文藝形式提供了豐厚的思想原動力。

影視作品,受惠于文學作品,可以說是40年來一個非常醒目的現象。

很多作家,在寫作出成功的小說之餘,也參與了影視劇本的創作。他們的豐厚的文學功力、濃厚的人文思考、深厚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在影視創作中如魚得水,要比那些專業的沒有小說創作的編劇更多一點為影視作品注入不凡的精神力量,有一度時期,這些作家的影視作品可以說執年度影視之牛耳,最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往往就出自這些作家之手。

下面我們不妨羅列一下改革開放40年來,那些在編劇領域産生巨大影響力的十三位作家。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1、李準

一度時期,李準編劇的電影作品,是品質的保證。《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讓當時的最有影響的影片都請他來操刀。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在文革前他就創作了《李雙雙》等劇本,他幾乎成了電影編劇裡的萬金油,本質原因還是他有着熟稔的對民俗語言的掌握,能夠适應到不同的題材當中。因為電影靠的就是對話,一個能寫出符合此時此境對話的作家,就是一個好編劇。——當代作家中,唯一能夠與李準媲美的當數劉恒。下面我們會專論。

編劇生涯也改變着李準的人生命運與情感曲線。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文革期間,在其他作家失去了創作機會的時候,他能有幸去創作表現治黃題材的電影劇本《大河奔流》,可以說決定了他的後半生的文學地位。

電影劇本不算成功,因為電影拍成的時候,已經是1976年之後,電影裡的概念化的故事情節與硬性的表現方式,已經難以觸及到觀衆的心理柔軟點,但是,電影裡大部分情節,都被移用到《黃河東流去》中去,包括那些看上去政治味依然濃郁的伏擊日本人雇用的運糧船隊的情節,但很快李準識時務地抛開了這種大主題的影片結構,轉而去表現逃亡難民在城市裡的七情六欲。而這裡正是這部小說接地氣的出彩之處。《黃河東流去》的脫敏并不徹底,前面交待的八路軍的伏擊,後面就缺乏跟進式交待,前面是高旋律的,後面是低音部。這隻能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那個時代,思潮迅如錢塘潮,早上還當弄潮兒,下晚時分已成了過時浪。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黃河東流去》裡隐藏着的對偷情、私奔等兩性關系的成熟描寫,正是李準自身對情感的親曆感覺。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李準已經五十多歲,在中國這樣年齡的作家大多數已經創造力衰竭,但李準在這時候卻有了一個給他的生命帶來巨大影響的女性。此女原來也是演藝出身,配置設定到邊遠地區,她沒有服從配置設定,留在北京,尋找機會,李準當時在北京編劇《大河奔流》,與她相識,情投意合,終于雙宿雙飛,此女俨然成了李準的“準夫人”,每次到李準的北京住處,就在李準夫人内容複雜的目光之下,公然與李準閉門共享兩人時光,使得李準夫人妒氣叢生,就像《妻妾成群》中的大太太那樣,告誡老爺要愛情身體,不要淘盡身子。但李準由此卻對女人的認識深化了許多。他與妻子本是媒妁之言,李雙雙就是以他妻子為原型創作的,但李雙雙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已經不适應時代了,她提供了女性自強自立的東西,但如果讓她提供出女性的那種充溢着情感的複雜心思,那麼,可想而知是不可能的。李準如果隻了解李雙雙這樣的一種單一的女性,那麼,很難想象《黃河東流去》裡還會不會有那麼缜密的對女人欲望的深刻描寫。李準要跟上改革開放的文學大潮,就必須超越李雙雙這一單一類型的女人,去感覺女性還有風情萬鐘的另一面。

而那位在他年近五十歲之後結識的女性,無疑給了李準認識另一種女性的機會。那位女性也不算太漂亮,但顯然李準被她迷住了。李準說:“她不僅開發了我的情感世界,而且培育了我對異性、對情愛的敏銳感覺,乃至強化了我在這方面的激情和能力。我看她一眼就會怦然心動、熱血澎湃,這是我前半生從來沒有過的生命感覺。”

常言道,男人在背後最大的樂趣就是談論女性,尤其是男性作家,有的作家,公然就能在他面對百人的講座上大言不慚地談論女性,甚至向他心儀的女性暗送秋波。李準在改革開放的初始之年,經常向别人大談他對女人的隐秘感受,特别是他聲稱弄懂了楊貴妃為什麼讨得唐玄宗的喜歡,就是因為楊貴妃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讓日中而昃的唐玄宗欲罷不能,其實,李準說的是唐玄宗,聯系的卻是自己的感受。

其實李準家對李準的這一種明顯是出軌、招小三的行為已經見慣不驚了,因為李準夫人其實思想上還是有一點……怎麼說呢,叫封建意識吧,就是認為李準這一棵頂起全家屋頂的大梁,娶一個小妾,也是能夠在心理上預設的。李雙雙生活中發生這樣的蛻變,可能是當初塑造這一形象時是想不到的。時代的主流意識的代表李雙雙,日後還要遭遇到一個新時代的狙擊,這似乎就是一個絕妙的隐喻與象征,隻是李準似乎對李雙雙的後來命運視而不見,而我們作為旁觀者,顯然會有更多的發現。這也是我們在這裡談的是李準的情事,卻覺得并非沒有意義的原因。

就像張藝謀,找了一個與她女兒年齡相仿的小姑娘,為他生兒育女,說是張藝謀父親的遺囑,這背後,其實都事關中國人的傳統理念,根深蒂固。

那些拿起投槍批判封建意識最起勁的文化激進分子,其實他們自己并沒有能夠超越他們所要批判的那種意識。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張藝謀走上影壇的時候,是痛恨老爺的,在《大紅燈籠高高挂》裡不給老爺一個正面鏡頭,卻對老爺身邊的女人癡迷不悟,在《紅高粱》《菊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張藝謀讓青春的男性去攫取老爺身邊的禁脔,觊觎老爺的心愛,但是,到了後期,張藝謀自己也成了老爺,在《長城》裡開始守城了,守住城裡的女人,那都是他的後宮六院了。藝術家在年輕的時候與老年的時候,攻略是不一樣的,站位也是不一樣的。

李準當時在中國文學界雖然稱不上泰鬥,但能量是不容小觑的。那位願意跟着他的女性,其實也有自己的動機,就是希望李準幫她一把,在李準編劇的電影劇組裡,找一個能夠讓她扮演的角色。

李準不能說沒有作出這種努力,《大河奔流》中李秀明扮演的那個角色,李準就是專門為他的這個心愛的女人所寫的,但是,你想想《大河奔流》這樣的大制作重點投入影片,會為李準的個人私情開綠燈嗎?

當然要選擇那些最著名的演員了。而顯然,李準的這位心中的戀人,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為此,李準食言了。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但是李準是不可能就此罷手的,在他編劇的《牧馬人》中,他終于利用他與謝晉的關系,給他的這位女性安排了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就是朱時茂回到母校的時候,有一個女老師在台上講課的不超過五個鏡頭的一個場景。

如果感興趣,你可以把《牧馬人》的視訊倒過去看一下,在演員表上,還有這位女演員的姓名。

然而,不幸的是,這位李準的心愛女人,卻在一次出差途中,車禍而亡,李準聽聞,痛不欲生。而此女死後,更有奇葩事,此女名義上的丈夫,認為此女早已是李準的人了,她的喪事應該由李家操辦,對此不聞不問,後來還是李準為此女操辦了後事。

從此之後,李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創造力嚴重衰退,1984年,李準寫完《黃河東流去》,1985年就第一次得了腦血栓, 我們聯系一下前因後果,此女的突然離世,有沒有導緻李準的精神損傷,你可以合理地去想象一下。

這位女性可以說也是半生坎坷,屬于一個悲劇性的女性。為了追求她的藝術,追求自己的人生有一個輝煌,不得不到處尋找門路,隻要有機會,就不會放手。

而今天,這樣的女性,依然在影視圈裡大量的存在。

她們悲劇嗎?

改革開放40年,玩轉影視編劇且影響力最大的十三位作家之1:李準

而李準把她們的悲劇提煉出來,融入了他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裡面的一個叫雪梅的姑娘,愛上了有着藝術秉賦的鎖呐愛好者,不惜涉險犯禁,一次次地與他偷偷地幽會,最終命喪黃泉,犧牲在她的為欲望而奔波的人生青春之途。這些女性,如果李準沒有親身經曆機會,他能不能夠寫出來?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看看《黃河東流去》裡如何生花妙筆地描寫雪梅的愛情的:“對雪梅來說,藍五既是她的朋友,又像她的父親,是她的兄長,又是她的孩子。總之所有男性的愛,她在他身上都能感覺到、享受到。而雪梅對藍五來說,她像一支精巧的唢呐。藍五把它拿在手裡,很快就能找到它的音階,他對它的音色、音量是如此熟悉,他能夠把他的喜怒哀樂,全部通過這支唢呐表現出來,他能夠用這支唢呐來傾訴他的喜悅、悲哀、思念和希望……”女人如器,男人對她的發現,就是把她的全部激活。小說裡的看起來并不性感的描寫,在這後面,卻是以性感為鋪墊的。這種體驗與比喻,李雙雙能提供嗎?

在小說裡,雪梅的一段對話,可以想象,李準肯定是聽過這話的原聲的:“我一來到這個小茅屋裡,心裡就像一朵花,撲拉拉地全開開了。我覺得自由!我覺得痛快!我可以和你交心談話,和你什麼都談。我就想着,恐怕真正的夫妻也沒有咱們這麼親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離不開你。不是為了别的,我要有一個說知心話的人,要有一個朋友。可是……我找不到。”

《黃河東流去》裡一半是李雙雙,一半是李準的心愛的女性,她們合成就起來,構成了李準的情感的天空,而李準又把他所經曆過的女性,還原與回報到文學裡來,這也使得看起來已經陳舊的《黃河東流去》裡,仍然湧動着激情與熱血,使這個小說裡對人性的深刻剖析深度至今尚不失其應有的意義。小說對人欲橫流的潛層關注與淋漓交待,對女性涉身激情之海的警世之言,不是至今尚在影視圈與人生圈裡的各個層面上大幅上演嗎?

李準于2000年去世,時年72歲。一部《黃河東流去》,裝滿了他的個人情感秘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