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梵高:畫語人生|一個藝術、英語半吊子的感動

我喜愛欣賞藝術,也想把生活過得如詩如畫,但我是個藝術上的半吊子,因為我啥理論知識都不懂,但凡我能叫上名字的藝術家,大概全世界都知道。

我喜愛英語,常常給人“英語很好”的印象,斷斷續續地一直教英語。如同對待藝術一樣,我有着持續的熱情,但我不是科班出身,不背單詞全憑興趣,自覺也是半吊子。

今天偶然看到bbc拍的紀錄片梵高自傳《梵高:畫語人生》(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又伴着starry starry night的旋律看了《至愛梵高》的三分鐘片段。電影、音樂、視訊,在同個時空以這樣的順序被我體驗,激活了我的小小情懷,關于梵高的孤獨,關于英文。即便是個半吊子,我也不吐不快。

梵高:畫語人生|一個藝術、英語半吊子的感動

電影海報來自網絡

這部紀錄片2010于出品,福卷飾演梵高,幾乎全劇在孤獨地自白,戲全然在眼裡和臉上,把梵高的孤獨和痛苦演繹地盡至。當然80多分鐘的電影,自然無法把他整個人生的苦痛表現出來。

大約是2015年的冬季,那時我在美國非常饞中文書,不愛看電子版圖書的我也不得不依賴電子書,用ipad在當當網偶然下載下傳了梵高自傳《渴望生活》(lust in life),可惜當時隻有三分之一的試讀版,廢了半天勁也沒有找到全版,就此作罷。我那時讀得如癡如醉,看書的夜晚和當時的心情就在眼前,我對他在比利時煤炭小鎮當傳教士生活尤為記得:灰暗、貧窮、饑餓和靈魂的一絲微光。不知為何,我記得這個細節:他白天在礦地和礦工在一起,深夜獨自回到自己的陋居,就着早上的剩下的涼咖啡吃着發硬的面包,中午大抵是沒吃的。這樣的細節,在80分鐘的紀錄片裡注定無法展現。

但這絲毫不影響這部紀錄片的吸引力。影片裡,那些畫似乎是活的,他的遭遇和獨白演繹着每幅畫。他讓我全身的細胞都蘇醒過來,透過靈魂作的畫來觀看他的靈魂。

看完紀錄片,又順勢看了《至愛梵高》的三分鐘片段,以starry starry night的整首歌為背景。這首歌聽了好多年,隻覺得旋律好聽,而這次三分鐘的片段,加上他流動的畫,認真地看了中英文的歌詞,我更加感到他那種深刻的孤獨感,忽然全身的細胞都在悲傷。噢對,其實這首歌叫vincent.

看完全片,我隻驚歎,梵高太寂寞太寂寞了。這種寂寞對地球上的生活毫無助益,除了他的藝術畫作。

若幹年前的一個早上,團結湖公園跑步後,我閉上眼睛靜靜地冥想了一會兒,一睜眼,看到的紅花和綠草異常豔麗熠熠生輝。是以,我幾乎相信,梵高眼中世界的色彩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吧。而這隻會加重他原本孤單的寂寞。

整部電影的台詞非常非常美,中文的翻譯也很棒。常常看優質的雙語字幕,便越來越能領悟兩種語言的美。懶惰的我在衆多好詞好句中,記了如下兩句:

“words failed me."

"life weighted so heavily upon him."

第一句話,是他離開陰郁的荷蘭,第一次看到法國南部鄉間的廣闊景色的美,而無法言述。你會怎麼用英文翻譯“無法言述”?他隻用了這三個字。

第二句話,出自弟弟提奧對于摯愛的哥哥的疼惜和無奈,盡管天賦秉異,又怎能逃出生活呢。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在法國南部的一個精神病院,寫給提奧的信是他自己心碎的告白:

let me quietly continue my work. if it's that of a madman, well then, too bad. then 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

little by little, i can come to consider madness as being an illness like any other… it's quite odd perhaps that the result of this terrible attack is that in my mind there's hardly any really clear desire or hope left. i'm thinking of squarely accepting my profession as a madman.

最讓人心碎的是,little by little.

一點一點的,他接受了自己的瘋,他不得不安慰自己,也許瘋隻是像其他的疾病一樣呢。原來,他也曾向生活投降。

欣慰的是,當他作畫時,是沒有痛苦的,甚至是喜悅的。他說:so then my brush goes between my fingers as if it were a bow on the violin, and absolutely for my pleasure!我彷佛看到,作畫時的他,是交響樂團的激昂指揮家。

在洛杉矶的the gettly center,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立刻感到震撼:真迹和印刷品如此不同:透過真迹,我們得以一瞥他的insanity。梵高生前,隻獲得一個評論家(critic) albert aurier 的點評,他用 violence of expession 來形容他的畫。 看到過真迹的,會懂。可想而知,他的insanity在不做畫時,對他傷害有多深。

梵高:畫語人生|一個藝術、英語半吊子的感動

在getty center看到的iris

⬆️點開圖檔放大,可以看到顔料的層次,想象他曾着力

後來,在紐約大都會看到他的自畫像,又趕去麻省看他的個展,都沒有第一次看到這幅鸢尾震撼。

我不會噓唏他生前貧困而死後畫作價值連城,因為他本不是常人,又何必用常人的标準去憐憫他。

可,他來地球走一遭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梵高:畫語人生|一個藝術、英語半吊子的感動

《至愛梵高》

梵高:畫語人生|一個藝術、英語半吊子的感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