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看校園青春題材的電影了,原因很簡單,除了大多數青春片普遍灑狗血辣眼睛以外,最重要的是覺得自己已年歲漸老,什麼少男情懷、少女心早已随時間的打磨變成了一張張冷漠臉。

(娜丁跟老師傾訴成長的煩惱,最後老師回答:因為,沒有人喜歡你)
然而,最近對一段青春題材電影的截圖産生了好奇心,甚是感同身受。這部被翻譯成《成長邊緣》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十七歲高三女孩娜丁的成長困惑,這是一個努力尋找存在感和獨特感的女孩,她喜歡老電影、老音樂、老人,覺得自己的靈魂蒼老與衆不同,是以難以融入“膚淺”的高中社交世界。在她的幽怨的眼中,她的日常生活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上全線淪喪。
在親情上,在高大、帥氣、完美哥哥面前,她就像一個醜小鴨,在她眼中母親所有的期望和關注都傾斜在了“完美”哥哥的身上,是以在日常中她和哥哥是一種“互相傷害”的宿敵狀态,而唯一和自己有所共同語言的父親卻不小心在幾年前突發疾病去世;在友情上,由于自己的“獨特”,她很難融入高中的社交世界,唯一的好朋友竟然卻“背叛”自己,晴天霹靂般的與自己的宿敵哥哥滾了床單;在愛情上,喜歡自己的人自己卻不喜歡,自己喜歡的人卻連她的名字都記不住。而她唯一可以傾述的對象就是個似乎對誰都愛理不理的“爛”老師,也就是截圖中傾訴的對象。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娜丁最終醒悟了,妥協了現實,了解了家人、跟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都覺得在主角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覺得自己年少懵懂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敏感脆弱、不屑與人群為伍,自認為自己很有思想,心裡住着一個老靈魂,越來越熱愛經典老歌、老電影和成熟的人,自認為自己很有品位,對當今的流行口水歌嗤之以鼻···但其實,跟像主角一樣,内心極其自卑,極度缺乏認同感,因為深知自己并沒有驕傲的資本卻有驕傲的毛病。清楚自己迷茫、頹廢卻無力改變也不知道怎麼改變。而這樣的自己其實就是loser的一種表現。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沒有分手就懷孕,懷孕就堕胎、也沒有亂搞、打鬥撕逼的青春,我們有的隻是成長過程中遇到過的一些瑣碎苦惱和隻言片語的悸動,而《成長邊緣》就是在給我們展現這些真實而平凡的瞬間,這是我們熟悉且難以忘懷的平凡瞬間,這是我們真實且動人的青春。其實成長中的很多煩惱歸根到底都是源于我們自己,并不是身邊的人有多麼排擠、多麼不了解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不願接納身邊人,把自己的心關上了一道大門。
其實與年齡無關,很多人到現在都還沒有從這種青春綜合征裡走出來,每天過着喪逼的生活,不願接受改變,看不得别人好,一旦别人比自己更優秀就各種給自己開脫,比如有人利用下班時間考完了托福,讀書的時候英語還不錯的你覺得自己也可以,但因為工作忙。去年跳槽的同僚已經升職加薪當上了總監,而你還是一個普通員工,你在心裡說自己比他更優秀,那是因為他有背景······其實一個人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把自己沉浸在這場失敗中,永遠的怨天尤人不懂檢討,要學會從自身發現問題,找到解決辦法。要知道永遠都隻有你去适應這個社會,而不會是社會來适應你。
《士兵突擊》裡袁朗對成才說“理由是你太見外,你老把一切當成你的對立你所經曆的每個地方每個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時間和生命,可你從沒付出感情,你總是冷冰冰的把他們抛掉,那你努力是為了什麼?為了一個結果虛耗一生?……回去吧,對自己對别人仁慈點……”。人生就是這樣,當猛然醒悟的時候而感覺一切已晚的時候又不免掉進另個循環裡去。
我也常會有負能量爆棚,喪到隻想癱在沙發上,渴望這樣平靜的死去的時候,腦海中總會回蕩起中島敦 的《山月記》裡的一段話,這段話時刻驚醒着我:
因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内心不斷地用憤懑和羞怒飼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對我而言,猛獸就是這自大的羞恥心了。老虎正是它。我折損自己,施苦妻兒,傷害朋友。末了,我就變成了這副與内心一緻的模樣。
如今想起來,我真是空費了自己那一點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頭上賣弄着什麼“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的警句,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怯的畏懼,和厭惡鑽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但遠比我缺乏才華,可由于專念磨砺而成就堂堂詩家的,也頗不乏其人。成為老虎後的今天,我才總算看到了這一點。每當念及此處,即便現在也感到胸口被燒灼一般的悔恨。
人大多數意義上的懦弱就是不敢也沒有能力去熱愛。唯恐暴露才能不足的卑怯,和厭惡刻苦的惰怠。與生俱來的自卑感,以及證明自己的迫切感。再加上自控能力,結果就是,一直系統性地犧牲目前滿足感的人,将來會如願以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圖檔來源:日劇《legal high》第二季07)
一個天才的腳下絕對堆積着許多平庸之人的屍體,帶着那些沒能公諸于衆的才情與夙願,羨慕怨恨着被稱為天才的人,隻是因為他們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