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香港報道組 吳怡 韓雨亭 彭玉潔
經曆過香港第三波及第四波新冠疫情的人,幾乎沒人不知道香港臨時醫院和社群治療設施,這被視為港版的“火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中央援港抗疫的“定海神針”。
負責牽頭設計建造這兩大項目的,正是中建國際醫療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建國際醫療”)總經理張毅。在面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的鏡頭前,年僅四十多歲的張毅西裝革履,談吐溫文儒雅,但其實他已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近二十年,負責過香港多項重大工程項目。
中建國際醫療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澎湃新聞記者 彭玉潔 攝
用他的話講,建築這份工作很接地氣,如果沒有親手摸過每個作品,就做不到深入了解,也很難進一步發展。
浸泡在香港建築業的這十幾二十年,張毅對建造的理念融合了兩地的特色。在他看來,“大國建造”除了工匠精神,還要有人文關懷,隻有硬基建和軟基建結合起來,賦予建築溫度、生命力甚至藝術感,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讓建築有生命力
位于香港九龍啟德承昌道1号的香港兒童醫院是張毅負責的超級工程之一。
接手這個項目時,他看到那些患有嚴重疾病的兒童,感到心酸和心痛,想為他們創造更舒适的環境,安心治療,免于恐懼。兒時記憶中醫院沒有溫度的白色和濃烈的藥水味讓他心生畏懼,張毅希望把它設計成“不像醫院的醫院”。
一座“懂得說故事的醫院”就這樣誕生了。孩子們從踏進醫院大門那一刻起,無論是走進電梯,還是去看專科門診,抑或是住到病房裡,這一路上,他們都被微笑的動物家族所包圍,就連醫院的告示上也貼着小動物可愛的圖像,彷佛置身于一個大型兒童遊樂場。
而細節是一點點磨出來的。為了達到完美的效果,團隊跟政府部門、病童家屬、醫護人員、科研人員甚至兒童心理學家等溝通,超過500位醫護參與了整個項目,每次用家會議幾乎都超過200人規模,室内樣闆完成後醫護就提供了1000多份意見,光病房色系就現場改了7次。
有人會問,把一件事完成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想那麼多?張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個項目,踏踏實實做完,隻是把事情做對了,而如果融入了人文關懷,它就有了溫度、有了生命力,這樣才能做得更好,為社會留下有價值的東西。
“‘大國建造’除了工匠精神,還要有人文關懷,應該傳達建築對使用者的關心和愛。”張毅認為,硬基建應該跟軟基建結合起來,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滿足群眾對于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
助推中國建築走向世界
張毅所就職的中建國際醫療,成立于2019年,彼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可以說,這家公司是乘着大灣區發展的東風而起的。
從一組資料就能看出中建國際醫療在港澳的地位:在香港地區累計承建18單醫院、4單檢疫中心及1單社群治療設施項目,累積參與四分之一香港醫院的建設,總合約額近500億港元,建設醫院病床數超過香港現有醫院病床總數的六分之一,建設了近一半的香港建立檢疫隔離機關。
張毅透露,公司還在參與一些其他地區醫院建設項目,包括澳門離島醫院、深圳蛇口醫院、深圳防疫酒店等,希望能夠把香港高标準、精益化的工程建設體系帶到大灣區,為大灣區的建造業高品質發展提供參考。
我國有着“基建狂魔”的稱号,而香港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扇視窗,在建設标準和體系方面與國際接軌,值得正走向世界的内地建造業參考和借鑒,醫療建設方面尤其是這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張毅說,不同的地域文化、規則政策,會存在看不見的天花闆和隔牆,需要先消化後再落實,而不是直接拿來就用。
為了壯大團隊,張毅求賢若渴。現任中建國際醫療營運總監的趙莉莉醫生,是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醫管局西九龍聯網總監、香港瑪嘉烈醫院(香港唯一的傳染病醫院)的院長,也是香港紫金星章的獲得者。
疫情期間,香港多個抗疫項目出自他們的手筆,其中中央援建的香港臨時醫院項目,趙莉莉負責醫療策劃與防疫管理,張毅以設計、建造和整體統籌為主。這個本須用3-4年才能建成的超級工程項目,不到四個月就高質、高效、合規、合法完成,創造了香港建築史上的奇迹。
“我們想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在張毅看來,内地有很多優秀的醫生和世界一流的學科,醫療健康項目可以讓更多不同專業的人參與其中,優化建設和服務。
在“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目标引領下,張毅正在嘗試以建築結合營運帶動健康城市的發展,打造更豐富的産品線,以完善服務群眾的系統工程,讓群眾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尊嚴。
責任編輯:蔣晨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