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吉光片羽處,童心陸九淵,嫂娘彭氏是他孩提時代的“護花神”

作者:正接地氣天海

在辭海中查詢,吉光: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名。片羽:一片羽毛。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童心陸九淵,孩提時代的出類拔萃,就如同那珍貴的曆史長河中殘存的光輝文物,光芒不能被掩蓋。

智慧的天國永遠屬于思者。陸九淵從孩提時代起就是個思者。

《年譜》、《行狀》記載:“幼不戲弄”“經夕不脫衣”、“襪至三接,指甲甚修”、“履有弊而無壞,指甲甚修,足迹未嘗至庖廚”、“五歲人學讀書,紙隅無卷摺”、“六歲侍親會嘉禮,衣以華好,卻不受”、“九歲屬文能自達”、“常自酒掃林下,宴坐終日”、“過者駐望稱歎,以其端莊雍容異常兒”。

這個衣着樸素、鞋襪難壞、修長的指甲,不喜歡玩耍,不去廚房聞香貪食的陸家甯馨兒,五歲進學堂,九歲能作文,愛惜書本達到書角不卷無有折痕的程度,到底有什麼特異之處不同于尋常的兒童呢?

原來他“遇事物必緻問”、“遂深思至忘寝食”。也許他獨坐林中樹下、沉思默想的時候,有他自己的童心世界,心的花瓣兒張開,汲取着日月星辰、雷電雨露、雲霧冰雪、山川草木、古往今來、萬象萬物的天地靈氣。凝視他那稚氣未退天真瘦弱的臉蛋兒凝聚着莊嚴,青田陸家樸質的平民和過往行人怎麼不會驚歎注目呢。

人類,從來是不安分的。仰視天國,俯察萬類,也許人類的進步和幸福,是來自不安分的目光仰首問天低頭斫地的心靈聚合的。當然也有煩惱和災難,禍福就在人與天離合的一瞬間。

一個智者的成長并不是天生的,不過他的秉賦、智商比常人聰穎靈活罷了。這裡與時代、環境、人文氣候以及周圍的“人”大有關聯,尤其是那些貌不驚人頗具睿智的凡人。

陸九淵的嫂娘彭氏就是這樣的“護花神”。

彭氏娘家是金溪縣汝水旁的東漕村。她出身于書香門第,念過書,更難得的是她有滾滾汝水般的激情和“道義峰”般的德性。陸九淵三歲的時候,母親饒氏逝世,繼母鄧氏(金溪旸田人)進了門。給這個甯馨兒全部母愛的是那樸質無華卻有靈活口才的嫂娘。子靜也許不大記得生身母親的音容笑貌,卻從他的嫂娘的懷裡得到智慧的乳汁,從小就展開了上天入地的想像翅膀。

嫂娘給他講童話,唱童謠,說故事,談村口“義井”内八卦的傳說;村頭木闆橋下的妖精,陸家老屋的舊事;槐樹長壽的奧秘;鞑子兵殺人放火的兇惡;嶽飛的白袍白馬天兵天将的神威……如此等等,子靜聽得入迷,睜大了眼睛,仿佛天地間隻有嫂娘知道得最多、她心裡藏着許多他不知道的世界。有一天,子靜呆呆地望着雲彩飛動的萬裡長天,眼皮不眨,手腳不動,唇齒不張,身子不挪,足足有一兩個時辰之久…詫地盯着孩子。

孩子終于開口了:“爸,天有多高?地有多深?“這父親陸賀驚…太高了,太深了,爸爸說不準。”“天的上面有什麼?”“有太陽、月亮、星星,還有風雲雷電…”。“地的下面有什麼?”“有土,有水,有石頭,有金銀,也許有龍有蛇。”“上面的上面,下面的下面,都是這些東西麼?“也許是這樣。還有些什麼呢?“會有的。傻孩子!”“到底有什麼呢?“沒人告訴爸爸,爸爸也不能告訴你。”“天有沒有邊沿?地有沒有盡頭?…”

父親陸賀笑而不答了。他的内心又驚又喜。你要他回答什麼呢?從盤古開天地到當今大宋,從今天到明天,從明陸天到億萬斯年,古今中外的聰明人恐怕對四歲的陸子靜提出的“怪問題”也難以得到滿意的“最佳答案”。他陸賀也隻有含糊其辭繼而無言可對了。

吉光片羽處,童心陸九淵,嫂娘彭氏是他孩提時代的“護花神”

屈原大夫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寫下了氣貫鬥牛的《天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難題;除了唐朝柳宗元先生寫了《天對,至今沒有一個标準答案。萬萬想不到,今天自己的“甯馨兒”小小年紀就敢來問天,盡管自己飽讀詩書,又怎能回答孩子這一驚天動地的難題呢?孩子在哭,哭得很認真,很傷心。父親拿出一顆又脆又香又松又軟的金溪特産藕絲糖,說:“傻孩子,吃糖吧,别問了!”孩子停哭,破涕為笑,靜靜地笑,笑得甜,也笑得傻;但他并不吃糖,隻是接過去将它撕扯着,越扯越細,越細越多,有意無心,無窮無盡……陸賀,道卿先生吃驚地呆望着心愛的幼子,一時竟不知說些什麼好。

孩子傻麼?大智若愚啊!他,撚着胡須也笑了,笑得那麼惬心,似乎也從中“悟”到了什麼。

得不到滿足的子靜又去問嫂娘:“天的邊沿在哪裡?”嫂娘說:“天沒有邊沿。”又問:“地的邊沿在哪裡?”嫂娘說:“住在那裡的人知道。又問:“星星的那邊是什麼地方?”嫂娘說:星星的那邊是星星居住的地方!”子靜笑了。嫂娘也笑了。詩哲泰戈爾說:“孩子知道各式各樣的聰明話,雖然世間的人很少懂得這話的意義。”(14)嫂娘就是懂得“孩子之道”的世間人之一。遺憾的是:在男子父權為中心的社會裡連家乘族譜裡也沒有記下她的名字,我們隻能尊稱一句“彭氏夫人”了!

子靜六歲時,靜重如成人。父親陸賀特許他“侍親會嘉禮”。凡是家族辦喜事,準許他跟着親人接待好友親朋,這在當時是“殊榮”,隻有“神童”才般配,在“陸氏義門”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佳話傳遍了遐迩的五裡三鄉。一些好奇者或飽學之士,聞其名而緣悭一面,都想謀面看着“青田奇童”,當面試試他的才華。

子靜八歲那年的一天,家中宴請賓客,來的客人都是鄉耆缙紳。道卿先生指令兒子穿上那件紅緞百蝶穿花箭袖衫出堂作陪。父親走後,他自己對着銅鏡一照,眉心一蹙,忙着脫掉箭衫,仍舊穿着那套幹淨整潔的對襟白綢大褂和玄色褲子,顯得黑白分明,樸素大方,既無誇飾之嫌,又無炫耀之過。

他漫步向長輩親友一一含笑作揖問安客人們紛紛投目,一見小相公果然容光照人,舉止不凡,不禁交口稱譽:真是陸家的臨風玉樹!一位遠來的客人拉着子靜的小手說:“哦,多雍容儒雅的小相公,郁郁乎文哉!請子告我,現讀何書?”子靜對道:“小正讀孔子《論語》,尚請世叔不賜教。”

吉光片羽處,童心陸九淵,嫂娘彭氏是他孩提時代的“護花神”

客人說:“好!請當衆背誦《學而》篇有子三章。”于是,陸子靜手立定,抑揚頓挫地大聲背誦,一字不漏,完整無錯。客人又說:“請明‘有子三章的來曆和要旨。”子靜長揖後說:“有子名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學生,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身後,隻有他和曾子學問最好。他的話都是重述先生的思想的。第一段講仁之本,第二段話講禮之用,第三段講信與義。孝、梯、禮、義、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旨。”滿座客人都頻頻點頭。

他又說:“可惜,我認為有子的話是支離破碎的,不夠謹,經不起推敲,也不大合夫子原有的思想!”語驚四座,客人們面面相觑,做聲不得。那位遠客說:“願聞其詳。”子靜滔滔不絕:“曆史證明,犯上作亂有許多複雜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孝順父母兄弟友愛者就不會犯上作亂嗎?反之,犯上作亂者就一定不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嗎?漢高祖滅秦得天下,在長安按照沛縣老家房子的式樣蓋成一條街,迎接父親到京都居住,頤養天年,可謂至孝。

王莽是外戚篡權。他的父親早死,母親撫養他成人。他對母親及寡嫂都很孝敬,教養侄兒也很盡力。我朝開國的太祖皇帝對母親極為孝順,連擺座位,傳皇位全聽娘的話。由此可見,講孝講悌,夾雜犯上作亂,實在是支離!說禮說義,扯上要依靠親近自己關系很深的人,實在是破碎!怎麼可以相信有子說話呢?孟子曰;聞有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誅殺一個獨夫壞蛋纣王,不能說犯上。孟子說的和有子說的完全不同,怪不得曾子不贊同師事有子!”一番話擲地有聲,滿堂客人大驚失色,目瞪口呆,都為陸家神童博學和思辨的嚴密所折服。

誰都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八歲的孩童能評經,慧心獨運,言中《論語》典籍的瑕疵,實在聞所未聞,名不虛傳!道卿先生雖說滿心歡喜,卻耽心兒子“僭越”,不走正道,忙拱手道:“犬子無知,大言不慚,尚望衆位鄉親高鄰指教,并多多海涵才是。”

又一日黃昏,陸賀和九臯、九韶、九齡、九淵等在村前驿道上蹓跶,解除讀書的疲勞。忽聽書聲朗朗,是鄰村學子在讀程頤的文章。子靜說:“近來覺得伊川先生(注15)的言論,不遵天理,不合人情。讀他的書,我自己仿佛受到傷害!”陸賀喝道:“又胡說什麼?你有多少學問,竟敢指聖罵賢?且細說說看,如無内容,我罰你面壁三天!”

子靜說:“伊川先生的存天理、滅人欲和孔子的仁者夫妻,孟子形色天性的論點不都大有抵觸嗎?天生人有七情六欲,豈能舍棄?伊川先生的君貴民輕,又與孟子的民為貴大不相同。我不喜歡伊川先生!”

陸賀心裡高興,口裡卻說:“大膽!”兄長們也驚歎不已,都為老六讀書不盡信書,探求新義,思不苟同而興奮異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