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岐是清代富甲一方的鹽商,其所建沽水草堂是天津清代私家園林的代表,安岐在此廣交天下文人,品評書畫、鑒賞古玩,他收藏甚巨,尤其是書畫,當時有“半壁江山”之譽。
安岐曾自言:“自韶齡以來,無聲色之好,唯嗜古今書畫名迹,廣搜窮覓名人翰墨,凡精品則重價購歸,幾意餐飲。”康熙四十五年(1706),安岐覓得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書譜》墨迹本,《書譜》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作者孫過庭,出身寒微,40多歲才出任參軍之職,但因其性格高潔遭讒言而去官,遂專注于書法的研究,他“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于翰墨間”,擅長楷、行、草諸體,尤以草書著名,特别專注于研究王羲之的草書,且筆法精熟,宋人米芾在《海嶽名言》中提到:“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米芾對前代書家品評頗為苛刻,但對孫過庭的草書心悅誠服。
孫過庭在數十年的書法實踐中,認為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内迷其理”,他于運筆評加闡述,故唐宋間亦稱為“運筆論”。《書譜》言辭優美、行文缜密,是研究書法理論的重要資料,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書譜》真迹有“宣和”“政和”印章、宋徽宗題簽,為宋内府所藏,後歸孫承澤、梁清标等人遞藏。安岐購得《書譜》時,隻有23歲,捧卷在手,如獲至寶。為使此佳作經久存世,後代學書者有所參考,安岐決定請名家将書譜原文勾摹,勒刻上石,鑒于草書難辨,未能人人盡解,恰逢康熙四十七年(1708),書法名家陳奕禧擢江西南安知府,假道津門,停舟十日,以楷書《聖教序》筆法作釋文一冊,附之于後。為刻好《書譜》,安岐先刻木闆以試匠人技藝,再從吳中請石匠顧庭如、顧觐侯父子至津門五載,方告刻成。木、石兩套刻本,皆照原樣,刻工優良,可見《書譜》真迹原貌。
孫過庭《書譜》真迹,後歸清内府收藏,現藏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安氏刻本亦十分有名,今存世拓本已屬難得。(孫琪)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