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皇甫谧·皇甫氏·朝那
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紀》(本文圖檔均為資料圖)
皇甫谧畫像與所著《針灸甲乙經》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鄧慧君
東漢魏晉時期,世家大族興起,每個郡都出現了一些顯榮有聲望的家族,稱為“郡望”。意思是先祖世代居住某郡,人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者。一般世家大族常在姓氏前貫以地望,以有所差別。皇甫家族從皇甫儁開始遷居朝那,曆經六代經營,在北地、安定威名遠揚,之後安定皇甫、朝那皇甫成為他們這一系的地望标志。皇甫谧是安定朝那皇甫氏家庭的佼佼者。
皇甫谧
皇甫谧雕像
皇甫谧,幼名靜,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他将前人針灸學理論系統編撰成《甲乙針灸經》,流傳後世,奠定了中醫針灸學基礎,被後世尊稱為針灸鼻祖。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皇甫谧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仕宦之家,一生經漢末、三國、西晉時期,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病逝,享年67歲。皇甫谧五歲時,曹操去世,魏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由此看出皇甫谧所處的動亂時代。
皇甫谧家族依軍功而興,在東漢時期為安定郡名門望族,在他出生之時,家道衰落。幼年過繼給叔叔的皇甫谧,随叔叔遷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在二十歲之前,皇甫谧個性落拓不羁,行為無拘,不讀經史,曾與姑表兄弟梁柳編荊為盾,執杖為戈,被叔母譴責。有一次,皇甫谧從外拿瓜果回家孝敬叔母,叔母扔在地上,流涕責備道:“《孝經》上說:‘子女每天肉食供養父母,還不孝呢。’你已二十餘歲,眼裡無規矩,心中無道理,你拿什麼安慰我呢。昔孟母三遷,曾父烹豕,均教子有方,你行事無度,難道是我不善擇鄰,不善教育的緣故嗎?修身笃學,受益的是你自己,我能得到什麼呢!”叔母一席話,使皇甫谧茅塞頓開,此後從學于鄉人席坦,勤奮不倦,耕種之餘,手不釋卷,常常苦讀達旦,勤筆著文,名聞鄉裡。鄉人稱其為書淫。
數年之後,皇甫谧學名遠播,有人勸慰他廣交名人,提攜薦舉。皇甫谧對答,自己身體孱弱,不能盡力而為,追求名利富貴會損傷氣力,與其為富貴損傷身體,還不如安貧樂道呢?何況士一向是貧困的。置名利富貴于外,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也有人告誡他過于專心,會耗損精神。皇甫谧以朝聞道、夕死足對答。
後叔父生子,在皇甫谧快四十歲時,侄兒行成人禮後,皇甫谧回歸本家。此時,魏蜀吳争霸正烈,皇甫谧身處魏國,魏國州郡征召其出任上計掾,舉孝廉,皇甫谧謝絕;魏元帝景元年間,魏相國征辟其入仕,也被皇甫谧謝絕。鄉人勸其應命,皇甫谧撰寫《釋勸論》以明心志。晉武帝時,年近花甲的皇甫谧已名聞中州,晉武帝屢次下诏讓其出仕,均被皇甫谧以身體宿疾,無力任官,請皇帝另擇賢達而謝絕。以後向晉武帝借閱圖書,武帝送他一車書。賞識皇甫谧才華的晉武帝,認為皇甫谧性格沉靜,平凡自安,勤勉不懈,苦讀經史,不入俗,行為高潔,一心想讓皇甫谧教授太子。晉武帝還下诏征辟皇甫谧為議郎、著作郎;司隸校尉劉毅請皇甫谧出仕功曹,均被皇甫谧以身體羸弱,一一謝絕,始終沒有出仕任職。
漢末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文士的精神世界空虛放達,他們面對豪強的掠奪行為,無能為力,以避居自保,同時追求精神上的安逸超脫和狂妄任性,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生活儉樸,精神自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士人的高潔孤傲。皇甫谧素身寡欲,深居簡出,以醫以文為生,鑽研醫學,躬耕授徒,培養才俊,其門生摯虞、張軌、牛綜、席純皆為晉名臣。皇甫谧是開啟魏晉士人超凡脫俗風氣的先行者,他避居亂世,鑽研醫學,懸壺濟世,研習經典,著書立說,安心學問,在中醫學和文史學方面留下珍貴的遺産。
皇甫谧40餘歲時,因病服寒食散過量,導緻痹病,幾近癱瘓。為了治病,他研究傳世醫學著作《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針灸學著述,結合自己的疾病,鑽研針灸之法,經過一段時間針治,病情明顯好轉,他将治病所得,結合《針經》和《素問》的經脈、腧穴、針法内容,以類相從,撰成《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書,全書12卷,48篇,包括髒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内容,詳細論述穴位的位置、相關病症與禁忌,點明針灸操作方法等針灸學學理。
除了醫學方面的建樹,皇甫谧在文學和史學方面亦成就斐然,流傳後世的著述有《高土傳》《帝王世紀》《列女傳》《逸士傳》《玄晏春秋》等,還為《鬼谷子》作注,為左思《三都賦》作序。其《三都賦》序文客觀論述了賦體詩文産生的過程,評價《三都賦》描述的魏蜀吳三國形成的原因和各自優長。經過皇甫谧作序的《三都賦》,一度名震士林,人們争相傳閱,以至于洛陽紙貴,
皇甫谧孤傲放達,素身簡約,面對譜法亡失,喪禮混亂,葬俗繁雜,無有定制之亂象,在他六十歲時,撰寫《笃終》,闡釋生死觀,主張薄葬簡禮,告誡兒孫,勿随俗勞民傷财,甚至就墓穴長寬深淺覆寫掩埋均一一交待。
皇甫谧在中醫學以及傳統文史上的傑出貢獻,為皇甫家族的武功增添了文士之美譽,備受後人敬仰,其宗姓裡望常被後人追溯。
皇甫氏
關于皇甫家族,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皇甫氏乃宋國子姓,宋是西周初年殷纣王庶兄微子啟的封國。微子啟下傳至宋戴公時,宋戴公曾孫南雍陲以祖父充石字皇父為氏,此後乃有皇父氏。傳至秦朝末年皇父遇時,避戰亂由商丘遷魯。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皇父遇嫡孫皇父鸾從魯國遷至茂陵,一度任雍州牧,改皇父氏為皇甫氏。
皇甫鸾生皇甫裒,舉至孝,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三水是安定郡屬國的活動中心。屬國是西漢東漢時期,為安置歸屬的羌人和匈奴,在延邊一線設立的國中國,其中在北地郡設立北地屬國治三水(今甯夏同心東),可見三水是安定郡的中心區之一。皇甫家族定居三水,戍守邊關,屢建功勳。皇甫裒之子皇甫儁一度任安定都尉。皇甫儁子皇甫稜,一度任渡遼将軍(駐紮在今内蒙古五原一帶)。皇甫稜八個兒子中的其中之一皇甫旗曾任扶風都尉。皇甫旗有兩個兒子十分有名,一是皇甫節,曾任雁門太守,另一是皇甫規,在安定捍衛邊關,抵禦羌人,立下赫赫戰功。真正使得皇甫家族顯赫的是皇甫規和皇甫嵩,《後漢書》均有兩人之傳。
皇甫規(104年—174年),字威明。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西羌進攻安定,威逼關中,身為布衣的皇甫規眼見駐守安定的馬賢不恤軍事,認為必敗,上書陳述邊關守軍情狀。指出邊關弊病,長期松于守衛,防禦松弛,邊官沽名,小勝則邀功,大敗則隐匿。陳情願意臨危受命,率兵出擊,郡将知規有兵略,任命皇甫規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舉規上計掾。梁太後臨朝後,規舉賢良方正,曾因為梁冀專權跋扈而上書,遭到梁冀迫害,幾近丢命。之後,開門授徒十四年,培養弟子三百人。梁冀伏誅後,朝廷五次征召皇甫規出仕,婉言謝絕。後因羌人屢次犯邊,再度出仕,一度任度遼将軍,弘農太守,再轉為護羌校尉。漢靈帝熹平三年(174年)去世,享年71歲。皇甫規崇尚節氣,疾惡如仇,曾有通過買官而得雁門太守者拜見,他拒絕出迎,而當王符拜見他時,匆忙趿拉鞋子出迎,并援手請坐。
皇甫節的兒子,即皇甫規的侄子皇甫嵩(?—195年),字義真,自幼文武雙全,喜歡讀《詩》《書》,善習弓馬騎射。初舉孝廉、茂才,漢靈帝時公車征為議郎,遷北地太守。曾經鎮壓黃巾起義立下戰功。在漢末權力鬥争中,與董卓交惡,受到排擠。董卓被滅後,一度任太尉。
朝那
朝那湫
東漢魏晉時期,世家大族興起,為了門第之譽,世家大族常在姓氏前貫以地望,以有所差別。如西晉時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有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地望加姓氏成為士族差別姓氏的辨別。皇甫家族從皇甫裒開始,戍守三水。其子皇甫儁開始遷居朝那,皇甫儁子皇甫棱生八子,其中第六子皇甫旗及其兩個兒子皇甫節和皇甫規,再到皇甫節的兒子皇甫嵩,皇甫家族經過六代經營,在北地、安定威名遠揚,之後安定皇甫、朝那皇甫成為他們這一系的地望标志。
從皇甫規、皇甫嵩、皇甫谧三位見于正史記載的傳記看出,他們均為安定朝那人,那麼,朝那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哪裡呢?
關于皇甫家族朝那的籍貫裡望,學界多有争議,一說甯夏彭陽人,一說甘肅靈台人,一說甘肅鎮原人,一說甘肅泾川人。各地拿出證據力争,使皇甫家族的地望撲朔迷離。
曆史時期的朝那地理位置經曆過幾度的變遷。安定郡地處甯夏黃河段東部南部,這裡是黃河在甘肅、甯夏、内蒙古境内往東部的山西雁門關一線秦漢時期羌人、匈奴民族和漢族在經濟文化上的分界線,其中從甯夏黃河一線斜穿固原、六盤山直達關中的交通要道十分重要,匈奴、羌族從這一線屢次南下東進,擄掠人口,搶奪财物。秦朝十分重視這一地區的守護,在黃河流域甯夏段通往甘肅平涼慶陽一線設定北地郡,以護衛關中西北疆域。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加強這一地區統治,考慮到人口增加地域遼闊難以治理的因素,将北地郡西部析分出安定郡,轄縣21。轄境約今甯夏中南部、甘肅景泰、靖遠、會甯及平涼市所屬各縣和慶陽的鎮原等地。在所轄21縣中,有朝那、三水等縣。朝那、三水兩縣都屬于安定郡的重要縣份。其中朝那是秦朝祭祀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秦朝把朝那湫并列于黃河、長江、漢水四大祭祀水系。可見朝那湫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東漢初,安定郡内亂邊患戰火不息,縣治荒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安定郡轄縣由西漢時期的21縣減至8縣,郡治由高平(今甯夏固原)移至臨泾(今甘肅鎮原縣南)。根據唐懿宗鹹通三年 (862年),鄭熏撰《唐故中散大夫守給事中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志銘并序》記載,“裒生儁……儁生棱渡遼将軍, 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為郡著姓。棱有八子,為八祖……八祖之後,皆出安定,公即渡遼第六子旗之後也。旗生節,節生嵩,嵩曾孫谧,字士安,晉中庶子,後累征不起,号玄晏先生。”永平是漢明帝的年号,時間在58年至75年間。此段時間前期,皇甫儁攜家從三水定居靠南的朝那縣。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春,皇甫稜任度遼将軍期間,因處理與匈奴關系不妥,被免度遼将軍。此時,離其孫皇甫規出生也就十年光景。皇甫家族在朝那應該有五六十年的光景。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羌人匈奴南下東進,地方官吏皆無守戰意,争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于是将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今陝西岐山),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在此次大遷徙中,朝那作為僑置郡縣而内遷,皇甫氏家族也随同僑置郡縣内遷至邠、岐一帶,其中的邠在今陝西彬縣一帶, 與甘肅靈台接壤;岐即陝西岐山,也距靈台很近。此内遷後的朝那縣,就在今甘肅靈台,周邊與陝西接壤。
到北魏時,内遷後的安定郡下轄5縣,分别是郡治安定、臨泾、朝那、烏氏、石堂。此地的朝那有當原城和胡城。當原城即今甘肅泾川縣西北黨原鄉。此時的朝那地理包括靈台和泾川部分地區。由此斷定朝那在東漢前期地理位置在今天甯夏彭陽縣,與今天鎮原縣毗鄰,古代地理位置沒有今天明确劃分,朝那包括今天鎮原縣的部分地界,也不是不可能。是以有學者認為朝那在鎮原也情有可原。另外,從皇甫規和鎮原人王符的交往來看,兩家交往頻繁,應該相距不遠。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安定郡縣大遷徙以後,朝那的地理位置則在今天甘肅靈台、泾川一帶。
從皇甫規到皇甫嵩,經曆東漢時期,到皇甫嵩曾孫皇甫谧,皇甫家族在混亂動蕩中走向衰落。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在皇甫嵩與董卓交惡,皇甫嵩面臨殺身之禍後,借助與董卓素善,求情董卓,免于皇甫嵩一死。皇甫堅壽以後被拜侍中,辭不拜,病卒。皇甫堅壽以後,朝那皇甫家族基本退出了仕宦之途。到皇甫谧時,家道中落,隻是中戶人家而已。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獻,當過霸陵令,父親皇甫叔侯,僅舉孝廉。
至于皇甫谧到底出生成長在何地,從皇甫家族的變遷看,應該在甘肅靈台,之後随叔父遷居河南新安。皇甫谧之子皇甫方回南遷荊州(今湖北荊州)。隋唐及以後, 皇甫氏遠離安定朝那,散居各地,但都以安定朝那為郡望堂号,史家稱其為安定朝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