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後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由禅位給太子趙昚,他自此終于可以安心得當一個“與世無争”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長達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趙昚并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那麼,趙構為何選擇傳位給與自己幾乎沒有血緣關系的養子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可能:

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後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這個情況想必大家都比較了解——宋高宗趙構雖然很長壽,但是他一生中僅僅生育過一個兒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趙旉。趙旉在著名的“苗劉兵變”中曾經被叛将擁立,當了一個月的皇帝,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當時年僅兩歲多。由于種種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自此就算是絕後了。是以他隻能收養義子來充當南宋的皇位繼承人。

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後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而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趙構挑選養子肯定是首選與自己血緣關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後,宋朝絕大部分的皇室宗親都被金國俘虜北上,宋徽宗所有兒子中隻有趙構一人僥幸逃脫,宋欽宗的子嗣則全部被俘,其餘幸免于難的則基本上都與趙構的關系很疏遠(比如嗣濮王趙允讓一支)。

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後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北宋曾經出現過皇帝本人無子而傳位給養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傳位給了養子趙曙(即後來的宋英宗)。趙構在宣布将要收養義子的诏書中曾經提到:“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但是他說自己要“法仁宗”的話卻是違心的,因為宋英宗即位之後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濮議事件”——宋英宗的親生父親是濮安懿王趙允讓而并不是宋仁宗趙祯,于是宋英宗堅持要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但這着實惹怒了注重禮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為他們(王珪、司馬光等)認為既然當今皇帝是先皇的養子,并由先皇處得來皇位,則先皇自然是他當然的父親,而趙允讓隻能是他的“皇伯”。這一事件一直持續折騰了長達十八個月之久,最後大臣們做出了妥協——允許追封趙允讓為“皇考”。

趙構當然不想讓濮議事件再次上演——外患還無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内憂?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便是從民間選擇一個缺乏根基的宗室當養子。這麼做有兩個好處:

1、從沒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經會讓這位養子對皇帝感恩戴德了,不會提出其他過分的需求。

2、沒落皇族不會有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對南宋皇室不會産生威脅。

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後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處不展開讨論),此後宋朝皇位一直在趙光義一脈中傳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這對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時還位大宗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樞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經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于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于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參知政事張守則說:“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最打動趙構的則是上虞丞婁寅亮,他說:“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是以未悔禍也。”大臣們的上書表達了三層意思:

1、太祖當年以天下為公傳位給太宗,現在應該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時能傳位給太祖後裔,其功德堪與太祖乃至堯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對不起太祖後裔了——他們本應受到優待,但實際上卻“僅同民庶”,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他不再保佑大宋,這也正是“靖康之難”爆發的重要原因。

南宋明明有很多趙光義後裔,趙構卻為何要把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宋史》記載,趙構在讀完婁寅亮的上書之後“大感歎”,随即下诏書:“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并宣布将從太祖後裔的“伯”字輩(太祖七世孫)中選擇皇位繼承人,最終趙伯琮和趙伯玖被選入宮。

趙伯琮因其性格恭順,博學多才而在紹興三十二年被冊立為太子,并改名趙昚,不久之後,在位三十六年的趙構宣布禅位太子,自稱太上皇。而後來的曆史也證明趙構這一次的選擇是正确的——宋孝宗趙昚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