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林州:七月十五蒸“羊羔”的來曆

作者:林州特色原創

原創 薛帥

河南林州:七月十五蒸“羊羔”的來曆

這些天,我們淇河沿岸的村莊中不斷升起縷縷白煙,這是為何呢?因為又到七月十五了,家家戶戶開始“蒸羊羔了”。

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中的盂蘭節,民間俗稱為鬼節,悼亡節,還是犧口節。“蒸羊羔”是祈求牛王爺和馬王爺還有三界諸神保佑,六畜興旺、莊稼豐收的,七月十五這個節日比起其它節日是較複雜的。

河南林州:七月十五蒸“羊羔”的來曆

怎麼蒸羊羔呢?其實就是用和好的面,捏成一種抽象的動物,被百姓稱為“羊羔” ,花椒籽做眼,用剪刀剪出四隻腳,腳上再用梳子壓幾下,羊羔就做成了。

“蒸羊羔”不單隻做一樣,還要捏制一些麥垛、谷垛、玉米、小麥、石榴、茄子、西瓜等農作物,這些一般是感謝神靈對從往的護佑,祈求能繼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谷垛和麥垛是祭祀天地的,其它則是給家裡和廟上供奉的神衹供養的。另外還捏一些蛇盤免、獅子、老虎、鴿子等動物,用來祭祀牛王和馬王的,祈求畜牧興旺,莊稼豐收,身體健康,也用來祭奠祖宗,表示對故人的思念之情。

河南林州:七月十五蒸“羊羔”的來曆

七月十五鬼節和悼亡節是怎麼個由來呢?古往來說法很多,主要還是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和傳統秋祭的影響。

以前民間把七月十五叫做“鬼節”,新中國成立後通常叫中元節。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體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夜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天官在正月十五為人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為人解厄。在五龍鎮河頭村、羅圈村、陳家崗和臨淇等多地都有三官廟。

佛教起源于,佛教經文《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的大弟子目犍連(中國人常叫他目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銷骨立,于是以缽盛飯菜送給母親,母親抓飯要往嘴裡送,飯一到手就變成炭火。

目連向佛祖祈求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是以受此餓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肴、鮮果供養十方僧衆,通過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為什麼是七月十五呢?佛教中,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職人員的安居月,大家關在寺廟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結束,等于放假了。七月十五叫“僧衆自恣日”,也叫“佛歡喜日”。目連在這天供養僧衆,解救了母親。他為此感謝佛祖,還說應該讓天下佛徒都可通過這種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盂蘭是梵文,漢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如人倒懸。唯有以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

河南林州:七月十五蒸“羊羔”的來曆

傳統秋祭是說,我們的祖先在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動,迎接秋神的降臨。祭神之後就要祭祖。珍貴的時鮮食品奉獻給神明和祖先。中國傳統認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獲之神,也是掌管刑殺之神,是中國的死神。古代中國處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後,叫秋後問斬。秋祭的日期過去是随意的,立秋以後任何時間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為祭祖的日子。

我們淇河兩岸的百姓,以前都是用牛拉車,驢拉磨、馱東西,它們是家家戶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曆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表示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産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南林州:七月十五蒸“羊羔”的來曆

每年的七月十五也是西蔣村牛王爺廟會,每次都是唱戲五天。到十五那天有大型物資交流會,趕集的人是人山人海,祭拜牛王爺的也是成群結隊。前來燒香的人都提着羊羔和其它供品,西蔣村老百姓蒸的都是較大的羊,上面插滿鮮花,以供牛王享用。

傳統的節日,淳樸的百姓,流傳在淇河兩岸經久不衰,預示着我們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民富國強!

作者簡介:薛帥,1990年1月生,林州市五龍鎮薛家崗村人,中專學曆,現從事寺廟雕塑、彩繪行業,自幼愛好文學、曆史、考古等,對淇河兩岸的曆史文化特别是古碑古文物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做了很多有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