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都是催着讓發貨的(經銷商)。”盯着桌子上不停響起的手機号碼,李軍營又開始發起了愁。
作為張掖一家種子公司的老闆,往年,李軍營發愁的是如何把玉米種子賣出去,而今年,他發愁的卻是如何盡快把困在張掖育種基地的玉米種子運出來。
由西安、銀川等地逐漸蔓延至張掖的新冠疫情,讓張掖市的疫情防控,驟然更新,這不僅改變了張掖人的行程與計劃,也打亂了包括李軍營在内的張掖市幾十家育種公司的玉米種子上市營銷規劃。
“暫停鍵”
張掖,因漢武帝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名。作為甘肅省的一個地級市,這座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彙的河西走廊中部的城市,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美譽。
但這座曆史名城,最近卻頗受疫情困擾。
10月20日,張掖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戰時指揮部辦公室緊急釋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張掖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稱,近日,陝西西安市報告外省遊客核酸檢測陽性病例7例,甯夏銀川市新增1例外省返銀輸入性新冠肺炎确診病例,蘭州市城關區通報新增核酸檢測陽性病例6例,貴州遵義市、湖南長沙市各确診1例核酸檢測陽性病例,其活動軌迹均涉及我市甘州區。
多名核酸檢測陽性病例均與張掖有關,讓這座位于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城市的疫情防控進一步更新。
與之相伴的是,李軍營發現,往日繁忙的運輸玉米種子的車輛,也随之停運了,焦急如焚的他,先後聯系多家物流公司、火車站與快遞公司,得到的答複都是,沒有當地農業部門與衛健委的聯合簽發的通行手續,車輛就無法上路運作,更不可能将種子運到外地。
“在種子發運的關鍵時刻,我的200萬斤種子卻被迫按下了暫停鍵!”李軍營向第一财經記者抱怨稱,這将對即将啟動的國内玉米種子銷售與營運産生較大影響。
“如果你了解張掖在中國玉米育種界的地位,你就知道我說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李軍營說,張掖地處河西走廊核心片區,由于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熱條件優越,最終成為國内外種子公司制種玉米的最佳優勢區,其中,僅張掖市下轄的甘州區,平均每年就生産玉米種子3億公斤,産值達25億元,占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的40%以上,而整個張掖市,每年的育繁種子數量,則占有全國近乎一半的市場佔有率。“相當于,全國每兩粒(玉米)種子,就可能有一粒産自張掖。”
張掖市種子行業協會的一份資料則顯示,張掖的玉米制種面積高達100萬畝,品種組合400多個,年産優質雜交玉米種子4.5億公斤,可以滿足全國2億多畝大田玉米的生産用種。目前,全市從事玉米種子生産經營的企業有近70家,由種子産業直接帶動就業人員達1萬人次,輻射帶動就業超過15萬人次,包括美國先鋒、德國拜耳、法國利馬格蘭等在内的世界種業巨頭均在張掖設有育種基地,2011年,“張掖玉米種子”成為地理标志證明商标,是國内唯一的農作物種子地理标志證明商标。2013年7月,張掖市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産基地。
庫存種子大漲
往年這個時節,是張掖市玉米種子成熟之後的銷售預熱期,這些種子被采摘後,會在種子公司經過脫皮、封包等程式後進行裝袋,最後再由分散在全國各個角落的玉米種子經銷商,發售給全國各地的玉米主産區的農民。
但今年,由于張掖突發疫情,原本應該發貨給經銷商的種子,被迫滞留當地,這直接造成一些區域的終端經銷商無種子可售。
李軍營在張掖的種子公司,今年豐收了200萬斤玉米種子,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這批種子有望給他帶來1200萬元的銷售額,但目前,由于種子無法運出,一些不願繼續等待的經銷商,已經開始抛他而去。
“周口的一個經銷商,給我打了好幾個電話,因為我一直不能發貨,他已經在河南當地重新洽談了一個種子公司。”李軍營說,每年的種子市場就那麼大,你手裡沒貨,不代表你的競争對手也沒貨,實際上,由于去年玉米種子銷售行情不好,河南有不少種子公司手裡都壓了很多去年的種子,按照正常的市場邏輯,伴随着新種子入市,庫存種子是賣不上價的,但今年,由于大批種子公司的新種子滞留張掖,導緻這些庫存種子的價格竟然也開始水漲船高,從兩個月前的每斤三四元錢,一路飙漲至6元/斤。
新種子運不出、賣不掉,老種子卻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包括李軍營在内的張掖市多家種子公司老闆,終于按耐不住,他們找到張掖市農業農村部門,希望盡快拿出方案,當地又很快将此回報給了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10月29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又為此專門給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上呈了一份名為《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保障種子加工調運有關工作進展情況的彙報》(下稱“彙報”)。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針對張掖市部分種業企業反映玉米種子運輸受阻等問題,我廳高度重視……”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在上述彙報中稱,目前,當地正在加緊辦理“防疫保障快速通行證”,并通過多種管道協調辦理種子調運“通行證”,以確定市場銷售環節急需緊需農作物種子調運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