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吳景軒近日在《财新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長文,表達了對中國經濟70年的回顧和反思。正如标題所說,中心思想是,隻有牢記曆史,我們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90多歲的吳彥祖是中國經濟70年來的見證人、思想家和重要參與者。本文将經濟學家的理論思維與自身經驗相結合,值得每一位關心中國未來的朋友細讀。

這篇文章聚焦于制度變革,告訴我們中國經濟效仿蘇聯模式的代價是多麼高昂。"正是由于市場導向的法治改革,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文章充分肯定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年準備、十年建設"戰略部署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揭示了"三大轉變"的完成和随後的曲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災難如何導緻改革觀念的形成。改革的目标模式在确立之前也經過了艱苦的探索,正是1990年代的整體改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迎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關鍵是要加強行政權力。
自1949年以來,中國經濟"輝煌了70年",但不僅僅是"從勝利到勝利"。吳老的文章表明,曆史經曆了許多曲折: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時,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而赢得了公衆的歡呼,但有時改革也會被舊觀念所左右甚至倒退,或者停留在檔案的紙面上,使改革到位, 甚至繞道而行,但感到困惑。
十年前,吳老為我們寫了《中國經濟60年》。考慮到吳老的年事已久,編輯部在舊文本的基礎上,結合他後期的著作,潦草地寫成了一篇。吳老英說"不",因為他對很多問題都有了新的想法,需要再寫一遍。
正要開始寫作時,吳老奇感到不适,急需住院。病房裡的WIFI有時不穩定,嚴重影響了寫作,但他使用病房作為研究,經常在11 p.m寫作。醫生給他打了個鬧鐘,隻要他坐半個小時,他就發出警告。但是,他說,"一旦你開始工作,就像進入它一樣,僅此而已。"
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就是要表達有識之士的聲音:"改革不差,讓我們攜手共進!"
點選閱讀吳先生的長文:
封面文章|吳景軒:銘記曆史,創造未來——新中國經濟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