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已經到了越來越困難和危險的時期。
困難在哪裡,危險在哪裡?如何爬上陡峭的斜坡,通過危險的十字路口?
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行的"中國改革(2018)年會"上,經濟學家吳景軒在視訊講話中表示,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在不是停止鼓掌和歡呼偉大成就的時候,因為與改革設定的目标相比, 我們還有很多任務。
例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建構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目前完成程度與中央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吳先生說,央行最近強調"競争中立",但實際上經合組織在2011年提出了競争中立原則,有很多具體規定,但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平等競争的總口号。與經合組織八個領域實施的競争中立原則相比,我們仍有很大的差距。
今後如何繼續改革?
吳景軒指出,"以前,我對'國家調市場、市場主導企業'經濟體制是完全看好的,這是市場經濟的溫和表現。但在我兩年的研究中,我發現這種了解是有偏見的。其實,雖然這種模式看似是市場主導型企業,但市場仍處于國家控制之下,通過産業政策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如扭曲,并不是真正的市場。"

全國是一列直通列車侯宇軒測繪
以下是吳景軒的視訊演講實錄:
我要發表兩點意見。
一是改革并非處于貧困期,推進改革的力度必須加大。
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在不是停止鼓掌和歡呼偉大成就的時候,因為我們仍然面臨着非常嚴峻的任務,需要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務,我們已經完成了不少,但與确定的目标相比,我們就會發現,還有很多任務落在後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經濟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争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任務是如何完成的?應該說,與黨中央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
比如,統一市場,市場的統一性仍然受到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的影響,使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沉睡狀态。對外開放的要求是定期開放所有市場,但現在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沒有平等、全面的開放,往往分為369個,以此類推。
競争力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我們看到,實際上有許多政策仍然與公平競争原則不符。近日,由于考慮到民營企業平等進入市場、平等擷取資源,央行負責同志提出了"競争中立"原則。但我們看了文獻,經合組織在2011年提出了"競争中立"的原則,有很多具體規定,但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對平等競争問題提出一般的口号。在如何實施競争中立原則方面,我們與經合組織的八個領域仍存在巨大差距。
有序、有序意味着市場交易建立在有序、規則的基礎上。最大的規律是法律,十八屆四中全會特别提出,全面推進法治,看來這一決定的落實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是以,我們不能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我們應該看到,環境還是相當嚴重的,如果我們不能按照十八大以來中央的決定推進改革,一些眼前的焦慮甚至很多人的問題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第二,如何推進改革。
不同行業的人和不同職位的人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改革。我們主要在理論工作或決策工作中,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就是從我們走過的道路上吸取教訓,為今後的工作指明方向,指出道路。這使我們能夠避免原來的缺點,缺點和錯誤。
最近回顧了自己在改革過程中的經曆,感覺還是能真正熱身去了解新的。例如,改革目标的制定,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基本上側重于國有企業的改革,完善國有企業,增強國有企業的生命力是改革的核心環節。如何增強生命力?就是将利潤下放,甚至到了極緻,即間接所有權,增強經營權。
然而,到了1980年代中期,情況發生了變化。19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我們對現代經濟學的認識很淺,基本上是在蘇聯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下,對什麼是市場經濟,什麼是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隻有一些模糊和情感上的了解。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一方面,我國一些經濟學學生重新學習了現代經濟學,另一方面,一批具有現代經濟學的年輕人進入了改革研究的行列。是以,開始做一個系統的研究。
到1985年全國黨代會時,認為商品經濟體系由三部分組成。這個所謂的"七五"",後來被寫進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七五"計劃的建議。這是整個商品經濟或計劃商品經濟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體經營、自營企業,第二部分是競争性市場體系,第三部分是适合商品經濟宏觀管理體系。這實際上是按照當時商定的Kornay分類進行分類的,這意味着我們決定選擇Kornay所說的2B模型,即宏觀經濟管理的市場協調模型。
然而,這一假設在推進改革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人們仍然認為,市場不可能完全協調經濟。持這種觀點的同志們,他有一些變化。他從十二大"計劃經濟導向,市場經濟輔助"中退後一步,更不用說計劃經濟導向,以市場條件為補充,而計劃并不是原來的指令性計劃,叫間接計劃,就是用間接計劃來控制市場,用市場來引導企業。我們曾經認為,這可能是當時情況下市場經濟的溫和表現。但回想起來,情況似乎并非如此。
因為雖然從市場引導企業這個角度來看,它看起來像是市場經濟。問題是這個市場是什麼樣的市場?這個市場是在國家的控制之下的,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向國務院寫了一份報告,應該引入日本、南韓式的那種選擇性産業政策,或者差别産業政策,即用一套政策手段來支援一些行業, 抑制其他行業,支援一些企業,抑制其他企業。政策手段多種多樣,金融、金融,使行政手段改變市場。然後利用政府改變市場的意圖來引導企業。
按照經濟學原理,這并不叫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根本作用,其實是間接規劃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尤其是現在反複思考這個問題,不僅具有曆史意義。
比如我們最近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産能、補闆,因為有了這樣一套事情要走,它的産業結構、經濟結構的改善就已經有了最好的結構在政府心目中,然後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去推動和實踐,而不是通過改革, 通過市場化改革,通過市場化解決結構性問題。
這種産業政策在早期在日本使用,被稱為選擇性或差别性産業政策。我記得劉鶴同志在1995年寫過一篇文章,說這種差異化的産業政策必須轉變為競争性、有利于市場的産業政策,稱為發展經濟學中的功能性産業政策。1995年提出的現在似乎沒有改變,而是要改變它,不是說改變這個産業政策在這個問題上的解決方案,涉及到你建立整個市場體系,這可以通過市場的作用來實作獎懲,優勝劣汰。
是以,我們回顧改革的曆史,哪裡有缺點和錯誤,哪裡就有了進一步的改革,可以做得更好。
來自: 國家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航
編輯:郭靈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