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聞秋聲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圈子,不必合群。
在社會的迅速發展下,社交成就了不同的圈子,大緻可以分成兩類,志同道合型以及利益捆綁型。
人在沒有遇到合适自己的圈子時,是選擇繼續獨行,還是改變自己,融入不喜歡的圈子,對未來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
羅蘭說: “我們不能把快樂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因為别人隻能有限度地了解和幫助我們。而事實上,這個世界錦上添花的人總比雪中送炭的多。 如果你表現得很堅強,别人就都來鼓勵你;如果軟弱,就很少有人會來扶助你了。”
人生在世,要想活得不累,别總是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
如若,總是為了合群,而放棄自我原則和底線,活成自己讨厭的樣子,那麼,隻會越活越不開心。
人活着,做好自己,按照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沒必要有從衆心理。
有時候不合群,反而更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弱者,喜歡成群而行,喜歡随波逐流。
那些喜歡成群而行的人,大多是内心缺乏自信,又沒有單槍匹馬的勇氣。沒有自己的想法,隻會随波逐流,把眼光放在當下的利益上。
愛因斯坦這樣說:“我從來不大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成群的相處方式,看似處于舒适圈中,其實不過是弱者的抱團取暖罷了。
如若一個人,總是為了合群,而不敢冒險與成長。長此以往,隻會讓自己越來越弱。
一個人,随波逐流的時間長了,便會逐漸失去自己堅定的信念,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人生在世,不要為了從衆,而放棄夢想,而随波逐流。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喜歡合群,善于在獨處中,提升自己。
著名實體學家牛頓,通過對樹上即将成熟的蘋果的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不僅如此,他還發展了現代實體。
如此優秀的人,卻是一個不合群的人。
他在獨處中,獨立思考,花更多的時間在各種新奇事物上。
他曾經說過:“如果其他人也能像我一樣努力思考,那麼他們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強者不合群,并不是因為他被孤立,而是他們自己選擇了獨處。在獨處中,不斷反思,檢討自己,不斷提升自己。
強者,之是以不願意合群,是為了放棄低品質的社交。
強者,不合群,喜歡獨處,是他們懷揣着一顆勇敢向上的心。即使是獨處,也不會消磨時光,充分利用時間來提升自己。
一個人對圈子的選擇,往往決定了他人生的方向。
強者,不合群,不願意花時間在低質社交上。甯願高品質的獨處,也不随波逐流,強融不屬于自己的圈子。
不合群的人,善于與自己和解。遇事,善獨自解決。
很多人都會認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人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生在世,并不是認識的人多,涉及的圈子廣,就算人脈。
真正的人脈是不需要讨好巴結,而是朋友之間互相認識,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簡而言之,朋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不合群,是一種能力。
不合群的人,不畏懼孤獨,敢于直面他人的非議,也不會“強融别人的圈子”。
不合群的人,有強大的内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冷靜思考,不輕易從衆,随波逐流。
不合群的人,有清晰的頭腦,不會被情緒牽着鼻子走。
生活中,不合群的人,早已看透了世間險惡,學會了與自己和解,遇到事情,善于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
人際關系中,真正有能力的人,其實并不“合群
長期選擇合群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獨,總覺得一個人的能力太薄弱了,于是打着“團結”的名義,為自己的軟弱不斷找借口,不願冒險,不願積極成長。
很多人為了融入圈子,察言觀色,言不由衷,活得越來越虛僞。多年以後卻發現自己還在原地踏步,毫無長進。
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反而在孤獨中享受着生活。
在獨處中,不斷提升自己,強大自己。不合群的人,從不輕易放棄自己的初心,敢于獨行。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利也有弊,毫無意義的社交隻會拖累自己,對未來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反倒是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那些選擇成為不合群的人,不是孤僻,隻是他的人生境界已經遠遠高于其他人。
他們懂得:“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合群,是強者的生活方式罷了。
-end-
關于作者:聞秋聲,以字為生。秋風煮雨,一杯清酒,三兩故事,在孤獨的路上與你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