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 前言 -

【琺琅彩瓷】,又稱瓷胎畫琺琅。清康熙年間,法國的琺琅器伴随着傳教士與商船,從茫茫大海間飄然而至,與中國傳統琺琅工藝碰撞出新的美感。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康熙至乾隆年間這種高貴典雅的藝術為宮廷所專有,顯耀一時。但是随着清代國力衰落,曾經的琺琅彩宮廷技藝逐漸失傳,甚至出現了長達二百多年的空白……

如何能讓這種技藝失而複得?

如何再度讓宮廷琺琅彩瓷器重制人世?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 他用13年,“複活”一門失傳的手藝—

從1999年,孫赫陽就開始研制瓷胎畫琺琅,決心找回這門傳統工藝。為此他專門成立了一個精良的研發制作團隊,凝聚兩代人的智慧與經驗,希望在傳承前輩工藝的基礎上複刻宮廷琺琅彩。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宮廷琺琅彩工藝極其複雜,

從選料、繪制、燒制,

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半點閃失。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團隊曆經13年的時間,

翻閱大量史料,

進行了幾千次燒制實驗。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選用景德鎮高嶺土和純天然進口寶石顔料,

并且自制研發琺琅彩調和油。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終于在2013年,

失傳了二百多年的瓷胎畫琺琅彩瓷器研發燒制成功,

完美地呈現給世人。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孫赫陽及其團隊複刻出的琺琅彩,得到故宮博物院專家葉佩蘭、李宗揚等老師的認可和肯定,命名為“政合宮”宮廷琺琅彩,取“政通人和”之意,表宮廷琺琅彩工藝重新面世之實。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在政合宮宮廷琺琅彩創始人孫赫陽看來,對琺琅彩的堅持,其實是一份匠人的初心,一份簡單卻不失潛心研究的工匠精神。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政合宮是目前國内唯一一家集宮廷工藝,完全手工制作、繪畫的瓷胎畫琺琅品牌,并獲得“中華國禮”殊榮,為多個國家使領館收藏。

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鑒定中心主任嶽峰認為政合宮:“恢複與傳承前人的精湛技巧的同時,結合當代的審美情趣去加以發展,進而使傳統技術更适合現代使用,并不斷将富有現代内涵的内容加入到創作中去,既源于傳統又不失現代。”

- 傳統與創新 -

在複活傳統的另外一側,是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琺琅彩如何創新?這将是孫赫陽團隊接下來考慮的問題。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太平禦覽》錄:“黃帝之時,以鳳為雞。”

《山海經》說到鳳凰,稱“其狀如雞”

著名雕塑家、清華美院老教授何寶森先生在雕塑造型上給予了重要的指導。百鳥之王鳳凰以雞為基本造型;鳳凰是吉祥之鳥,雞亦如此,具有辟邪逐妖的功能和吉祥如意的寓意。“政合宮”将清三朝的宮廷琺琅彩技藝與十二生肖雕塑陶瓷上完美結合,取名“鳳明”。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在基本保留原型的前提下,

加入了一些新鮮的元素,使其更具有設計感。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陶瓷雕塑制作不同于其他材質的雕塑作品,在造型上有很大局限。想實作既定造型就必然要挑戰高難度的燒制工藝,很容易出現炸窯、開裂、坍塌等情況。稍不留意,努力幾個月的成果就毀于一旦。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陶瓷雕塑白胎得之不易,琺琅彩釉上彩繪也是一個熬心的過程——琺琅彩主要用的是套色工藝,根據不同顔色,使用不同的溫度進行反複燒制,是以琺琅彩成功率少之又少。要經過無數次火焰的洗禮,才能出一件真正的琺琅彩精品。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曆經13年,他複活了兩百多年前的宮廷技藝

做一個有溫度的匠人,

用作品去表達豐富的主題及内容,

烙上強烈的生命感及隽永的哲思,

這才是對人類及宇宙萬物的悲憫情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