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作者:銳影Vanguard

前段時間,鄧超、俞白眉聯手執導的新作《銀河補習班》曝光預告,其中一句話,在微網誌、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被頻頻刷屏: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長久以來,圍繞“教育”話題展開的影視作品有很多,它像一方承載意義的池塘,不斷有各式各樣的解讀與剖解,被投擲其中。然而,有的電影旨在放大教育的奕奕光彩,而有的電影,則以現實為刃,直擊在魚龍混雜的“教育市場”中,那些最為陰暗可怖的猙獰面目。

比如今天要推薦的這部——《總有一天》。

這部于2016年4月21日在丹麥上映的劇情片,由傑斯珀·w·尼爾森執導,拉斯·米克爾森(沒錯,正是《閃靈》中的魔鬼父親傑克·米克爾森的弟弟)、蘇菲·格拉寶、哈拉爾德·凱澤·赫爾曼、艾伯特·魯德貝克·林哈特等人主演。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發生在戈德港的一家寄宿學校内。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1967年秋天,淘氣兄弟eric與elmer的單親母親患癌病重,家中叔叔無力照顧,隻得将二人送進當地一家名望頗佳的寄宿學校。臨别之際,母親允諾,等到聖誕節,就将兄弟倆接回家。

本以為是一段隻需忍受與母親分别之苦的借讀時光,卻險些成為兄弟二人終生的噩夢。

學校的老師團,由校長heck帶領,其間,有冷面狠絕的班主任、患有戀童癖的老師、擅于洗腦的生活老師、置身事外的醫生,和剛剛入職的國文教師hammerskhoy。

學校内共有47名學生,準确地說,是47具在虐待中苟延殘喘的“鬼魂”。他們白天除了上課,還要被迫做苦工,一日三餐盡是些難以裹腹的殘羹冷炙,日常遭受的體罰、虐待,更是數不勝數。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禍不單行的是,聖誕節前夕,正當eric與elmer兩兄弟倒數着回家的日子時,叔叔打來電話,告知母親去世的噩耗。這意味着,兩人必須繼續在學校内生活,直至15歲。

比失望更絕望的,是希望的破滅。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未曾看過,甚至沒聽說過這部電影,正如他們不曾聽聞,影片裡真實發生過的那些事。

而看過的觀衆,多數将其定義為丹麥版的《熔爐》。

同樣的校園虐童題材,同樣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同樣的灰暗現實。

不過,《總有一天》與《熔爐》還是有些不同。

就故事而言,前者比後者更“壞”,也比後者更“好”。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總有一天》的“壞”,在于根源性的觀念扭曲。

與《熔爐》中教師腐敗的人性相比,《總有一天》中的校長heck,堅信被送到寄宿學校的孩子,都是“沒有人可以管教”的壞孩子,在他看來,既然言語不起作用,便隻能用暴力去化解孩子們身上的“戾氣”。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如果将寄宿學校比作教育機制内的一座金字塔,那麼heck就是站在塔尖,充當意見領袖,如“上帝”一般的角色,可怕之處就在于,手握生殺大權的heck,站在了極端錯誤觀念的一方,在他的持續灌輸影響下,暴力的合理性,與“主仆”階層的病态認知,深入校内每個老師的骨髓之中。

事實證明,人類可以在某種極端環境的作用下,化身為道貌岸然的魔鬼。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魔鬼們展露獠牙的方式,輕則揮打耳光,重則拳打腳踢,再不堪些,便以性侵的方式,滿足自己醜陋的私欲。哪怕它們面對的,隻是一群懵懂的孩子。

elmer第一次驕傲地談論起“宇航員”的夢想時,挨了耳光;兄弟二人得知母親去世,在晚餐現場聲淚俱下時,挨了耳光;校長要求eric在學校工廠内做工到18歲再離開時,eric剮蹭了校長的豪車,被毆打至休克……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比拳腳相加更恐怖的,是深夜時分,alex老師的小辦公室。

夜間就寝時間,值班的alex悄然進入學生的寝室,在床鋪之間穿巡,物色着今晚的“食物”。一旦有了目标,他會過去拍拍孩子的肩膀,拉着他細弱的胳膊,說:“come、come……”

反反複複,笑裡藏刀,像惡毒的咒語。

第二天晨間,被alex帶去辦公室的孩子,走路都異常困難。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elmer是下一個受害者。

起因很荒唐。elmer在課堂上展現了自己的閱讀能力,便在課後為每位同學朗讀“家書”,善良如他,會省略掉信中足以令收件人低落的資訊,而經由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彌補一段振奮人心的說辭(這裡也說明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親情的缺失,是孩子們受難的根源)。一時間,elmer深受同學歡迎,找他讀信的人,排起了長隊。

結果,躲在暗處的alex,聽到elmer讀信的聲音,萌生了罪惡的念頭,他用eric的安全,威脅elmer:“如果不願意做,你的哥哥會吃苦頭”。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某個夜晚,從小辦公室出來的elmer,躲在洗漱間,抹擦着兩腿之間刺眼的血。面對哥哥eric焦急的關切,小男孩決絕地對他喊:“走開!”elmer冰冷的眼神裡,炸裂着對自己的嫌棄。

天使張開的翅膀,成為魔鬼眼中的盛宴。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樁樁件件的暴行背後,躲藏着不知悔改的施虐者。關鍵在于,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堅信自己所作所為的正确性。校長heck反複對學生們強調:“這一切,都是為你們好。”

壞人認為,罪惡是善行,虐打是拯救——這是《總有一天》比《熔爐》更“壞”的地方,它讓我們明白,有些惡,即便被揭露、被判罰、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也永遠無法被澄清。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總有一天》的某些片刻,比《熔爐》稍“好”。

首先,它用了一個還算好的結局,為低氣壓的情緒郁結開辟了一條出口,光滲進來,小小的一塊,足夠溫暖寒冷的靈魂。

eric被校長毆打到生命垂危時,elmer不願再屈服,趁着赫克心情好,請了假去鎮上,求助已經離職的國文老師hammerskhoy。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hammerskhoy離職的原因很簡單,起初,她不同意校長一行人的暴力教育法,後來的某個夜晚,因為種種原因的疊加,當聽到elmer說“你跟他們是一種人”時,她不由地扇了他一個耳光。而後,hammerskhoy毅然離職,她知道,再在學校裡工作下去,早晚,她會成為下一個魔鬼。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hammerskhoy帶elmer去了警察局,向新上任的檢察官進行舉報。由此,寄宿學校的深重罪惡被曝光于天光之下,孩子們是以逃離魔爪,兄弟二人由hammerskhoy帶走撫養。

邪惡被平反,正義被伸張。

《熔爐》未能尋求的光明,《總有一天》踉踉跄跄地找到了。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其次,《總有一天》對受害者,也就是一群孩子的刻畫,顯得更加溫情而富具戲劇性。

最出彩的,莫過于elmer的“登月”夢想。elmer右腿殘疾,具體原因影片并未交代。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因為宇宙沒有引力,能夠“包容”他的行動不便。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因為這個夢想,elmer受到了兄弟二人進入寄宿學校後的第一枚耳光。後來為營救病危的哥哥,elmer穿着用錫紙仿制的航天服,在人類首次登月成功的當晚,從高高的大廈上一躍而下,鏡頭頃刻升格,背景幻化宇宙,鼻青臉腫的elmer看到了浩瀚星空,也看到了逝去的母親……

“登月夢想”的線索設定,讓《總有一天》比之《熔爐》,少了份現實的殘酷,多了份戲劇化的張力與溫情。

如同在說:黑暗之中總有微光,絕望之中尚有希望。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影片的最後一幕,hammerskhoy帶着兩兄弟,駕車離去。漫長的林間道路上,飛揚的塵土,令陽光更加清晰可見。畫面浮現字幕:這是一件真實的故事。

剛放下的一顆心,又懸起來。

導演說,很多從這家寄宿學校離開的學生,時至今日,還在靠藥物緩解抑郁。他們在乎的,不是影片中反複出現的那句台詞:“總有一天,一切都會好的。”他們希望得到的,是“這一天”的确切日期。

比《熔爐》“更好”的電影,卻不值得喝彩

《總有一天》也好,《熔爐》也罷,包括2017年的華語片《嘉年華》……這類題材的電影,陸續出現,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在我們不甘遺忘,壞在藝術總有“機會”來源于生活。

《總有一天》在豆瓣獲得了8.7分的超高評價,然而,我不忍心為這部好電影喝彩,我甯願它因為“不夠真實”,而從未出現過。

我們無法控制魔鬼披上人類的皮囊,但我們可以為手無寸鐵的孩子們,撲滅每一顆罪惡的火種。

電影沒有交代老師們的下場,即是說,直到電影結束,他們還未受到應有的懲罰。但是請相信,那是遲早的事情。

銳影vanguard特約作者 | 老皮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