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作者:锐影Vanguard

前段时间,邓超、俞白眉联手执导的新作《银河补习班》曝光预告,其中一句话,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被频频刷屏: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长久以来,围绕“教育”话题展开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它像一方承载意义的池塘,不断有各式各样的解读与剖解,被投掷其中。然而,有的电影旨在放大教育的奕奕光彩,而有的电影,则以现实为刃,直击在鱼龙混杂的“教育市场”中,那些最为阴暗可怖的狰狞面目。

比如今天要推荐的这部——《总有一天》。

这部于2016年4月21日在丹麦上映的剧情片,由杰斯珀·w·尼尔森执导,拉斯·米克尔森(没错,正是《闪灵》中的魔鬼父亲杰克·米克尔森的弟弟)、苏菲·格拉宝、哈拉尔德·凯泽·赫尔曼、艾伯特·鲁德贝克·林哈特等人主演。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戈德港的一家寄宿学校内。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1967年秋天,淘气兄弟eric与elmer的单亲母亲患癌病重,家中叔叔无力照顾,只得将二人送进当地一家名望颇佳的寄宿学校。临别之际,母亲允诺,等到圣诞节,就将兄弟俩接回家。

本以为是一段只需忍受与母亲分别之苦的借读时光,却险些成为兄弟二人终生的噩梦。

学校的老师团,由校长heck带领,其间,有冷面狠绝的班主任、患有恋童癖的老师、擅于洗脑的生活老师、置身事外的医生,和刚刚入职的语文教师hammerskhoy。

学校内共有47名学生,准确地说,是47具在虐待中苟延残喘的“鬼魂”。他们白天除了上课,还要被迫做苦工,一日三餐尽是些难以裹腹的残羹冷炙,日常遭受的体罚、虐待,更是数不胜数。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祸不单行的是,圣诞节前夕,正当eric与elmer两兄弟倒数着回家的日子时,叔叔打来电话,告知母亲去世的噩耗。这意味着,两人必须继续在学校内生活,直至15岁。

比失望更绝望的,是希望的破灭。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未曾看过,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电影,正如他们不曾听闻,影片里真实发生过的那些事。

而看过的观众,多数将其定义为丹麦版的《熔炉》。

同样的校园虐童题材,同样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同样的灰暗现实。

不过,《总有一天》与《熔炉》还是有些不同。

就故事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坏”,也比后者更“好”。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总有一天》的“坏”,在于根源性的观念扭曲。

与《熔炉》中教师腐败的人性相比,《总有一天》中的校长heck,坚信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孩子,都是“没有人可以管教”的坏孩子,在他看来,既然言语不起作用,便只能用暴力去化解孩子们身上的“戾气”。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如果将寄宿学校比作教育机制内的一座金字塔,那么heck就是站在塔尖,充当意见领袖,如“上帝”一般的角色,可怕之处就在于,手握生杀大权的heck,站在了极端错误观念的一方,在他的持续灌输影响下,暴力的合理性,与“主仆”阶层的病态认知,深入校内每个老师的骨髓之中。

事实证明,人类可以在某种极端环境的作用下,化身为道貌岸然的魔鬼。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魔鬼们展露獠牙的方式,轻则挥打耳光,重则拳打脚踢,再不堪些,便以性侵的方式,满足自己丑陋的私欲。哪怕它们面对的,只是一群懵懂的孩子。

elmer第一次骄傲地谈论起“宇航员”的梦想时,挨了耳光;兄弟二人得知母亲去世,在晚餐现场声泪俱下时,挨了耳光;校长要求eric在学校工厂内做工到18岁再离开时,eric剐蹭了校长的豪车,被殴打至休克……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比拳脚相加更恐怖的,是深夜时分,alex老师的小办公室。

夜间就寝时间,值班的alex悄然进入学生的寝室,在床铺之间穿巡,物色着今晚的“食物”。一旦有了目标,他会过去拍拍孩子的肩膀,拉着他细弱的胳膊,说:“come、come……”

反反复复,笑里藏刀,像恶毒的咒语。

第二天晨间,被alex带去办公室的孩子,走路都异常困难。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elmer是下一个受害者。

起因很荒唐。elmer在课堂上展现了自己的阅读能力,便在课后为每位同学朗读“家书”,善良如他,会省略掉信中足以令收件人低落的信息,而经由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弥补一段振奋人心的说辞(这里也说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亲情的缺失,是孩子们受难的根源)。一时间,elmer深受同学欢迎,找他读信的人,排起了长队。

结果,躲在暗处的alex,听到elmer读信的声音,萌生了罪恶的念头,他用eric的安全,威胁elmer:“如果不愿意做,你的哥哥会吃苦头”。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某个夜晚,从小办公室出来的elmer,躲在洗漱间,抹擦着两腿之间刺眼的血。面对哥哥eric焦急的关切,小男孩决绝地对他喊:“走开!”elmer冰冷的眼神里,炸裂着对自己的嫌弃。

天使张开的翅膀,成为魔鬼眼中的盛宴。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桩桩件件的暴行背后,躲藏着不知悔改的施虐者。关键在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坚信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校长heck反复对学生们强调:“这一切,都是为你们好。”

坏人认为,罪恶是善行,虐打是拯救——这是《总有一天》比《熔炉》更“坏”的地方,它让我们明白,有些恶,即便被揭露、被判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也永远无法被澄清。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总有一天》的某些片刻,比《熔炉》稍“好”。

首先,它用了一个还算好的结局,为低气压的情绪郁结开辟了一条出口,光渗进来,小小的一块,足够温暖寒冷的灵魂。

eric被校长殴打到生命垂危时,elmer不愿再屈服,趁着赫克心情好,请了假去镇上,求助已经离职的语文老师hammerskhoy。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hammerskhoy离职的原因很简单,起初,她不同意校长一行人的暴力教育法,后来的某个夜晚,因为种种原因的叠加,当听到elmer说“你跟他们是一种人”时,她不由地扇了他一个耳光。而后,hammerskhoy毅然离职,她知道,再在学校里工作下去,早晚,她会成为下一个魔鬼。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hammerskhoy带elmer去了警察局,向新上任的检察官进行举报。由此,寄宿学校的深重罪恶被曝光于天光之下,孩子们因此逃离魔爪,兄弟二人由hammerskhoy带走抚养。

邪恶被平反,正义被伸张。

《熔炉》未能寻求的光明,《总有一天》踉踉跄跄地找到了。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其次,《总有一天》对受害者,也就是一群孩子的刻画,显得更加温情而富具戏剧性。

最出彩的,莫过于elmer的“登月”梦想。elmer右腿残疾,具体原因影片并未交代。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因为宇宙没有引力,能够“包容”他的行动不便。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因为这个梦想,elmer受到了兄弟二人进入寄宿学校后的第一枚耳光。后来为营救病危的哥哥,elmer穿着用锡纸仿制的航天服,在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的当晚,从高高的塔楼上一跃而下,镜头顷刻升格,背景幻化宇宙,鼻青脸肿的elmer看到了浩瀚星空,也看到了逝去的母亲……

“登月梦想”的线索设置,让《总有一天》比之《熔炉》,少了份现实的残酷,多了份戏剧化的张力与温情。

如同在说:黑暗之中总有微光,绝望之中尚有希望。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影片的最后一幕,hammerskhoy带着两兄弟,驾车离去。漫长的林间道路上,飞扬的尘土,令阳光更加清晰可见。画面浮现字幕: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

刚放下的一颗心,又悬起来。

导演说,很多从这家寄宿学校离开的学生,时至今日,还在靠药物缓解抑郁。他们在乎的,不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台词:“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的。”他们希望得到的,是“这一天”的确切日期。

比《熔炉》“更好”的电影,却不值得喝彩

《总有一天》也好,《熔炉》也罢,包括2017年的华语片《嘉年华》……这类题材的电影,陆续出现,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在我们不甘遗忘,坏在艺术总有“机会”来源于生活。

《总有一天》在豆瓣获得了8.7分的超高评价,然而,我不忍心为这部好电影喝彩,我宁愿它因为“不够真实”,而从未出现过。

我们无法控制魔鬼披上人类的皮囊,但我们可以为手无寸铁的孩子们,扑灭每一颗罪恶的火种。

电影没有交代老师们的下场,即是说,直到电影结束,他们还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请相信,那是迟早的事情。

锐影vanguard特约作者 | 老皮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