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嘴哥,喜欢看电影,谈电影,品电影,欢迎大家多多捧场,多多交流,如有雷同,算我抄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记得关注我喔!
记得看过《溺水小刀》,
讲的是日式小清新下少年少女的青涩爱恋,
青春美好,校园生活单纯无忧,

但美好的表象下我们似乎又忘记了一些东西,
和之前推过的校园霸凌相关的《蚯蚓》一样,这部丹麦电影讲的也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的,
但是伤害,永远也化不开。
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校园暴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在太恐怖。
《总有一天》
母亲(松佳·里奇特 sonja richter 饰)病重,艾尔玛(harald kaiser hermann 饰)和艾瑞克(albert rudbeck lindhardt 饰)兄弟两人无人照顾,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拉斯·米科尔森 lars mikkelsen 饰)所开办的寄宿学校之中。赫克是一个信奉暴力的男人,他坚信,唯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令学校中的孩子们真正信服,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兄弟两人在这座名为学校实为监狱的牢笼之中受尽折磨,圣诞节妈妈会来接他们回家的承诺成为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然而,两人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死讯。莉莉安(苏菲·格拉宝 sofie gråbøl 饰)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豆瓣8.7,好于94%的剧情片,
评论是一水的五星,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熔炉》一样的题材,在一所寄宿学校里面,无良变态老师虐待学生、性侵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许太忙、也许是去世了,总之,未成年、没有监护人,于是就被送到这所寄宿学校里。
这所寄宿学校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正常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这是一种教育方式”。他们还狼狈为奸,老师打了学生,送到校医那里去,校医在保证学生不会死掉的前提下帮学生处理伤口,处理完伤口没两天,又是一顿打。
在这所学校里存在着一些法则,自主的形成两个阶级:强者,弱者
单亲家庭的艾瑞克和赫曼两兄弟,因母亲病重,舅舅无力抚养,而被送到当地专门接收问题儿童的学校。
男孩们因为受到兄弟俩的牵连他们把哥哥eric按在地上,强迫脚伤的elmer爬上高塔,并且在地上用石块打他,
兄弟俩忍受不了连夜逃跑,
可迎接他们的是回到学校的大巴,以及在校长的安排下学生们轮流上来扇耳光的惩罚,
比虐打学生更残忍的是,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巡逻一番,像皇帝选妃一样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顺从的学生会被他一顿虐打之后再进行性侵。
如果有人反抗就会把他打到屈服,
弱者不会有人同情,受过的伤只有自己能治愈,
哪怕伤害别人也在所不惜,
这一幕足以让人觉得震撼,前一秒被性侵的男孩流着泪,但是看到elmer因为尿床被惩罚的时候他一步一步加入了惩罚他的队伍中,
好像嘲笑伤害别人就能减少自身的痛苦。
他们为了避免他尿床强迫性的给他注射药物,长久的苦力工作和殴打惩罚让elmer原本畸形的右腿更加严重。
这一切的一切发生后,哥哥于心不忍终于妥协了,他对弟弟说要适应鬼魂的生活,
但是elmer却说:我不要做鬼魂,我要做宇航员。
和几个男孩们聊天的时候elmer向他们讲述他的宇航员构想,
人们为了试验会先把狗狗和猴子送上太空,
同伴们问狗和猴子会怎样,
elmer回答:狗和猴子可能会死掉,
但是他们会看到所有的星星。
我也可能会死掉,
但我会有幸看到浩瀚宇宙,看到星辰大海。
而这就是我的梦。
自由属于敢于抗争的人。
再次逃跑不成,又是一顿暴揍。。。
他回到学校,对病重的哥哥说:我现在无所畏惧了。
他穿着自制的宇航服,把校长的车砸个稀巴烂,
在校长让人看出他的时候他逃到高塔上,看着远方的月亮,迎接着天空,一跃而起。
那一刻他仿佛真的成为宇航员,朝着他最伟大的梦想前进,
赶来的女老师看到的正是这一幕,小小的孩子从高塔上一跃而下,她尖叫,划破了她曾经的懦弱和不敢作为。
校长,老师,教官的脸色全都变了,他们知道迎接自己的会是什么……
影片结尾,那一行刺痛人心的字再次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校长1949年任职,影片发生在1969年,长达20年的暴行又祸害了多少孩子,
影片提到那些毕业的孩子们至今都需要药物缓解抑郁和恐惧。
自由需要反抗,自由也需要时间,就像电影里没有提到的20年,
就像多少次光明就在前方孩子们却不敢伸手。
这些道貌岸然的老师,摧残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肉体,更甚的,是他们的内心。
“明天会好”只是坏蛋说给傻瓜的诳话。影片多次出现“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这句台词。戏剧课上,当老师讲到契科夫的戏剧的时候,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契科夫的戏剧善于将空间放到未来的时间里,然后被无限的延滞,时空失去意义;因为时空又是生活的基本组成,所以生活失去意义。”
就像三姐妹永远回到不莫斯科,万尼亚舅舅也去不了非洲。这些孩子们的明天也永远不会变好,只会日复一日的,被囚禁在吃人的炼狱中,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完电影,我突然想起了杨永信。。。
杨永信这个名字,大概互联网一代都不会陌生,他是“电击疗法”第一人,用电击方式治疗网瘾,他的网戒中心被称为新时代的“集中营”。杨永信的网戒中心2006年成立,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10年里,无数“网瘾少年”从这里走出去,留下了一生的噩梦,因为网戒中心里面的极端治疗手段,他们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正常生活。
《总有一天》的结局要比《熔炉》的更有希望,至少受害者没有付出生命作为自由的代价,而《熔炉》里的受害者,只能碰个鱼死网破,到死了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这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也许无良教师在最后会被调查、会进监狱,也许他们平安无事继续祸害儿童,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杨永信在逍遥法外。
恶人之所以为恶人,就是因为他们把作恶合理化,他们内心没有对受害者的愧疚,就像杨永信一直认为自己是拯救网瘾少年的天神,而《总有一天》里面的无良校长直到罪行被揭发的一刻都在对小男孩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不知道究竟怎样的结尾才能表白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只是想说,感激这个世界中永存的美好和温暖,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有无限大的力量抵御无尽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