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這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關于如何劃分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大緻有五種觀點:
第一種是以公元前481年為分界點,理由是這一年的《春秋》一書的封筆之年。
第二種是以公元前479年,那位“至聖先師”孔子去世為分界點。
第三種是以公元前476年為分界點,因為近代以來的史學家根據曆史斷代,認為在此之前是奴隸制社會,而在這以後,天下進入了封建社會。
第四種是以公元前453年為分界點,因為在這一年裡,趙魏韓三家聯手滅掉了智氏,開始瓜分晉國,代表着周禮的徹底淪喪。
第五種則是以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迫于形勢,分封魏斯、韓虔、趙籍三人為諸侯作為分界點。

不過,不管怎麼劃分,七雄形成的标志便就是“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這兩件事情的發生。
那麼,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發生之後,晉國與齊國(姜齊)的君王都去哪了?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曆史小問題#,下面,就請各位跟随筆者的步伐,一起來看看吧。
晉國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重耳結束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奪回了晉國君位,正要一展拳腳之時,卻發現經過了晉獻公時期屠殺桓莊之族以及後來的“骊姬之亂”,晉國公族實力大損,甚至不能肩負起輔政之責。
在這種情況之下,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創造性地提出了“六卿制度”,即以卿族代替公族,世代輔佐晉君施政。在這一制度的影響下,晉國在此後的百年時光裡,一直都能保持着較為強悍的國力,跻身中原強國之列。可這也為晉國帶來了無盡的後患——那就是卿族在保衛晉國的同時,也一直都在蠶食着晉君的君權。
到了公元前五世紀左右,作為“六卿”之一的中行氏與範氏發動叛亂,趙、魏、韓以及執掌國政的智氏共同出兵鎮壓了兩大卿族的叛亂。随着中行氏與範氏的敗亡,趙、魏、韓與智氏之間的沖突一觸即發,趙魏韓三家于公元前453年聯手剿滅了智氏。
得知消息的晉出公勃然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讨伐趙、魏、韓三家,結果卻被三家聯手擊敗,晉出公被迫出逃,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晉出公死後,三家聯手擁立宗室子姬驕,是為晉哀公。此時,趙魏韓三家已經将智氏的領地悉數瓜分,并且将目光投向了晉君手中的土地,晉哀公與繼任者無力抵抗,隻能任人魚肉。
公元前403年,即晉哀公之孫晉烈公在位時期,趙魏韓三家的首領被正式分封為諸侯,開始各自稱孤道寡,而因為地緣的關系,蜷縮在晉國國都曲沃晉君被魏國所控制。
公元前376年,晉靜公姬俱酒即位,同年,因趙魏韓三國達成協定,将晉君手中的曲沃、绛城瓜分掉,晉靜公一度被廢為庶人,而後又被迫遷居屯留,公元前349年,晉靜公逃往洛陽,尋求周天子庇護,不久便被南韓派去的刺客殺害,晉國徹底走向了滅亡。
齊國
公元前672年,陳國動亂,陳厲公之子陳完被迫逃亡齊國,被齊桓公所看重,從此田陳氏在齊國立足。
從公元前532年到公元前489年,陳完的後代們先後剿滅了控制齊國朝政的慶、栾、高、國等大族,從此之後,掌握了齊國朝政大權。在随後的百年時間裡,田陳氏收買齊國人心,使得齊國百姓愈發希望田陳氏成為齊國公室,帶給齊國百姓更多的好處。
齊國(田齊)的末代君王是齊康公,說起這位爺,怎一個“悲催”了得?
齊康公于公元前404年即位,僅僅在第二年的時候,因齊國與趙魏韓三國爆發戰争,齊軍大敗,齊康公也被俘虜。趙魏韓三家首領魏斯、韓虔、趙籍直接帶着作為“戰利品”的齊康公前往周王畿,朝拜周天子,半請求半恐吓的使得周威烈王将他們三人分封為諸侯。随後,齊康公被釋放。
可沒過幾年,田陳氏首領田和認為時機已到,便以齊康公昏聩無能為由,将其放逐到海島之上,隻給他留下了一座城池作為食邑。公元前386年,田和重金賄賂魏武侯,使得魏武侯出面向周安王為田和讨得齊侯的封号,從此之後,田陳氏正式成為了齊國的主人,也代表着姜氏齊國走向滅亡。
不久,田和收回了齊康公的食邑,齊康公隻能自己在島上挖洞做竈,自力更生,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