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陽境内河流衆多,流程在百公裡以上的有就有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各種支流不計其數!是以,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每一個在信陽長大的孩子,都會有一個記憶——流經家鄉的一條大河或小河,那裡應該有我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在扒一扒曾經或抓過或見過的魚類,有些,可能偶爾幸運還能得見,有些,我們這輩子都不會再見了……
這種魚我們那裡習慣叫許光匹。小時候,家後的小河裡,最多最容易抓的就是這種魚了,那時候一般不怎麼吃它,覺得它肚子裡屎多,現在想想應該是太容易抓了。
這魚我們叫麻魚,最大的特點是身上有條紋,縱向平行幾道,中間垂直一條從頭下到尾,家鄉習慣叫麻魚,長不大。它們對水質要求很高,喜歡生活在沙石底河流裡。也不是很好抓,現在已經很少了,有淡水石斑魚之稱。
棒花魚在河塘十分常見,也是很多人喜歡吃一種小魚娃,習慣叫麻古愣子。它們大多時候都安靜地趴在水底,看起來一副呆頭呆腦的模樣。
白鲦魚是學名。家鄉習慣叫餐條、白條!這魚非常精吒,遊速飛快,喜歡在清澈河的急水處,成群的出現!徒手或用普通的手持網,很難抓到它們!
這種魚叫紅日管,很多年沒見過了。記得大人叫他紅綠管,身上有綠色的條紋,一般隻會出現在河水清澈的山間溪流或沙河裡。
馬口魚多生活于山澗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較急的淺灘,底質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它們的嘴長的很大,形似馬口,故名馬口魚,長的長而扁。它們通常成群群活動,喜歡吃小魚。現在已經非常稀少了,難得一見!
這種魚我們叫沙辦辦,豫南一帶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有叫沙占、沙巴狗等。這魚長的頭大嘴大,稍扁平,肚子渾圓,後部側扁。它們喜歡生活在小河及水塘近岸多水草、沙石的底層。不怎麼遊動,喜歡匍在河底。冬季潛伏在水層較深處或石塊下越冬,以蝦、小魚為主要食物。
刀鳅即刺楸也就是中華刺鳅,為刺鳅科魚類刺鳅屬中唯一的物種。曾經分布廣泛,是各地各溝渠、池沼間非常普遍的小魚。刺鳅貪吃,垂釣時極易上鈎,這總讓釣者很厭煩。刀鳅有一條非常明顯的刺脊,幾乎貫穿整個背脊——這肯定是用來防身的,小時候徒手摸魚,比較怕摸到他,刺到手,還是蠻疼的。沙鳅很靈活,一有響動,會很快地鑽進沙子裡,一個不小心你就看不到它們了。
用品種魚學名翹嘴鲌,老家叫翹腰子等。翹嘴白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河、水庫的中上層,遊泳迅速,善跳躍。以小魚為食,是一種兇猛性魚類。翹嘴白最典型的是它的嘴——大大的嘴巴翹上翹的高度甚至高于魚背。體背略呈青灰色,兩側銀白,鳍灰黑色。
錐毂子現在菜市場賣的比較常見,但大部分都是黃刺魚、黃颡魚,都是養殖的。雖說屬于同一類,但和河裡的差别很大,老家習稱之為“黃牙錐”“革昂”,它身上的刺刺人很痛。
經常聽父親講,河裡有種魚,叫“計劃魚”(音),身上鱗很小,也沒什麼刺兒,味道鮮美,但魚鳍容易刺傷人,甚至有正中午時被刺到,會死人的恐怖說法。後來經過查找核對,才知道叫鳜魚,張志和那首著名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講的就是他。
鳜魚又名鳜花魚、桂花魚、花鲫魚等。 鳜魚晝伏夜出,兇猛,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其他魚類為主。鳜魚曾經在豫南分布很廣,不過我以前沒見過,現在更沒見過,倒是去安徽皖南旅遊,吃過一到名菜——臭鳜魚,現在都是養殖的,也沒有感覺有多麼好吃。
學名鳗鲡,長的形體像黃鳝,但腹部卻是白色,身較細且側扁,皮膚下埋沒細鱗,表皮光滑,背部呈暗綠色。白鳝因其食用價值高而有“水中人參”之稱,現在能吃到白鳝的價格都是死貴死貴的!
我對這魚的印象,來源于小時候鄉親對它們的評論:魚塘裡要是有幾條鳡魚,其他魚都要絕了!這是一種生性兇猛的食肉性魚類,不分葷食、素食,見了就吃,有食就搶,有時竟能吞食比它嘴還大的魚類,專以各種魚類為食,包括大名鼎鼎的食肉魚——烏魚(黑魚)。不過現在不用擔心了——因為在豫南,已經好多年沒有見過了!
泥溝鑽,以前小河很多,身上特滑,用手不好抓,都用網子抓。我們農村很少吃,都扔給鴨子吃了。
沙骨魯趴,在水裡一直趴着,是以有這樣的名字。河裡很多小的,極少數個大。抓了直接放在玻璃瓶中養着,好養。
忘了叫什麼名字,特别漂亮,捉了就養着。其實小時候抓魚并不是為了吃掉。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娛樂,電視節目少,抓魚就是特别好的樂趣。好多魚的名字都是我們本地叫法,不知道你們那兒叫什幺?
小編有話說
以上是部分曾經在豫南大地常見的野生魚。信陽水多,有水就有魚,從西邊的浉河到最東邊的泉河,隻要稍微大點的自然水體裡都有魚。
我們把這些自然生長的魚叫“野魚”也叫雜魚,以差別養的“家魚”。在信陽農村長大的人,特别是男生,對家鄉河湖溝塘裡各類野生魚,都會有着無比深刻的記憶和深厚的感情。
兒提時代,對于野魚:鲶魚烏魚黃牙魚鳜魚鲫魚翹嘴白餐子,還有黃鳝泥鳅刀鳅沙鳅等等等等可以如數家珍。
曾經捕捉這些野魚,是兒時生活最快樂的活動之一,那時候用手抓、用網捉、用杆釣,覺得它們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開始有人用炮炸、用電打,甚至在一條河的上遊下毒藥,不用涸澤,也可以“三光”一條河的生靈。人們喪心病狂已經到了,斬盡殺絕地步!再後來,河流沿岸養豬場、生活垃圾的大量出現,給它們的家園最後沉重一擊。這些可愛的魚,從曾經大量出現到急劇減少,不少直接滅絕!
上世紀80年代,水産研究部門對新縣、潢川等地魚類普查,有75種魚類,2015年,對羅山、新縣等地魚類普查,最高的羅山也隻剩下49種,30年間,滅絕近三十種,而剩下的不少也很難得一見。
這裡我隻是挑十來種曾經特别常見的野魚,把它叫做“家鄉可愛魚”,好好重溫回味一番,畢竟這是我們難忘的記憶,或許,以後隻能去水族館才能一睹他們的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