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恐怖的行軍蟻傳說
在1986年的《讀者》(當時名為《讀者文摘》)上,筆者看到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亞馬孫河農場被“長達10千米,寬達5千米的褐色蟻群”襲擊,這些螞蟻能瞬間把猛獸啃為白骨。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行軍蟻,關于它的故事,不計其數。1998年《奧秘》雜志上的一個版本,甚至說行軍蟻什麼都吃,連黃金都會被它啃齧一空。

(行軍蟻。圖檔來自網絡)
螞蟻吃不了黃金,但關于螞蟻、沙漠和黃金的傳說古而有之。早在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他的《曆史》(the histories)上,就記載了掘金蟻的傳說。傳說這種螞蟻體型比狐狸還大,能挖出地下埋藏的金礦,印度人會騎着駱駝來偷它們的金子。然後掉頭就跑,因為掘金蟻的速度之快舉世無雙。
一些定居的螞蟻(不是行軍蟻,行軍蟻的生活習性是很獨特的,這一點下面還會講到)會在蟻冢(土堆狀的蟻窩)外面鋪一些小石子,因為石子的導熱效果比泥土好,可以起到取暖的作用,有時候螞蟻的“石子太陽能取暖器”裡會混着砂金。研究螞蟻的泰鬥級人物,美國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 o. wilson)認為,這可能就是掘金蟻傳說的來源。也有人認為掘金蟻的原型是土撥鼠,它們挖洞時偶爾會帶出地下的砂金。
2. 行軍蟻的家譜
昆蟲學上的行軍蟻(armyant)一詞,是指多種叢集覓食,沒有固定巢穴的螞蟻,它們分屬蟻科(formicidae)的三個家族:行軍蟻亞科(dorylinae)、雙節行軍蟻亞科(aenictinae)和遊蟻亞科(ecitoninae)。
美國昆蟲學家戈特瓦爾(william gotwald)認為這三類行軍蟻雖然習性相似,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各有各自的祖先。行軍蟻起源在非洲,雙節行軍蟻在亞洲,遊蟻在美洲。
(正在捕食的行軍蟻。圖檔來自網絡)
然而2003年,另一名美國昆蟲學家布拉迪(sean g. brady)研究了行軍蟻的基因、形态和近期發現的螞蟻化石,認為這三類行軍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們之間不是殊途同歸,而是同路人的關系。行軍蟻共同的老祖先可以追溯到白垩紀,那時美洲大陸與非洲大陸還是相連的,在1億年前,随着兩塊陸地的分離,身在美洲的遊蟻家族,就和其他兩類同胞分開了。
所有行軍蟻都生活在熱帶。行軍蟻和雙節行軍蟻在亞洲、非洲都有,遊蟻則在美洲。它們最喜歡的栖息地是熱帶雨林,食物匮乏的沙漠裡是沒有行軍蟻的。
3. 一種典型的行軍蟻:布氏遊蟻
南美洲的布氏遊蟻(學名eciton burchelli),可能是我們了解最多的一種行軍蟻。正如其名,行軍蟻是一支總是在“行進”的“大軍”,沒有固定的家,隻在一個地方定居兩三個星期,然後再花兩三個星期遷往下一個地方。布氏遊蟻的臨時“軍營”通常紮在樹幹上,螞蟻們抱成團,把幼蟲和蟻後保護在内。
(密密麻麻的行軍蟻。圖檔來自網絡。)
天亮之後,布氏遊蟻的大軍就開始巡視森林了,它們排成幾十米長的縱隊離開巢穴,然後在縱隊前端成樹冠狀散開,形成寬達15米的巨大扇形,像鐮刀般收割叢林地面上的一切小動物。昆蟲、蜘蛛、蠍子和蜈蚣都不能幸免,有時蜥蜴、蛇和雛鳥也會成為犧牲品。這些獵物不是當場吃掉,而是運回到“大後方”的“軍營”裡去。在幹燥的天氣裡,這支大軍行走和屠戮的聲音人耳都聽得見。
許多種的螞蟻都會派出單獨的“偵察兵”來尋食,找到食物後再搬大部隊來幫忙。但行軍蟻無論偵察覓食,捕捉食物,還是帶食回巢,總是結成浩浩蕩蕩的龐大軍隊。它們從來不會單獨行動。
一般來說,食肉動物的獵物都比自己小,但一群食肉動物集合起來,就可以制服比自己強大的獵物,狼和逆戟鲸(别名虎鲸,殺人鲸,英文名killer whale,學名orcinusorca)都是如此,但狼群絕不會像布氏遊蟻那樣,形成如此恐怖的規模,每群布氏遊蟻的“蟻口”在15~70萬隻之間,總重可達1千克。
(狼群捕獵。圖檔來自網絡)
蟻後是蟻群的生殖器。一般螞蟻的蟻後總在持續不停的産卵,可謂細水長流,但布氏遊蟻的蟻後産起卵來像是潮水般猛烈。大軍一旦在一個地方“駐紮”下來,她的卵巢就開始飛快地發育,膨脹得大腹便便,一周之後,她一口氣産下10萬~30萬粒卵,等這些卵孵化成幼蟲,軍隊就拔營前往下一個地方。蟻後也停止産卵,恢複“産後辣媽”體型,去追随大部隊,她有強健的腿,能走長路。
(蟻後。圖檔來自網絡)
所有三個亞科的行軍蟻,都具備布氏遊蟻的三個特征:沒有定居,叢集覓食,蟻後擁有短時間大批産卵的能力和适于遷徙的體格;無一例外。其他一些種類的螞蟻,可能會在某些方面類似行軍蟻,但三個特征兼備的隻有行軍蟻。如切葉蟻亞科(myrmicinae)的全異巨首蟻(學名pheidologeton diversus),也會成群結隊地剿殺昆蟲,但全異巨首蟻經常在一個地方定居很久。
4. 行軍蟻到底有多可怕?
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行軍蟻,可能是生活在西非的威氏行軍蟻(學名dorylus wilverthi),它的蟻群規模可超過200萬隻,蟻後一個月能産卵400萬粒,覓食大軍的縱隊出發時,綿延近百米——沒有像傳說裡那樣長達10千米,不過也夠可怕的了。
美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賽威芝(thomas s. s avage,1804-1880)在1847年,發表過一篇恐怖而精彩的論文,描述威氏行軍蟻是如何襲擊民居的。它們長驅直入,與屋子裡的“原住民”——老鼠、甲蟲、蟑螂等——發動大戰,也不放過人儲藏的鮮肉和油脂,有時甚至關起來的家禽,都會被活活咬死。
(行軍蟻的“掃蕩”。圖檔來自網絡)
哇噢!威氏行軍蟻如此了得,吃個人應該沒問題吧?但2007年的一次研究顯示,威氏行軍蟻90%的食物都是昆蟲。原因很簡單,雖然體型小可以靠數量來彌補,但步子小是沒有辦法的。單隻螞蟻每小時可以前進約100米,但整個蟻群要慢得多。威氏行軍蟻大隊的前進速度是每小時20米,相比之下,連樹懶的時速都有1. 9千米……你還害怕它們嗎?
雖然對昆蟲甚至蜥蜴來說,行軍蟻無異于死神下發的死刑令,但被行軍蟻幹掉的大型動物,多半是被人類關了禁閉,無路可逃的倒黴蛋。步子夠大,或者速度夠快的動物,都可以跟行軍蟻泰然相處。在布氏遊蟻大軍前進時,蟻鳥科(formicariidae)的多種小鳥,都會停栖在樹幹上,等着捕食被螞蟻大部隊驚飛的昆蟲。
威爾遜在其著作《昆蟲的社會》(the insect societies)中說,哪怕是一隻小老鼠,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躲開行軍蟻的攻擊,我們完全可以“高高挂起”,在旁邊觀賞這個進化的奇迹。
(摘自《羚羊與蜜蜂:衆生的演化奇景》,作者:陶雨晴)
#真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