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他們不是黑頭發、黃皮膚,卻遠涉重洋,把寶貴的青春年華甚至畢生精力獻給中華大地;他們不是平庸之輩,本可以憑借智慧學識跻身上流社會,卻舍棄安逸來到中國住窯洞、睡草屋、吃粗糧。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複信斯諾、馬海德、艾黎、愛潑斯坦等國際友人的親屬,向那些曾同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戰鬥,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寶貴貢獻的國際友人緻以深切緬懷。

現年90歲的上海市友協原副會長、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名譽會長陳一心,是上海為數不多接待過馬海德、艾黎、愛潑斯坦的人。這位做了40年外國友人工作的老友協人,對這些名字很熟悉很親切。“我們不能忘記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與我們同甘共苦的外國朋友。” 在他回憶中,這些對”80後”“90後”有點陌生的名字,變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右二為路易·艾黎,右一為陳一心。

“始終相信中國有光明前途”

陳一心還記得見到這些中國老朋友的場景——那是在1987年3月,那時還是市友協秘書長的他,參加了由上海市友協與中國三s(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研究會舉行的“三s及其他國際友人在上海”研讨會,許多國際友人應邀出席。

“那年艾老已經90高齡了,他身材高大,穿着咖啡色的西裝,握手很用力。 ”陳一心眯着眼睛回憶,3月6日在市勞工文化宮,路易·艾黎上台後就用上海話講,“大家好,我在上海待了11年 ”,台下聽衆大笑。

回到1927年4月,30歲的紐西蘭人路易·艾黎由從上海十六鋪碼頭上岸踏上中國土地。在這裡他看到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接觸到了宋慶齡、斯諾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小組,逐漸從熱血青年轉變為國際主義戰士。他在愚園路1315弄4号寓所中架設秘密電台,連接配接起上海與蘇區,直到1928年前往陝西。

“研讨會時艾老身體已經不太好了。”陳一心說,但他還是給在場青年鼓勁,“我在中國60年,曾三次去過延安,也到過洪湖,我始終相信中國是有光明前途的,希望中國青年繼續發揚延安和洪湖精神,建設好新中國。”當年底,路易·艾黎在京病逝,小平同志為他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永垂不朽”。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右三為馬海德,左一為陳一心。

還是在那次研讨會上,陳一心見到了馬海德與愛潑斯坦,他們是第一、第二位加入中國籍的外國友人。馬海德當時是衛生部顧問,為中國治療麻風病作出貢獻。而以筆為劍的愛潑斯坦則擔任外宣刊物《中國建設》總編輯,就像當年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那樣,用自己的筆觸向世界介紹真實的中國。

“作為外國人,他們當然了解當時中國物質條件與資本主義國家還有許多差距 。”陳一心還記得愛潑斯坦當年的回答——中國能夠接受這種挑戰(指中外物質條件差距大)。“這些外國友人沒有将自己置身于挑戰之外,而是與中國人民站在了一起。 ”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右為愛潑斯坦。

是什麼給他們這樣的自信?用馬海德的話說,“我在中國生活了大半輩子,終于了解到一個秘密,就是中國共産黨說得到做得到,過去能上司人民建立新中國,今天也一定能完成建設四化宏偉事業。”

如今,陳一心還收藏着1987年3月13日出版的《青年報》,當天版面欄頭是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黃華為那次研讨會的題詞——“永遠忘不了您,可敬的國際友人”。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上海是他們“劇變”的第一站

有一年的清明節,陳一心去宋慶齡陵園為父親——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掃墓時,遇到了國際友人、中國外文局專家魏璐詩的家人也在此祭掃。

這種情況并非孤例。上海長眠着許多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生前在中國,生後亦在中國。 同樣是在宋慶齡陵園,就有魯迅先生好友、日中文化交流使者内山完造先生與夫人井上美喜子;有推動日本大阪府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的日中友協原副理事長雨宮禮三先生;還有1939年參加國際援華醫療隊、支援中國人民抗戰的羅馬尼亞醫生柯烈然。

不能忘記他們!放棄歐美生活來住窯洞打日寇,同中國人一起走出至暗時刻

柯烈然墓碑揭幕。

這種情況亦非偶然。“當時上海是中國連接配接世界的最重要視窗,也是許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的第一站。” 陳一心說,當時上海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鎮,不少外國朋友像路易·艾黎那樣,在上海接收到先進思想的啟蒙,進而義無反顧走上革命道路。比如開設私人診所、為中國地下組織提供聯絡場所的美國醫學博士馬海德;從上海走向延安的美國記者斯諾;以及在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的北韓族音樂家鄭律成。

遙想當年,這些生活條件優渥的外國年輕人踏上上海土地,看到舊中國治下的種種不公時,信念的種子就此埋下。 “他們充滿正義感、大公無私。”陳一心很感慨,上海成為他們“劇變”的第一站。

即便1949年之後,這些友人也常來上海通路。除了1987年陳一心接待的那次外,受市友協和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的邀請,愛潑斯坦前後10多次通路上海,參訪猶太難民在上海遺迹,重溫那段守望相助的艱難歲月。

時光荏苒,對于多數年輕人來說,這些名字未必那麼熟悉,或許難以調動感情。是以對于陳一心和友協人而言,宣傳他們的事迹重要且迫切,不僅要讓我們國人知曉那段相知相守的珍貴歲月,還要做好“友二代”“友三代”工作,使這份真摯情感繼續并傳承下去。因為在陳一心看來,這些國際友人的後代,會對中國也有一種“天然的感情”,“要讓後代們相信,親人當年選擇的道路是正确的,這樣後人會繼續走下去。”

沒錯,老一輩國際友人為中國進步作出貢獻,與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的真摯友誼與深厚感情,是筆不該忘記的寶貴财富。這在國際風雲變幻的當下尤為重要。用陳一心這位90歲老人的話說,就是不忘當年同甘共苦的老朋友,繼續結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來源:上觀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