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半丁與陳師曾

作者:觀禾博藝
陳半丁與陳師曾

陳師曾(左二)與中華美術協會同人合影

陳半丁與陳師曾

陳師曾(左二)與北京文化界人士合影

陳師曾(1876—1923)的繼母于1923年農曆六月廿九日卒于南京散原别墅,他悲恸欲絕,幾不能自拔,其畫侶陳半丁(1876—1970)遂為其創作了一件《槐堂思親圖》(“槐堂”為陳師曾齋号),以紀其“思親”之痛。陳半丁在畫上題識曰:“槐堂思親圖,癸亥九秋大病初起,燈下寫此,陳年。”所繪陳師曾枯坐于山石上,身着長袍,臉龐瘦削,面容憔悴,若有所思,一顆古松矗立于前,樹幹遒勁而枝桠斜出,松針新綻,古韻中顯見生機。因陳師曾繼母于諸子中對其尤為笃愛,常舉其行誼為諸弟表率,陳師曾亦視若親母。因而其母病故,陳師曾的心境自然可以想見。在之後不到兩月,陳師曾亦因偶染傷寒,又錯吃了藥,于八月初七日卒于南京寓所,令人扼腕。

陳半丁非以人物畫見長,但其所繪陳師曾形象,可謂形神皆備,得其哀痛悱恻之思。此畫的意義,并不止于記錄陳師曾一時之狀态,更是“二陳”交遊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節點,是兩個畫人學誼的象征。

現有文獻資料表明,“二陳”交遊的時間并不長。兩人最早訂交是在1917年。這一年,陳半丁受國立北平美術學校的聘請,擔任中國畫教授,而陳師曾則供職于教育部任編審員。兩人相識後,商議在北京大學創辦書畫研究室。雖然後來因經費不足而未能成功,但自此兩人成為至交。大緻在這一年,齊白石也通過陳師曾知道陳半丁并與其結識。齊白石在1922年所寫的《壬戌雜記》中記載:

陳半丁,山陰人,前四五年相識人也。餘為題手卷雲: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師曾外,知者無多人,蓋畫極高耳。餘知其名,聞于師曾。一日于書畫助赈會得觀其畫,喜之。少頃,見其人,則如舊識。是夜餘往談,甚洽。

據此可知,陳半丁早年知之者甚尟,陳師曾即是其知音之一。

“二陳”一起參與美術社團、書畫雅集、合作繪畫,演繹着彼時活躍于北京畫壇的同道們常見的藝術模式。1920年,中國畫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陳師曾、陳半丁與蕭謙中、賀履之、徐燕荪、徐宗浩、吳鏡汀等人同為發起人。研究會的宗旨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每月例行有一到兩次聚會,地點多在東四錢糧胡同的金城寓所或北海公園。諸君一起坐而論畫,雅集揮毫。1922年秋,陳師曾組織策劃蘇東坡誕辰885周年的紀念活動,廣邀包括陳半丁在内的畫壇盟友如王夢白、周養庵、湯定之、齊白石、蕭俊賢、蕭謙中、溥心畬、姚茫父、羅雁峰、淩直支、楊令茀、金拱北、孫誦昭、江南蘋等參與,彈琴賦詩,合作繪畫,極壇坫之盛。因雅聚地點在羅園主人羅雁峰先生處,此次聚會後來被稱為“羅園雅集”,與當年蘇轼所倡導的“西園雅集”可謂遙遙相挈于千載。

陳半丁與陳師曾

陳半丁 《槐堂思親圖》 1923年

就現存作品或文獻中,亦可大緻看出“二陳”基于共同藝術追求之上的翰墨因緣。1921年秋,“二陳”合作《野菊圖》,陳師曾題識曰:

野菊叢叢秀,山煙處處遮。杖藜随法喜,一笑悟津涯。半丁為靜廠畫菊,因足成小景。辛酉秋,師曾筆記并題廿字。

钤朱文方印“朽”和白文方印“今之隐人者”。畫面為陳半丁繪兩叢野菊,分别為花青與淡黃所寫,錯落相間,陳師曾繪山石與杖藜。畫風與意境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同年,陳師曾題蕉硯雲:

予蓄此硯久矣。去年始得缶翁銘而書之,半丁刻,燮陽拓,可陳四長。燮陽留此本屬記。古人藏硯多至數百。予所得不過數方此特其精者,亦足自豪。何必舊石名坑為哉!

可知陳半丁曾為其刻硯銘,亦藝林雅事。1922年,“二陳”與諸家合繪《花卉卷》,由陳師曾畫蘭、牡丹,陳半丁畫梅,淩直支畫竹,姚茫父畫菊花,金城畫牽牛花,王雲畫老來紅,江南蘋畫繡球花、荷花,齊白石畫紫藤、葡萄等,集一時之風雅。在陳師曾存詩中,尚有一首《靜庵道兄屬謙中、茫父、定之、半丁四君合畫山水,衡恪末次為補遠山,戲題短句,以博一粲》:

各有各心腸,無聲亦柏梁。參差五雲起,莊嚴七寶裝。廬峰留面目,顔詠屏山王。遙岑添寸筆,已覺續貂長。

可知“二陳”與蕭謙中、姚茫父、湯定之等曾一起合作山水。在湖社畫會舉行的周年畫會展覽中,有一件陳師曾、陳半丁和齊白石合作的《三友圖》,陳師曾寫墨竹、陳半丁畫黃菊、齊白石寫紫色老少年一株,詩人評其曰:“雖各寥寥數筆,書卷之氣盎然,所謂士大夫畫也。”[1]在一件陳師曾仿康對山筆意的《山水圖》(故宮博物院藏)中,陳師曾題曰:

康對山畫世不多見,去年曾得寓目一小卷子,筆墨潇灑,仍是黃子久一路。偶然存想,不覺有一二相似,但恐為半丁老人勘破了。左良仁兄正,衡恪。

钤白文圓印“朽記”和白文方印“勉強行道”。題中可知,陳師曾對畫理的認識,與陳半丁很有相近之處,是以有唯恐被其“勘破”之說。在姚茫父存詩中,亦有一首《掞東以師曾、半丁、夢白合畫蔬筍家雞屬題》:

春社年年厭老饕,盤饷多味意能豪。有餘留與播間乞,未許菁茅一匦苞。

可知“二陳”曾與王雲(夢白)一起合作過《蔬筍家雞圖》。

陳半丁與陳師曾

陳師曾 《峭壁乍晴圖》 63cmx38cm 紙本設色 1918年

陳半丁與陳師曾的朋友圈中,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吳靜庵。吳靜庵(1886—1947),江蘇丹徒人(今鎮江),供職于銀行界,精于鑒别,富收藏,亦擅書畫,乃“二陳”共同弟子江采(1901—1986)之夫,吳庠(1878—1961)之兄。陳師曾曾為其刻“寒匏”“寒匏簃”和“靜庵供養”三印,陳半丁亦為其繪花卉、山水多件。是以,有理由相信,吳靜庵當為“二陳”共同的藝術贊助人。正是因其這種特殊的關系,“二陳”的交遊變得更為密切。上述“二陳”合作的《野菊圖》和陳詩中所言與陳半丁、蕭謙中、姚茫父、湯定之合作山水,便是為吳靜庵所作。在1923年,陳半丁與陳師曾、金城合作的《松竹高士圖》,也是應吳靜庵之請為周作民四十歲壽辰所作。姚茫父題識曰:

癸亥(1923)發春甫七日,寒匏酌我一尊酒。欲将冽泉潤槎枒,鈎取新詩壽其友。其時半丁手一畫,郁郁高松伫岩叟。半丁寫人似黃瘿,謙中之松亞南阜。槐堂北樓各補作,竹石紛披旋脫手。畫已馳書示我讀,陶令庭柯知是否?抑或采藥煉白雲,問童語如出諸口。總然畫意務清遠,未皇一二從分剖。人生何處問長生,能參此訣可不朽。我語寒匏意何似,請君将之為友壽。君之友人年四十,辨族傥是姬宗後。手把籌策擅長筭,如彼流泉我何有。曾聞利濟滿京國,愧我千金享一帚。惠人古來總多齡,朱公積居散勿守。再分貧交疏昆弟,聽于子孫乃白首。周侯行己如古人,定膺天寵令耆耈。四十之年壯方強,乍翦未及二三韭。靈根茂莭資盤錯,正如青松耐長久。為君更賦一篇詩,會見枝梢蔭百畝。蓮華盦漫成長歌,便附覆書去,匆匆未及加點,不堪一笑,姚華茫父并記。

钤白文方印“姚華私印”。由此可知此畫由陳半丁寫高士,蕭謙中寫松,陳師曾和金城補景。在姚茫父題識之後,尚有吳庠題曰:

冠蓋京華地,數眼中,識時俊傑,如君能幾?曾踏蓬萊山絕頂,鈔遍赤文綠字。祗一度,金門遊戲。笑放掣鲸身手下,把史公,平準書料理。忽四十,平頭矣。上元燈火通宵醉。有多少,西園裙屐,東華車騎。顧我一錢真不值,羞說文章知己。乞朋舊,丹青一紙。竹解虛心松抱節,證他年,岩壑将身置。更商略,逐中意。調寄金縷曲。作民仁兄四十初度,錫嘉弟書來屬以詩畫為壽,因乞蕭謙中、陳半丁、陳槐堂、金北樓合作此幅。靜盦弟持示姚茫父題七言古風一章,紙有餘白,倚聲補之。眉孫弟吳庠拜識,時癸亥上元。

钤朱文方印“吳庠”和“世庠”。在姚、吳題跋、钤印之外,尚有金城的白文方印“金城私玺”。

陳半丁與陳師曾

陳半丁《茶花》及啟功題跋 榮寶齋藏

陳半丁與陳師曾的交遊,其性質與陳師曾、齊白石交遊亦有一些相近之處。1922年4月,受日本藝術家荒木十畝(1872—1944)和渡邊晨畝的邀請,陳師曾和金城(1878—1926)一同赴日,帶去吳昌碩、王雲、淩文淵、陳半丁、齊白石及陳師曾、金城等人作品,參加在日本東京府廳工藝館舉辦的第二屆“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此次帶去的齊白石作品銷售一空,帶去的陳半丁十件作品售出六件,獲得了極好的社會反響。陳半丁在1943年題陳師曾《峭壁乍晴圖》時說:

與君同生不同死,我愧塗鴉浪得名;壓卷猶見精氣在,亂流危石不平鳴。君于甲子之夏東遊歸來,受同道中傷,以飲恨緻病,竟遭不起,至今尤負不平。星久仁兄屬題,癸未冬。半丁弟年六十有八。

“甲子之夏”當為誤記,是以年(1924)陳師曾早已仙去,故應為“壬戌(1922)之夏”,其中講到陳師曾東遊日本,當為此次攜諸家作品參展之事。在當時山頭林立、名家雲集的北京畫壇,遴選誰的作品參展的确是一件頗費思量的技術活。因而他受到沒有入選的同道“中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陳師曾帶去包括陳半丁在内的數位當時活躍在京滬地區重要畫家的作品,展現出他和金城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判斷。是以,這次展覽,确乎可反映出以陳師曾為代表的當時主流畫壇的價值取向,自然也折射出陳師曾對陳半丁等的推崇嘉許之意。

遺憾的是,天不假年,陳師曾年僅四十八即歸道山。兩個同庚藝術家的交往在1923年便戛然而止。雖然兩人的往還隻有六年光景,但在他們的藝術生涯——尤其是陳半丁的藝術生涯中,卻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他們共同見證了20世紀早期北京畫壇的發展與興盛,其共同參與的藝術活動與藝術創作是這一時期藝術家們文化生态的縮影。而在畫學師承方面,兩人都有取法吳昌碩(缶老)的經曆;在畫風上,亦有異曲同工之處,顯示出當時主流畫壇的繪畫風尚,正如啟功(1912—2005)在題陳半丁《茶花》時所言:

此半丁翁中歲之筆,吳缶老衣缽,猶隐約毫端,蓋早年習染既深,而平生拳拳不忘薪火,其并時諸家如陳師曾先生俱屬同調,是可敬也。

(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陳半丁與陳師曾

左圖:陳半丁 齊白石 《菊花草蟲圖》 66cm×30cm 紙本設色 1940年 榮寶齋藏

右圖:陳半丁 齊白石 《蜀葵蜻蜓圖》 118cm×40cm 紙本設色 榮寶齋藏

陳半丁與陳師曾

左圖:陳半丁 齊白石 《紫藤雛雞圖》 118cm×40cm 紙本設色 1944年 榮寶齋藏

右圖:陳半丁 齊白石 《菊花鹌鹑圖》 118cm×40cm 紙本設色 1944年 榮寶齋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