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郭肖】“太扯了,90年代,全天下的人都已經向掙錢看齊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學教授不可能去無私幫助窮山僻壤的土包子們發财緻富”,看完熱播劇《山海情》中黃覺飾演的淩一農教授帶領銀川永甯縣閩甯村群眾脫貧的故事,一位網友如此評價。
今天,這篇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群嘲,有網友表示,但凡能夠上網查證一下,都不會說出這些話。
《山海情》原名《閩甯鎮》,是一部扶貧群像劇,講述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海固的人民和幹部們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号召,完成異地搬遷,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将風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黃覺在該劇中飾演的淩一農教授,是一名在菌草和菌菇栽培産業方面很有威望的福建專家。
菌草是什麼?據@央視一套 ,菌草是一種具有“特異功能”的草,可用來代替樹木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發明菌草技術最初的目的就是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菌業需大量砍樹的“菌林沖突”,除作為食用菌培養基外,菌草株型大、産量高、适應力強,可大面積種植防止水土流失,或用作牲畜飼料、有機肥料、生物質能源等。
劇中講述,1998年,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扶貧安排,閩甯村要盡快開展科技扶貧,發展庭院經濟,從福建來的幹部陳金山決定請來自己以前的老師,也就是著名的福建菌草專家淩一農出山,給鄉親們傳授種雙孢菇的技術。
在淩一農的指導下,當地群眾成功種出了雙孢菇,然而由于沒有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市場上雙孢菇的收購價格不斷下跌,導緻大家的蘑菇有爛在手裡的風險。
原來隻想踏踏實實研究菌草的淩一農此時又硬着頭皮,天南地北幹起了銷售的角色……
銷售的路上也不太平,因為擋了客商的财路,一度被對方追着打,完整視訊戳↓
有觀衆曾調侃,淩教授太難了,負責種植,負責銷售,還得負責挨揍;
然而,有網友在看完淩教授的戲份後,認為這段内容過于不真實,原因是“這可是90年代,那個時候,全天下的人都已經向掙錢看齊了,沒有人會無私幫助窮山僻壤的土包子們發财緻富,更不用說高高在上的大學教授,有些大學教授連自己的學生有難他都不會幫忙,更别說跟他毫無關系的老百姓。”
這位網友還信誓旦旦地表示,“我敢說,在整個90年代沒有一個教授會是山海情裡那樣,導演瞎編瞎寫蠱惑眼球也得讓老百姓看着舒服啊,老百姓身邊有這樣的事兒嗎?”
昨天,該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群嘲。殊不知,淩一農教授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原型,他就是福建“菌草之父”林占熺。
據東南衛視報道,1997年,林占熺帶領他的團隊,在甯夏十幾個縣建立菌草産業扶貧示範生産基地,為當地農民舉辦300多期教育訓練班,并建立起銷售網絡和管道。
到2007年,甯夏已有1.75萬戶參與菌草生産,興建菇棚1.75萬個,創産值近億元,菇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成為福建-甯夏閩甯鎮對口扶貧協作的一個重要産業,菇農親切地稱菌草為“閩甯草”、“幸福草”。
聊起在甯夏閩甯鎮這段經曆,林占熺曾用了一個詞形容:後怕。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我沒想到甯夏那個氣候,跟我們福建差别那麼的大。”
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是‘天上沒飛鳥,風吹石頭跑’。“是以第一年看了一下,就利用廢棄的窯洞來種菇,砌牆來種……”
與劇中所描述一樣,後來,看到亟待脫貧的群眾,林占熺又扛起了銷售的擔子,簽訂了包種、包銷、包技術指導的承包合同,他帶着菇樣,北上標頭,南下蘭州,天南海北跑起了市場。
30多年來,林占熺不但把菌草技術推廣至全國31個省,500多個縣,讓一大批農民走上了脫貧緻富之路,而且把菌草技術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并在巴巴新幾內亞、斐濟、盧旺達等13個國家建立示範基地,為開發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林占熺,今年78歲,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首席顧問。
有網友發現,近日,甯夏衛視在播《山海情》期間還專門插播了一小段林占熺的紀錄片;
完整視訊戳↓
如此來看,林占熺相比“淩一農”,隻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網友發帖表示,自己也接觸過這類首席科學家,為了幫貧困地區脫貧,他們天天和農民在一起,真的很了不起;
還有網友指出,其實直到現在,那些扶貧幹部們哪一個不是和農民打成一片,哪有什麼所謂的“高高在上”?
截至去年年底,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如果果真如前面那位網友所說,從90年代開始,天下人都朝錢看了,沒有人會幫助農民,為何會有這樣的成績呢?這樣的成績又為何來得如此快呢?
版權聲明
本文系使用者獨家授權釋出風聞社群的稿件,轉載請聯系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