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作者:武品文史

縱觀張廷玉的一生,他做過非常多重要的職務,如果将清朝的官職換成現在的官職,那麼他做過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組織部等衆多部門的部長。而最為輝煌的時候,他甚至還當過國務院總理。

然而這些僅僅是他所擔任過官職的關鍵詞,此外他還是三朝元老,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等重量級的榮譽。按道理說,這樣的一位位極人臣的人隻要不犯錯誤,必定有一個不錯的結局。然而不知道他是不是老糊塗了,他晚年時一改之前謙卑的态度,竟多次伸手向皇帝讨賞,最終惹怒皇帝而落得個削爵去官的下場。

不過在多年之後,閱曆逐漸豐富的皇帝似乎明白了當年張廷玉做法的高明之處,最終追命這位老臣配享太廟的尊榮。不過許多人仍然不明白,張廷玉究竟高明在哪裡。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讨一下。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張廷玉,安徽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因為父親是康熙年間的丞相,是以對張廷玉的教育非常嚴格。而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之下,張廷玉自幼飽讀詩書,28歲就高中進士,成功步入仕途之路。

自己有真才實學,加上父親的幫助,年紀輕輕的張廷玉平步青雲,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

然而不久之後,曆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爆發,張廷玉因為早早站隊皇四子胤禛,最終迎來了人生的巅峰。

雍正從登基的那一刻起就對張廷玉是格外關照,給予他高官厚祿。不過張廷玉也确實是個人才,無論雍正将他放到哪裡,他都能做出一番成績。是以雍正幹脆将其任命為首席軍機大臣,幫助雍正處理各種繁雜的國家大事。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在雍正執政的13年裡,張廷玉出謀劃策,先後完成了軍事以及奏章等衆多重要的制度,為大清江山的和諧穩定立下汗馬功勞。為此雍正在臨終時的遺诏中告訴新任皇帝,将來張廷玉去世後,要給予配享太廟。

這裡簡單說一下“太廟”。所謂“太廟”就是皇室的宗廟,“配享”就是可以放入“太廟”中供奉。因為大清朝是滿人,是以能夠“配享”之人不是皇親貴胄,就是有特殊貢獻的滿人。作為漢人,基本是不可能“配享太廟”的。

張廷玉得知此事之後十分高興,甚至有些得意。不過雍正在臨終前還做了一件事情。在安排顧命大臣的時候,除了張廷玉,還有一位和張廷玉不和的大學士鄂爾泰。

很顯然,雍正雖然感激張廷玉的貢獻,甚至許下“配享太廟”的承諾,但面對江山社稷,還是做了防備,留下鄂爾泰來制衡他。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信任乾隆皇帝自然明白父親的意思,在之後的多年裡,乾隆一直努力平衡雙方權力。然而乾隆十年鄂爾泰的突然病逝打亂了乾隆的部署,為此乾隆隻能從滿人大臣中重新提拔一位和張廷玉對抗。

此時的張廷玉不知道是老糊塗了,還是瞧不起新提拔的大臣,一改之前謙卑的做法,開始頻繁伸手向皇帝讨要賞賜。而賞賜的核心就是雍正曾經答應他的“配享太廟”。

《清史稿》中記載,皇帝不堪其擾是以幹脆寫了一道聖旨給他。聖旨中寫道:

“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将來配享太廟。”

然而手握聖旨的張廷玉仍不罷休,非要皇帝給他寫保證書。乾隆皇帝無奈,隻能寫下一封保證書。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張廷玉拿到保證書後非常滿意,于是打發兒子前往宮中替他向皇帝謝恩。而這次也徹底惹惱了皇帝,于是乾隆馬上召開朝廷會議,并做出了削爵位的決定。

讓乾隆沒想到的是,張廷玉僅僅安生了一年,第二年的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又要求歸鄉。而這次皇帝沒有留面子,連他僅剩的“配享太廟”特權也罷掉。

就這樣,張廷玉灰溜溜地傳回了老家,5年後去世,享年84歲。

不過在這5年之中,乾隆皇帝成長了不少,他漸漸明白了張廷玉的高明之處。為此他遵守父親的遺诏,命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不過許多人還是不明白,張廷玉為何這麼做,又有何高明之處?

前面說過張廷玉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也擔任了許多重要的官職。但人們卻忽略了他兼職翰林院國使館的事情,在這裡他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就是《明史》。

想要寫好《明史》就必須深入了解曆史人物,那麼明朝著名首輔張居正的人生經曆他必然了然于胸。試問當他看到張居正的下場之後,他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會如何審視自己當時的情況呢?

沒錯,他必須要選擇自保。别看他當時如日中天,但若等到皇帝容不下他的時候,他和他的家人都要遭殃。為此他選擇了自污的做法。

張廷玉晚年不斷向乾隆讨賞賜,被乾隆怒削爵位,多年後才知真高明平步青雲晚年變傻高明之處

一來可以試試皇帝的底線,二來可以趁早遠離權力中心,避免将來可能發生的悲慘局面。但他選擇的自污手法又非常高明,他别的不說,就專門拿“配享太廟”來說事。

這麼做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清朝皇帝都非常看重遺訓,而且他了解乾隆這個人自視甚高,容不得自己有半點污點。是以他料定乾隆不敢違背遺訓剝奪他的“配享太廟”。

這招投石問路,不僅讓他在人生的最後5年時間得以安享,而且死後還能得到他想要的“配享太廟”,如果這都不算高明,什麼算呢?

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想法,他最後确實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盡管在别人看來有些凄慘。

參考資料:《清史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