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快遞包裹未至 詐騙電話已到
你的快遞單據已被出賣
明明快遞還在路上運輸,北京的高先生卻接到了“包裹丢失給予賠償”的詐騙電話。他懷疑,是在快遞環節洩露了個人資訊。
盡管買賣快遞面單已被多次曝光,但記者調查發現,黑色生意仍在進行。每張面單的價格不一,當天發出的包裹面單價最高,而買去的面單則可能被用去做“黑産”。
現象
用“暗語”接頭 分門别類售出
“商家保證絕對不是他們洩露的個人資訊,但騙子卻對我的電話、住址、買了什麼等等,門兒清。”在接到幾個不同的詐騙電話後,高先生再也忍不住了,他懷疑是在快遞這一環節洩露了資訊,好在國家反詐中心給他打來電話及時攔截。“要真出了事,誰來負責呢?主要是氣憤沒人管,投訴快遞公司也石沉大海了……”
高先生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此前,多家媒體就曝光過買賣快遞面單、非法擷取使用者資訊的事。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在嚴管趨勢之下,快遞面單買賣的黑色生意還在,但更收斂也更“隐形”了。
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在一些快遞類貼吧或者聊天群中,從事面單買賣的“接頭”内容,大多都以字母或者“暗語”代替。比如,用“kd”代替快遞、以“md”“面當”“面d”代替面單。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諸如“收菜”的行話。
在“快遞吧”中,一個求購者表示“實力收菜,直接對接一手工作室,實時、曆史、大量,分類優先。”也有多個從事該買賣的人表示“價格美麗,長期穩定”“合作共赢,高價,穩定長期收”。而在買賣快遞面單的江湖中,面單也有朝着精細化分類售賣的趨勢演進。在一個“分類優先”的文章内容下,有人跟帖“母嬰、美妝、家電、學生”,并留下聯系方式。也就是說,在快遞面單買賣的行當裡,以購買的商品為媒介,把使用者身份分類區分,而後打包售出,或許已經是一個潛規則。而在每一個求購的文章内容中,都有不少人跟帖“蓋樓”,留下了自己的社交賬号号碼。
在聊天軟體社群,相關交易則顯得更為謹慎。一個名為“快遞底單供貨商2号群”的qq群,共有成員76人,疑似從事此交易。該群群通知寫明“本群專業提供快遞底單、證明,需要的直接找管理者。”
而當記者咨詢名為“底底”的管理者是否有底單售賣時,其反問“是賣家還是買家?”當得到“買家”的答複時,其表示“買家提供不了。”記者潛伏該qq群一周多時間發現,不時有不明身份的網友在群内回複“底單”“咨詢快遞底單”以及“快遞面單3元一張照片”等。
鍊條
專人負責收集 依“新鮮度”标價
“我是收。賣給你的話,你出什麼價?”當記者聯系上述聊天群中的一名群友時,他介紹說,自己已有“固定上家”收購快遞面單,“我是打工的”,平時主要負責“供貨”。
在他口中,“貨”是指包含多種個人資訊的快遞面單;而所謂“上家”,是指拿“貨”量大、固定日期大量采購面單的買主。據他介紹,自己的團隊中,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工作角色。有人負責聯系快遞面單的來源管道事宜,也有人負責收集和處理資料。他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處理這些已經售賣出去的“新鮮貨”,“一般都删除或者銷毀掉了。”
在這個鍊條上,快遞面單的價格高低,主要以“新鮮度”為衡量标準。據了解,從不同管道流出來的當天快遞面單,是“上家”最喜歡的。通常情況下,單張價格可以賣到3.8元。而對于陳舊的快遞面單,業内一般叫“二手料”,價格可低至1元一張甚至更便宜。該名群友介紹說,因為自己有固定的“上家”,經過他手裡的快遞面單,數量十分龐大,“如果是二手料,大把有。估計你都消化不了……”
為了證明可靠,該群友很快發來一張面單。在這張面單上,記者看到了收件人的電話、通聯方式、家庭住址等以及收件人購買商品的電商平台名稱。“都是還沒有到客戶手中的。”很快,他又發來一份網盤及密碼,下載下傳打開後,顯示共有436張快遞面單。從這些面單的發件日期來看,都是10月25日發出的快遞,且大多出自某快遞公司。至于這436張快遞面單的“打包”價格,其表示“你看着給。”最終,這些網盤中的436張快遞面單,總共花了50元錢。“價格合适,需要多少量我都可以給你提貨。”他補充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快遞面單買賣的鍊條上,除了類似有“上家”的固定銷售鍊條之外,還有不少帶有臨時角色的“二道販子”。這些“二道販子”往往是從某一管道購買到大量快遞面單資料,而後再轉手賣給其他人。“充當當日資料的騙子太多,我們基本上都銷毀掉,不會二次流入市場。”該名售賣者表示。
背後
倉庫或是源頭 用于詐騙博彩
這些買賣的快遞面單,都從哪裡洩露出來的?經過金錢的“催化”後,又流向了何處?記者調查發現,快遞站點或者倉庫很可能是洩露源頭。
“我們的面單,都是快遞員在倉庫中拍的。”上述賣家向記者表示,團隊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聯絡全國各地的快遞員。而發貨當天快遞面單價格最貴的背後,是因為某個商品發貨的當天,這些寫滿個人資訊的面單,就需要在某些環節拍攝洩露出來。不僅如此,賣家還直接點名透露說,某快遞公司是面單資訊洩露的“大戶”,“資料多整車(洩露)的……”
類似說法,在一些半遮半掩的面單交易廣告中,似乎得到了證明。在“快遞吧”中,有人發帖在找快遞收貨員、收貨司機、雲倉老闆和從業人員等,随後表示“大量收面d,曆史,私聊。”而在“電子面單吧”中,也有使用者發帖“找快遞員,倉庫老闆電商……”
知名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表示,從過去的案例和經驗來看,快遞面單被交易販賣,資訊洩露的環節是多方面的。快遞員末端、快遞站點網點、公司總部、電商平台商家,這四個環節都是常見的洩露管道。
被交易的快遞面單,最後都去了哪裡、用來幹什麼呢?記者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幾類用途:一是,一些從事微商或産品推銷者在購買面單後,會搜尋面單上的使用者手機号碼等,以各種理由添加新朋友,而後進行網絡或電話推銷;二是,将面單繼續售賣,層層轉手,非法謀取利益;更嚴重的情況,則是用來從事“黑産”——實施電信詐騙或者賣到境外博彩。
“都是做‘黑産’,境外推廣‘菠菜’。”采訪中,一名售賣者表示,所謂“菠菜”正是博彩的諧音。而在去年,央視也曝光過快遞單号買賣事件。案件中,兩名嫌犯在兩年時間賣出6億條快遞單号,而賣出的單号資訊則用于網店“刷單”以及境外賭博資金結算。
聲音
買賣面單違法 提高防護等級
“過去陸續有各個公司被報道出現此類現象,但事實上,今年以來該問題沒有減少,反而有擴大的趨勢。”趙小敏表示,快遞面單被買賣,主要原因還是企業管控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漏洞。
趙小敏認為,解決此問題,除了電商平台的嚴加管控之外,快遞企業高層要重視,公司内部的管控體系和處罰機制要發力。“比如,跟公安等部門做好全方位資訊關聯,一旦出現問題,有個報警機制可以介入。”監管部門、法律機構、工商部門也可以強化處罰力度。比如,把出現類似問題的企業列入經營異常,快遞監管部門也可考慮對企業的快遞許可降級或者登出。此外,還要推廣經典的普法判刑案例。
“剛剛正式實施的《個人資訊保護法》、《民法典》、《網絡安全法》中都有相關規定。大量采購快遞面單更涉及突破《刑法》。《刑法修正案(九)》中,有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違法就要嚴懲。”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議,今後還要在各環節明确責任體系,提升安全防護等級,“不能随便一個快遞員都能接觸或拷走使用者資訊。”
本報記者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