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們中的“小領袖”——馬克思偉大光輝的一生(之一)

從本篇起,對馬克思偉大光輝的一生作完整簡要的介紹。期間,也可能會有分析時政和熱點等方面的文章,請及時關注。

孩子們中的“小領袖”——馬克思偉大光輝的一生(之一)

1818年5月5日淩晨2時許,一聲響亮的哭啼打破了深夜的甯靜,一個可愛的男嬰在一個一棟三層小樓裡誕生了。望着他那濃密的頭發,寬寬的額頭,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父親非常喜悅,很高興地給他取名為“卡爾”,全名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

隻要記住“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資本主義嗚嗚哭”這句話,就記住了馬克思的生日,即1818年5月5日。

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這個男嬰卻成長為一位世界偉人,成為創立共産主義學說的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導師。他的名字“卡爾·亨利希·馬克思”,也與一種嶄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和一個全新的革命政黨以及偉大的運動實踐聯系在一起,與無産階級甚至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聯系在一起。

一百八十多年後,他因創作《共産黨宣言》這部不朽文獻和《資本論》這部偉大的科學巨著,被評為全球千年第一思想家。

近二百年後,由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後,他的名聲就更響了,他所著的《資本論》更火了!被稱為“預言之書”,一提起他的名字,世人沒有不知曉的。不論情況怎樣,隻要探索人類社會發展前景,就得向他求教!想刻意回避他是回避不了的。

馬克思這個偉大的名字,将随同他的科學理論,随同他的偉大事業,與人類同生共存!

馬克思出生于一個富裕的有名望的律師家庭。家鄉特利爾古城,位于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的南部,靠近法國,這個曆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城市實際上不過是1萬多人的小鎮。

馬克思出生的時代,是資産階級革命在西方主要國家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獲得了穩固的統治地位,并已進入自由競争的鼎盛時期。這樣的一個時代特點,在馬克思的故鄉也展現了出來。

萊茵省早在1795年,就被大革命的法國兼并了,特利爾城也一并歸法國統管。在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自由平等民主成果沐浴下,這個城市廢除了先前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各種捐稅義務,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民主勢力有較大增強,政治思想比較活躍。即使當普魯士王國1814年收回萊茵省後,特利爾城裡洋溢的憎惡封建壓迫、崇尚自由平等的民主氣息,也并未因為當局的專制高壓而消亡。

這樣的社會環境,對馬克思的思想發展,産生着重大的影響。

馬克思的童年是無憂無慮、幸福歡樂的。母親稱他為“幸運兒”。在馬克思之前的一個男孩很早就夭折了,他成了家中的長子,父母對他悉心照料,呵護備至。他沒有上過國小。但他天資聰穎,有許多不平凡的天賦,有很強的想象力和領會力,富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特質,他能随時編造出稀奇古怪的故事講給他的姐妹們聽。他精力充沛,活潑好動,頑皮淘氣,喜歡戶外遊戲,但性格剛烈,有些倔強,他在孩子們中間是個“小領袖”。

(一)

對童年馬克思教育啟蒙和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第一個就是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這是一個在當時被稱得上“地道地道的法國人”。

亨利希有很深的自由人道思想的情結,他傾向于自由主義。他對普魯士封建專制不滿,希望國王實行民主改革。他曾參加過特利爾市的資産階級自由主義團體“文學俱樂部”,并在一次宴會上發表了帶有溫和的自由主義色彩的演說、向法國三色旗緻敬和高唱馬賽曲,因而被普魯士政府看作“可疑分子”。

1824年,他皈依了基督教新教的信義宗,因其教義核心為“因信稱義”而得名,它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産物,由馬丁·路德于1529年創立,是以也稱路德宗。

實際上,在此前的大約100年裡,馬克思的父系這一支族人,一直是從事與猶太教事務相關的職業,擔任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的拉比,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教師”、“聖人”或者是“傳教者”、“仲裁者”。猶太教的拉比在當時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精通《塔納赫》、《塔本德》等經書,非常有學問,也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深獲群眾愛戴。

由于新教信義宗是最接地氣的,最貼近平民百姓,它對歐洲整個思想解放運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打破了東羅馬帝國沿襲下來的政教合一的狀态。正是有了這一偉大突破,才得以開啟歐洲的文藝複興,以至于促動了後來的工業革命。

但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并沒有繼承拉比工作,而是做了律師。他使馬克思從小就受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資産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亨利希為人溫和正派,工作勤勉踏實,人品高尚、才華卓越,深受本城居民尊敬。

他除了精通法律外,對古典文學和哲學也有着相當的造詣,尤其推崇拉辛、伏爾泰和盧梭等法國偉大啟蒙學者的學說,他對長子馬克思寄于無限希望,很早就對他進行啟蒙教育,經常給他背誦伏爾泰和盧梭等的名著,講哲學方面的知識,盡管内容很深奧,馬克思也似懂非懂,但看他聽得非常專注,還時不時地提一些稚氣的問題,亨利希也就心滿意足了,他為的就是在馬克思幼小的心靈播下渴求知識的種子,養成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亨利希用他自己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着年幼的馬克思。

(二)

對童年馬克思教育啟蒙和影響最大的第二個人,是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老威斯特華倫),也就是馬克思的夫人燕妮的父親。

他是進階官員,又是貴族,他思想開朗,具有民主自由精神,關心社會問題,他用真理所固有的熱情和嚴肅性來歡迎時代的每一進步。

他對馬克思傾注了亦師亦友的教育熏陶和非常大的幫助,他給了馬克思在自己家裡所不能獲得的精神食糧,使馬克思在孩童時代就見識和學到了任何一所學校都無法給予的東西。

馬克思從小就經常到老威斯特華倫家裡去玩,從他那裡接受了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和文學修養的熏陶。老威仕特華倫非常看好天賦異禀的馬克思,對兒時的馬克思青睐有加,他對待馬克思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學生,他和馬克思還結成了深厚的忘年之交。馬克思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後來老威斯特華倫笃定地支援燕妮同馬克思的婚事。對馬克思(包括上中學以後)經常向他提出的關于那時的社會政治事件、封建專制禁锢、貧富強烈對照等方面的問題,老威仕特華倫總是及時作答,馬克思也是第一次從他那裡聽說了一個名字: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大師聖西門。

老威斯特華倫知識十分淵博,能流利地講多種語言,能用英語和德語背誦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篇章。老威仕特華倫經常帶着馬克思出去散步,給他講古代英雄故事,給他大段大段地背誦古代和近代文學大師的名著,給他講莎士比亞作品中的詩篇和人物獨白,馬克思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有了對詩歌的偏愛和對莎士比亞的終身熱愛。

後來馬克思為了表達對老威斯特華倫的敬愛之意,就把自己的博士論文獻給了他。

(三)

對童年馬克思教育啟蒙和影響最大的第三個人,是他的母親罕麗達·普列斯堡,她是一位荷蘭藉後裔。

據說她的家族後來在荷蘭創辦了舉世聞名的飛利浦公司,成為了世界上少有的富豪。市場上銷售的飛利浦須刀、飛利浦洗衣機等就是馬克思姨媽家族制造的産品。

罕麗達信奉猶太教,以《聖經》上說的夫妻間要相親相愛的原則來塑自己的形象,性格溫柔、善于持家。她非常依戀自己父母那邊的家庭,甚至一生都沒有學會正确地說德國話。她一生的活動範圍幾乎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就是她的全部。馬克思稱罕麗達是一個“整個兒地貢獻給了愛與忠誠”的人。

她用最無私的愛滋養着馬克思的心靈,也讓他自小就懂得友愛、奉獻、付出和犧牲。她和馬克思的父親都希望馬克思子承父業,做一個像他父親那樣的有學識、受人尊重的人——做律師或當法官。

由于罕麗達終身隻會使用荷蘭語,使得她一直感到自己像個陌生人一樣生活在特利爾,精神世界相對狹窄,自然造成她對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教育投入精力不太多,以至于後來馬克思大學畢業時,母親終身未能了解一直以來聰穎過人、才華橫溢的兒子為何要放棄有着很高社會地位的律師職業和收入頗豐的教師工作,而去幹枯燥乏味、貧窮受苦和艱難冒險的行當。

再後來,她看到馬克思一家過着十分艱難貧困的生活,時常以埋怨的口吻唠叨:“小卡爾要是能積攢一筆資本,而不是寫一本關于什麼資本的書(《資本論》),該有多好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