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唐睿宗傳位給他?

作者:D大師兄說曆史

曆史是鮮活的,每一段故事背後,都充滿了各種鬥争,都是一段必然和偶然互相聯系的生動畫卷。李隆基能從武則天後期波雲詭谲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即位為帝,是曆史的幸運,也是中國的幸運,他在位時,開創了中國曆史上一段盛世---開元盛世,讓原本開放的大唐王朝,繼續以開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但如果去細究唐睿宗李旦的波折人生,卻有透露出很多稍縱即逝的瞬間,如果走偏了軌道,可能後來的曆史就不一樣了。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唐睿宗傳位給他?

李隆基即位,并非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他個人的奮鬥,以及周圍一群人的協助,特别是已經貴為太子的李成器(後改名為李憲)禮讓太子,成就了一個盛世,書寫了一段佳話。

作為武則天的兒子,唐睿宗一共有六個兒子,他自己先後兩次為帝,特别是第二次能登上帝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居功至偉,沒有他們,輪不到他複位。李隆基要成為太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從當時的環境來看,他的競争者還不少。

唐朝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開始,一直到李旦再次複位,可以說每一位新帝登基的背後都有一場或大或小的政變。

在李旦複位前,他的哥哥---中宗李顯,在710年被韋後毒殺。韋後的目的很簡單,用暴力的方式,奪得對皇帝的控制,對權力的絕對掌握。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一個目标,萬一能成為武則天第二呢?可對于剛剛恢複李唐地位的幾位掌權者來說,誰有忍心将到手的權力和地位拱手相讓呢?為此,作為武家媳婦的太平公主,卻始終是李家正統的堅定擁護者。為此她聯合侄子李隆基誅殺了韋後,再一次確定了李唐正統地位的安全。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唐睿宗傳位給他?

其實在睿宗複位後,已經立了太子的,太子是睿宗的嫡長子李成器,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講,隻要不出什麼意外,将來的皇帝就是李成器了。

李憲,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成器少年時才氣過人,早在高宗時就被封為郡王,684年就成為太子,在音樂上提示稱得上專家,據史書記載,他對從龜茲傳入的樂章頗有研究。

可當時的局面,卻由不得人。李隆基在協助李旦政變登基時立了大功,從李唐王朝的穩定看,這是好事;可從貴為太子的角度來說,這稱得上是一個不安定因素。稍不留意恐怕會發生玄武門之變第二,這對稍有安定局面的李唐來說絕非什麼好事。雖然唐睿宗也曾為此猶豫過,要不要改立居功至偉的李隆基為太子,他始終沒有做最後的決定。

李隆基建有大功,一個是嫡長子,太子人選,這兩個人都有資格。漸漸的李旦也有了另立太子的心思。

或許是政治圈的爾虞我詐讓他畏懼這個名位,對此心知肚明的李成器主動表明願意将太子之位讓給弟弟李隆基,"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這是現實,用今天的話來講,先是要的的是一個手握大功的人來打開局面,而不是一個守成的君王。就這樣,睿宗改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他距離帝位又近了一步。

成為帝王的李隆基,和低調的兄長一直保持着親情,直到742年,這個原本最有希望登上皇位的離開了人世,為了表示對兄長的崇敬和追思,李憲被追封為讓皇帝。這是玄宗能夠給兄長的最高榮譽,讓皇帝的名分就是這麼來的。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唐睿宗傳位給他?

貴為太子的李隆基,可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穩固。曾經的"戰友",李唐王朝為數不多的親人---太平公主,對于他來說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要說太平公主作為一介女流,之是以能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這要從她的成長經曆中去尋找最真實的答案。

太平公主一直深得父母和兄長的溺愛。665年,作為女皇武則天最小的女兒,出生于洛陽紫微城。都說唐朝時期的女人以肥胖為美,太平公主也不例外。她的體形豐滿肥碩,從外形上看和武則天有幾分神似,她成了父母兄長寵愛的對象,特别是武則天的寵愛。

為了不讓她遠嫁吐蕃,還曾出家。有一則和她有關的小故事,吐蕃曾派出求親使者前往長安求親,指名道姓的要太平公主出嫁吐蕃,作為和親的公主。為了留住這個最小的女兒在身邊,唐高宗李治隻得采取迂回的政策來拒絕吐蕃的和親請求,硬是為小公主修建了一個叫太平觀的道觀,讓她出家為尼,用這個借口來避免和親,這也是太平公主稱謂的由來。

太平公主經曆過的兩次婚姻,都是女皇對她關愛之情。16歲的太平公主嫁給了高宗的親外甥,高宗的妹妹城陽公主的兒子薛紹為妻,這段婚姻不是出于政治需要,也不是賜婚,是太平公主自己挑選的驸馬,足見高宗對他的寵愛。後來由于薛家卷入了一場謀反案,為了保護女兒的武則天,破例為她打破侍封的極限,并将她嫁給了武攸暨,身為武家媳婦的太平公主一次次躲過了危險。

經曆過兩次婚姻的太平公主,寫滿了父母對她的寵愛,武則天為了表示對這個女兒的喜愛,甚至還讓秘密的讓她參與朝政,太平公主也不曾掩飾她對于政事的熱情和對權勢的迷戀。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唐睿宗傳位給他?

試問這麼一個從小備受恩寵,對權勢有熱情的太平公主,又怎麼會輕易的将到手的名利拱手讓給李隆基呢。更何況李隆基成為太子後,作為對權勢也有追求和執着執着之心的太子,又怎麼不成為太平公主明裡或暗裡幹預兄長朝政的主要對手和障礙呢?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太平公主想到了再次更換太子,将矛頭直接對準了李隆基。她的手法很簡單,就是在朝野散布流言,聲稱李隆基根本就不是兄長的嫡長子,按照禮法是不能被立為太子的。在權勢面前和江山穩固上,再怎麼寵愛太平公主的李旦,采取了親自發诏書的方式來平息流言對李隆基的中傷,太平公主的計劃落空了。

對此她并不甘心,采取了雙管齊下的政策。為了掌握李隆基的行蹤,她安排耳目監視侄子的日常活動,還和朝中的窦懷貞等大臣結為聯盟,試圖加害李隆基,想聯合宋璟一起勸皇帝更換太子的計劃也未能奏效。由此兩方的沖突逐漸公開化,爆發沖突是遲早的事兒。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唐睿宗傳位給他?

712年,李隆基因為彗星的出現,從李旦手中接過了皇位。但這個時候的李隆基隻是一個空有皇帝名分的皇帝,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還在李旦的手中;太平公主依仗睿宗的信任,在朝中仍擁有一定的勢力,七位宰相中就有五位做過她的門人,文武百官多數也和她站在一起。這個時候的李隆基空有皇帝之名。

713年,成了李隆基奪回皇帝實權的關鍵一年。他采取先發制人的政策,采取"突襲"的方式,殺窦懷貞、蕭至忠、岑羲等,除掉了太平公主的主要黨羽,逼得太平公主隻得自盡。迫于形勢李旦隻得宣布窦懷貞等人的罪行,正式将權力歸政于李隆基,從此退出權力的舞台,正式将皇位傳給了李隆基。

到此李隆基做了一個手握實權的皇帝,年輕的他,在姚崇、宋璟等賢臣的輔佐下,一步步将大唐王朝帶上了正軌,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大好局面,為熱切希望安居樂業的百姓帶來了一段祥和的歲月,在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參考資料:《舊唐書》,《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