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常被貼上“美國制造”的标簽。這是因為實用主義誕生地為美國,且一定意義上與美國人的性格相适應。然而,人們卻忽略了在實用主義誕生的前後時期,不少歐洲知識分子尤其是德國哲學家移民進入美國本土。他們的哲學活動中心是與詹姆士、皮爾士和杜威推動建立的形而上學俱樂部同時存在的,且同樣對當時的美國産生了重要影響。據伯恩斯坦在《實用主義的轉向》中所言,建立于1867年的《思辨哲學雜志》的早期卷目中包含大量對費希特等德國古典哲學家的翻譯與評述作品。另外,在2010年美國哲學年會東部分會上關于皮爾士思想的小組讨論,也大量涉及費希特、謝林的影響。由此可見,費希特哲學與實用主義之間确實存在着一定的關系。
關注現實 講求效用
如果把實用主義看作一種面向現實生活的實踐哲學,費希特哲學所具有的“實用主義”色彩會顯得尤為清晰。從生活哲學的角度來看,實用主義直接導向人的現實生活,強調生活效用和實在效果,試圖對人的行為有所指導,以避免無意義、無價值的生活。實用主義主張為生存和發展而确立的觀念,必須符合人的實踐活動。費希特也曾在演講中明确表述過,“我不想探讨那種對我可能不會有任何用處的東西”。對于費希特來說,脫離生活和行動的抽象哲學體系是毫無意義的。從費希特思想的總體來看,他關注現實生活,把實踐放在首要位置,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些觀點構成了費希特哲學的實用主義要素。

費希特從柏林時期開始就尤為關注現實。他的思想與其時代密切相關,是關注現實生活演變的結果。1807年底,面對法國拿破侖大軍的入侵,國難當頭,費希特不畏生死,具有強烈的現實參與感,十四次公開演講不僅鼓舞了人心,也證明了知識對社會的效用性以及思想家在關鍵時刻的重要作用。從效用性出發,費希特多次強調,“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隻了解那種與我個人的生存和幸福有關的東西。除了這種東西,就再沒有任何東西存在,而整個世界之是以存在,實際上也隻是為了我能夠生存和享有幸福”。在費希特看來,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自我道德的日益完善,在于把人周圍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合乎道德,而這樣做最終是為了使人本身更加幸福。現實中的人以實作自身目的而存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為它對我們和我們生活的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費希特的真理觀尤其具有效用性和自明性的特點。費希特拒斥空洞、臆想和虛假的東西。他以食物為例,類比說明了真理和知識是為我們的目的服務的。“某種東西成為我的食物與飲料,并非由于概念,而是由于饑渴及其滿足”。知識首先是通過對關涉自我的活動的分析産生的,并且作為活動的導向和自我決定而被應用。真理之是以為真理,是因為它能給現實的人提供享受,帶來一種純粹的滿足。以上可以說是皮爾士“實用主義法則”的先聲:考慮我們的概念對象可能會産生什麼具有實際意義的效果。那麼,我們對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們關于對象概念的全部。
強調未來 主張變化
面對現實,費希特主張用變化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反對靜止的、孤立的觀點。就費希特而言,“不論在我之外或在我之内,都絕沒有持久的東西,而隻有不絕的變化”,不論是真理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都是持續變化和發展的,一成不變的現狀是根本不存在的,目前的現狀絕不是最終的和最好的。費希特擁抱這樣一種世界觀:世界的演化尚未完成,世界仍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世界是瞬息萬變的,是以我們不僅要看到眼前,同時要展望未來,看到人類前進的方向。
費希特對經驗和事實很感興趣,重視“可行”和“後果”,強調行動。費希特的哲學是面向未來的,對笛卡爾追尋的确定性持懷疑态度,認為根本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的最後結局就是根本沒有什麼真理和确實性”。那種被我們直接奉為教條的東西,我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它,總會留下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他既反對保守主義的完滿性,也厭惡命定論的上帝主宰一切之說,主張随着社會曆史條件的變化,現在視為真理的知識将不再适用,我們不得不推翻它或者完善它,發展出更高階段的、與實際相符的真理。簡單地說,費希特認為真理隻是我們思維方式中的權宜之計,隻是一種暫時的方法和政策,一種對經驗的“妥協”。在費希特那裡,沒有什麼絕對必然性和确定性,隻有理性和行動。
提倡行動 注重理性
對于現實世界的關注和效用性真理的追求,使得費希特格外重視人的行動。“行動!行動!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目的。”在費希特看來,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意向和計劃的世界,甚至“我”也在改變。是以,我們必須積極地行動起來,主動介入,憑借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去創造或者改造事物,在實踐中達到所思和所行的一緻性,在行動中重新獲得真理的效用性。與實用主義者一樣,以行動哲學著稱的費希特,既不是絕對的非理性主義者,也絕不是理性主義者。
在《倫理學體系》一書中,費希特明确指出:“理性的原始的、最初表現出來的、但純粹消極性的特性,就是合乎概念的行動,就是合乎目的的活動。”也就是說,在費希特看來,理性即行動,行動即理性,二者是同一的。對于實踐和理性的關系,費希特一方面認為,“任何一種超越直接意識的哲學,都是空洞的和無根據的,是無用的幻想”。一切基于經驗的事物都不具備普遍的有效性,真正有效的是完全需要加以理智化的東西,即純粹理性。這是因為,經驗事物的存在從根本上講并不取決于自身,而是有待于外部條件的成全。另一方面,費希特同時指出,“所有這些一般原理隻有通過我對許多事實的自由觀察與思考,才能形成,但絕不在這些原理本身表現一種事實”。自我從事判斷行動離不開它借以作出判斷的經驗條件,僅僅具有理性是不夠的,思想應該在經驗世界中實作。費希特既重視理性的作用,又重視實踐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費希特這裡所說的理性是指實踐理性。也就是說,較之理性,實踐更具優先性,實踐理性是一切理性的根基。
實用主義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國内外學者對于實用主義的闡述與評論,所得出來的結論差距相當懸殊,甚至實用主義者自己對這個術語的使用也普遍缺乏共識和準确性。正如席勒(f. c. s. schiler)所言,“至少在理論上,實用主義的數量可能和實用主義者的數量一樣多”。然而,還是有不少學者注意到費希特與實用主義之間存在着某種關系,他們或是提及費希特的人學與實用主義理論存在相似性;或是認為費希特的一些觀點啟迪和影響了實用主義;抑或是直接指明費希特就是一個早期的實用主義者,他們之間存在一種繼承和批判的關系。細細琢磨,我們會發現雖然實用主義無法定義,但是費希特哲學與實用主義之間确實存在着明顯關系。在内容上,二者都包含生活的各個方面,牽涉話題多樣,涉及範圍廣泛;在方法上,二者都通過生活的實際來進行了解和闡述,而不是像傳統哲學那樣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實用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試圖對生活中遇到的重大哲學問題作出如實的解釋,而費希特哲學也恰恰聚焦現實,對現實存在的問題作出一一回應。它們關于生活中的個體、真理及其變化等問題的認識,在大部分方面達成了一緻。從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生活哲學的角度來看,費希特的實用主義色彩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濃厚。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規劃之江青年學者課題“湧現論馬克思主義研究”(18zjqn04yb)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 甯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環非 胡惠秀
擷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衆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