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煩惱過:
“這個科技迅速進化的年代,我的競争力在哪裡?”
“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下一步我又該如何打算?”
“隔壁的同僚升職加薪,而我還是在原地踏步,我又如何像他那樣,不斷攀登職場階梯?”
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知識必須不斷地得到改進,否則它們就會消失。”資訊爆炸時代,人類知識的總量越來越大,焦慮的職場人都是無時無刻的在“學習”。
在競争激烈又殘酷的職業生涯中,你唯一可持續的競争力,也是可以掌控的競争力,就是自我學習能力。
知識就像牛奶一樣是有保鮮期的,如果不能不斷的更新知識,在職場中便會快速衰落。企業中的一切都與學習有關,是以生存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學習和了解,懶于學習的人,實際是在選擇落後。
戴爾亞太區前銷售總監張思宏說:
很多人到了中年,處于企業中層一個普通管理崗,處境就會比較尴尬。他們已經無法适應公司的快速發展,卻是公司最昂貴的人事資産。是以在行業下沉、公司業務收縮,或是發生重大變動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被當成包袱甩出去。
職場中早已不是那個經驗至上的時代,而更看重走得更快更遠的人。人到中年才能功成名就的舊觀念正在過時,那些曾經因為“年齡”帶來的财力、資源、眼界、經驗方面的差距,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遍地機遇面前,已被迅速消弭。
阿何在他《你總是太相信努力》的書中,曾提到這麼句紮心的話:
生活中有好多事,我們本來已經領先,于是開始慢吞吞地走路,原來落後的别人打了個車就追上來反超了,若不甘落于人後,我們就需要超個車。
是的,工作上除了豐富的經驗,還要不斷進取,提高效率、持續學習,機關才願意留你。
職場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崗位,而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持續的學習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學習能力之一,持續學習力重要的兩點,一是目标,二是學習的能力。
在職場崗位中,要找到自己在崗位所處階段的主要任務,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能力。例如在打雜期的時候,就踏踏實實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執行能力和溝通力,在具體的事務進行中積累經驗,再去了解下一個階段的任務和工作内容,提前做好準備。在上升期中,注重三項技能的提升,技術上的(專業技能)、人際關系(與人相處)和概念技能(宏觀層面思考戰略和規劃能力)。
沒有永遠穩定的工作,被動淘汰的,永遠是懶人和庸人。隻有持續學習、不斷進步,提前打造一個無法被替代的自己,才不會被淘汰。
傑克·韋爾奇說:“你可以拒絕學習,但你的競争對手不會!”。
一個人的成長速度,與他的思維模式是息息相關的。被動型思維的人,習慣了承受:世界給我什麼,我就接受什麼。而主動型思維的人,是會自己尋求突破的:隻要是我需要的,我都會去争取。
被動思維的人在等待機會的同時,主動思維的人已經開始為自己創造機會了,他們善于創造條件讓自己獲得成長,讓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主動學習的人,才會是這個時代的赢家。
知名暢銷作家邁克爾西蒙斯(michael simmons)說,許多成功人士,每周至少花5個小時的時間沉下心來學習,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保留一個小時給自己。
邁克爾西蒙斯表示,在他所觀察、研究、通路名人後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的5小時法則分為3種層次,分别是閱讀、反思和實踐。
閱讀
成功人士往往是每天都保持閱讀的人,他們都曾經公開表示自己能夠取得現有的成績,能夠繼續以良好的狀态發展下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書籍。
巴菲特每天都花時間閱讀報紙和公司報告
比爾·蓋茨每年讀50本書
馬克·紮克伯格每半個月至少讀一本書
埃隆·馬斯克他從小就每天讀書
閱讀能幫助我們認真考慮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我們不應隻為那些我們想完成的事情樹立目标,也應為那些我們想學到的東西樹立目标。
這個時代大多數時候是公平的,《法華經》裡有句話叫做:功不唐捐。你所付出的努力不會白白被捐掉,并且一定會以一種其他方式返還到你身上。
你一天隻需要閱讀1小時,不多不少,但從長遠來看,這會是你一生中最棒的投資。
反思
除了閱讀以外,思考也是很重要的行為。
aol執行長提姆阿姆斯壯(tim armstrong)會帶領他的高層團隊每周思考4小時,而且就隻是單純思考;著名企業家歐雷達裡(ray dalio)會在發現公司營運或政策上的根本錯誤時,将問題點紀錄在員工公共系統中,再找時間跟着主管們一起尋找解決方式;而知名女企業家莎拉布蕾克莉(sara blakely)身邊已經累積了超過20本厚厚的筆記本,這是記錄她省思的決策或人生體悟後的成果。
邁克爾西蒙斯說,在思考時,你可以計劃學習的内容,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何透過規劃達成目标,這能夠幫助我們有規律、循序漸進地成長,發展緩慢的東西也可能有創新的突破。
實踐
在我們的人生中,你勢必會碰上許許多多的困難,你應該想出幾個合适的解決方案,然後一一設想是否可行。邁克爾西蒙斯建議,無論事情是否有效,實踐過程都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從實踐中得到回報,在大量的輸入和輸出的情況下找到合适的回報方式,形成學習的閉合。
世界上最繁忙、最成功的人每天至少找1個小時來學習,這代表你也可以。
職場中,隻要你想進步,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人的發展曆程就像爬山,每登上一個高度都能看到更遠更美的風景。
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就說:“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隻有目标不斷前移,視野不斷變化,階段才能不斷更新。
根本沒有做不到,隻有你想不想。
學習,是所有人能夠實作自我蛻變的最佳方式。職場生涯拼得越久,越會發現,那些堅持學習的人才是笑到最後的人。
學,既是态度,也是行動,更是習慣。不管是知識型學習還是實踐型學習,都要清楚自己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當然,厘清行為背後的科學機制,掌握一些方法技巧有益于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的效率。
約翰·科爾曼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就提到過關于培養持續學習習慣的五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設想自己期望達到的效果。科爾曼的閱讀目标是,既要涉獵廣泛滿足他緻力探索的需求,也要深入鑽研教育,外交政策和上司力這幾個領域。他認為選擇一個或兩個,預期效果有助于設定可以實作的目标,并且把習慣堅持下來。
第二個步驟,基于你的選擇,設定現實的目标。科爾曼每年都會設定一系列目标。然後把它們分為若幹個要在一年内完成的任務。比如說一年讀完二十四本書。需要培養的日常習慣和慣例。比如說每周五天,每天至少二十分鐘的閱讀。對長期目标,他會用計劃表來跟蹤。對于日常習慣和慣例,他會用一個應用軟體來記錄,這些目标幫他把想要學習的模糊期望,轉變成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
第三個步驟,有了一定的目标之後就加入一個學習社群,學習社群能夠提升你的投入程度與熱情,讓學習充滿趣味。
第四個步驟,學習時排除幹擾,全力以赴。科爾曼建議,學習的時候,要排除科技産品這樣的物質幹擾和心理上的幹擾,選擇在特定的時間段學習。
最後,适當地運用科技輔助學習。善用科技産品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效率,比如說在通勤或者跑步的時候聽有聲的讀物,可以讓你的讀書量成倍的增長。
持續學習的習慣一旦養成,将成為你一生的财富。
經驗不是你把已經做過的事情重複一百遍,而是在重複的過程當中尋找到規律和進步的秘訣。
是以,不要小看這些職場習慣,看似簡單的動作重複無數遍,就會産生質的變化,這是學習的本質,也是進步的規律。重複多了,其意義自現,時間看得見。
更多精彩内容,盡在【世維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