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有。受訪者供圖
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朱玉
10多年來,不知有多少走路“内八字”、一瘸一拐、直不起腰,甚至無法行走的孩子,在遇到福州市二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陳順有的那一刻,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陳順有今年43歲。11年前,他承擔起組建福州市二醫院小兒骨科的重任,不僅治愈許多小患者,而且讓該院的小兒骨科治療技術領跑全省,科研碩果累累。前不久,他還獲得了2021年福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号。
接下“燙手山芋”
科研成果走出國門
2010年,市二醫院決定率先在省内成立獨立的小兒骨科科室。
當時,小兒骨科可謂是“燙手山芋”,很多成人骨科醫師不願冒這份險。因為兒科本就是“啞科”(幼兒不能自述病情),而小兒骨科要做起來更難。但面對任命,陳順有欣然接受,直面挑戰。
一個科室從無到有談何容易。
如今的市二醫院小兒骨科,已是福建省規模最大、規範化治療的小兒骨科中心。誰能想到,這個科室在10多年前剛成立時,加上陳順有隻有3名醫生。他們夜以繼日并肩作戰,每天加班到淩晨,硬是承擔起了3萬多人的年門診量和2000台的年手術量。
小兒骨科的治療并非成人骨科的“縮小版”,許多治療成人的方法和原則并不适用于孩子。成人創傷骨科醫師出身的陳順有也要“從頭開始”。那時,國内對小兒骨科疾患的診療經驗仍較為缺乏,為了提高診療水準,業餘時間,陳順有便撲在國外有關文獻中。也是以,他總能第一時間為科室帶來學科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為疑難雜症的患兒帶去希望。
在陳順有帶領下,該院小兒骨科不僅診療水準在省内領先,科研方面也碩果累累。他先後主持了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省衛生廳創新課題等,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國内外頂級期刊上,其中一篇論文更是成為國内兒童骨科界在國際頂尖雜志發表臨床文章的先例。
有診療硬實力
更有一顆溫暖的心
陳順有不僅有精湛的技術,更有将每個患兒當做自家孩子的仁愛之心。
每年,陳順有都要接診成千上萬的患兒,他們中不乏從全國各地千裡迢迢而來的。為了不讓這些家長撲空,陳順有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有問題,随時聯系”,隻要病人需要,他總是随叫随到。
“如果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将如何治療?”這是平時工作中,陳順有最經常說的一句話。他的工作原則是,絕不在孩子身上“開不必要的刀”,但也不輕易放棄任何能讓孩子站起來的一線希望。
曾有一名患有神經纖維瘤病脊柱側彎的患兒,再不手術,就可能呼吸困難威脅生命,父母帶着孩子輾轉全國各大醫院,可因為手術風險大、難度高,沒有醫院敢接診。但陳順有沒有拒絕,和家屬溝通後,他詳細研究出手術方案,為患兒順利完成了手術。術後,這個孩子不僅保住性命,而且挺直了腰背,能正常走路了。
陳順有還經常為兒童義診,配制免費假肢矯形器。2020年初省殘聯下發了支輔具補貼檔案,但申請手續繁瑣。陳順有跑到多個縣市的殘聯溝通,最終把自己的科室列為全省殘聯認可的支輔具評估機構,患者隻需通過科室評估,就可以送出補貼申請,既友善了患者,又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責任編輯:徐匆】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陳丹